搜索到305篇“ 卫藏“的相关文章
- 《卫藏僧伽流支》初探
- 2024年
- 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戒律弘传离不开“卫藏十人”。《卫藏僧伽流支》是专题探讨“卫藏十人”在前藏和后藏地区弘传戒律、建立僧团和修建道场的重要文献,对研究公元10-12世纪西藏历史和藏传佛教后弘期律传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文章从《卫藏僧伽流支》的跋为切入口,首先认为作者比丘尊追森格应为藏传因明辩式的开创者、桑普寺重要论师恰巴·曲吉森格八大高足之一藏那巴·尊追森格,并介绍了藏那巴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其次研究文献本身的内容框架,该文献由礼赞、正文和跋构成,重点阐述卫藏三智者前往多康传承戒律的具体过程和卫藏地区42个僧团的戒律传承体系,既体现了公元12世纪西藏典籍的时代特征,又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动态;最后将该文献与萨迦·扎巴坚赞(公元1147-1216)的《印藏僧伽源流记》《戒律源流记》《巴协》等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文献具有结构合理、详略得当、记述准确之特点,是一部成书年代较早、信息详实可靠的文献资料,在研究西藏僧团源流、戒律传承、地方势力、历史人物、历史地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 索南加
- 11世纪卫藏绘画的“波罗面相”研究
- 2024年
- 11世纪卫藏绘画艺术遗存数量很有限,却呈现出纷呈多样、错综复杂的样貌。按壁画、唐卡中人物面相,当以届时进入卫藏的东印度波罗艺术样式为主,以往的研究也认为,11世纪末叶出现的扎塘寺壁画中的人物其面相亦当如此。然而新的研究发现,扎塘寺人物面相与当时卫藏所绘均不相同,具有明确的独特性。文章系统地整理11世纪卫藏绘画遗存中不同类型的“波罗面相”版本,也对8-12世纪青藏高原系统吐蕃绘画不同系列的发展脉络给予梳理,重点探讨了扎塘寺壁画人物“长目型”“波罗面相”的艺术渊源。
- 张亚莎罗延焱
- 关键词:敦煌石窟艺术
- 11世纪卫藏地区艺术多元化交融历程之映像夏鲁寺11世纪艺术编年史考述
- 2024年
- 11世纪的夏鲁寺壁画艺术分为1020年代、1040年代以及1080年代以后三个发展时期,经历过三种风格的演变与叠加,首先是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中的早期“萨玛达类型”,中期出现直接来自印度的相对纯粹的波罗艺术风格,后期则是与扎塘寺壁画相类似的11世纪末叶夏鲁寺特有的综合艺术样式。夏鲁寺位于上、下两路弘法的交汇处,同时还与南亚建立关系,因而成为11世纪后弘期东、西、南三方的衔接点。这些充分展示了11世纪卫藏腹地年楚河流域曾有过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 张亚莎罗延焱
- 关键词:卫藏
- 嘉庆《卫藏通志》“寺庙”卷及其记述特点与文献价值
- 2024年
- 《卫藏通志》成书于清嘉庆初年,全书共十六卷(首一卷),“寺庙”卷为第六卷。“寺庙”卷资料来自汉藏史志文献、当地的调查及驻藏大臣衙门档案,这是其内容较丰富、记述较准确并具有文献价值的重要原因。与之前成书的多部西藏方志相比较,“寺庙”卷有注意汉藏文献所记及汉藏资料比对,资料采择重视藏文文献所记及当地的调查资料;较多运用藏文文献资料及当地调查中所获得资料以提高记述的准确性并丰富记述内容;不仅记佛教寺庙,还利用驻藏大臣衙门档案资料记述西藏地区的关帝庙、双忠祠、卫藏永安寺以及拉里以东的丹达庙等的记述特点。从主要内容及记述特点看,“寺庙”卷在清代西藏地方志发展研究、清代西藏僧俗对国家的认同及对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以及资料保存等几个方面,都具有值得重视的文献价值。
- 赵心愚张勇
- 一种藏语安多方言到卫藏方言的语音转换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藏语安多方言到卫藏方言的语音转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藏语安多方言和卫藏方言平行语料库;步骤2:分别对藏语的安多方言和卫藏方言进行声学特征分析;步骤3:利用五度字调模型,建立转换模型;步骤4:利...
- 郭颖郑利珍刘运节马佳妮张茹冶建辉张又琳秦振翼
- 色科寺与卫藏及蒙古诸部互动关系研究
- 2023年
- 色科寺是青海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特别是在清代,在甘青和卫藏地区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该寺是由高僧赞波·端智嘉措按照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授意而创建的。历辈寺主活佛敏珠尔都将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作为深造之地,色科寺在学理教程上与哲蚌寺郭莽扎仓一脉相承,并与卫藏之间建立了长期的供施关系,密切了甘青地区与卫藏地区的联系。以寺主活佛敏珠尔为代表的寺院上层在与蒙古诸部互动的历史嬗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敏珠尔活佛为青海和硕特蒙古诸部划定牧地,与蒙古部落建立供施关系。此外,色科寺还与青海蒙古部落结成亲缘关系。同时,色科寺与内蒙古多伦诺尔地区蒙古部落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色科寺为密切蒙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研究色科寺与卫藏及蒙古诸部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史。
- 陈玮
- 关键词:卫藏互动关系
- 卫藏方言之朗县土语的语音分析
- 2023年
- 藏语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比较多的方言土语,而且方言之间的差别也不小。就藏语三大方言的流变与发展情况而言,学术界普遍的认识是卫藏方言发展最快,康方言次之,安多方言发展最慢。随之也出现的一种定论是卫藏方言中已经基本消失浊辅音和复辅音。过去卫藏方言的调查往往集中在后藏重镇日喀则话及前藏中心拉萨话区域,这些点的语音数据可能吻合于浊辅音和复辅音基本消失的定论。但长期与卫藏方言的接触和调查中发现,这种以点带面的定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卫藏之前藏地区尚存在不少彼此间有一定差异的土语,这些土语在浊音清化与复辅音消失方面并不与拉萨话及日喀则话同步。在此,我们以前藏朗县土语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记音,对记录的语音材料进行分析并整理出该土语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基于材料分析,认为朗县土语总体上具有卫藏方言的主要特点外,还发现该土语的声母系统中保留了塞音、塞擦音、擦音之清浊对立不送气辅音,即/p//t//c//k//tʂ//tɕ//ɕ//s/与/b//d//ɟ//ɡ//dʐ//dʑ//ʑ//z/的对立。此外,还有7个鼻冠作为前置型二合复辅音/nɡ//nɟ//nd//nb//ndz//ndʐ//ndʑ/等。在韵母的结构中,以pa、ba、ma、po、bo、mo为后缀的双音节词在朗县土语里缩音为单音节词,而且来自这些词缀的p或m成为该缩音词的辅音韵尾,这种构词及其缩音规律在其他土语里是较为罕见。因此,本研究成果可为卫藏方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语音数据。
- 益西平措邓戈
- 关键词:语音浊音复辅音
- 北大图书馆藏《卫藏通志》清抄本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卫藏通志》清抄本原为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李盛铎收藏。李盛铎最早对抄本进行了研究,但其藏书题记及书录的依据是这一抄本中保留的“门目”,并非抄本实际篇目与内容。此抄本体例为平列分目体,全书分为考证、疆域、山川、程站、喇嘛、寺庙、镇抚、钱法、贸易、兵制、条例、方略、部落、番目、艺文、经典与文告等十七目。结合袁昶光绪二十二年所撰《刻〈卫藏通志〉后叙》及校刻者所撰的《〈卫藏通志〉校字记》,分析这一抄本内容并比较《渐西村舍丛书》之《卫藏通志》刻本,在这一抄本分卷、刻本分卷以及艺文等方面可进一步认识抄本与刻本的整理及价值,也可认识原《卫藏通志》稿本特点。这一抄本多方面的情况及艺文、文告两目的内容表明,《卫藏通志》是一部官修西藏方志,也确为一部“未成之书”,其著者为清乾隆末至嘉庆初年先后任驻藏大臣、帮办大臣的和琳、松筠与和宁。
- 赵心愚钱爽
- 基于深层时延神经网络的藏语卫藏方言口语识别方法
- 本发明涉及深度学习、信号处理、语音识别、特征提取、发音学等技术领域,为针对藏语卫藏方言的口语应用场景,提升藏语卫藏方言口语识别模型的整体效果,本发明,基于深层时延神经网络的藏语卫藏方言口语识别方法,采用三种藏语方言混合的...
- 魏建国何铭徐君海
- 论藏族酒歌音乐三大区域艺术特征 ——以卫藏酒歌《欢聚》和嘉绒酒歌《阿拉羌色》为例
- 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生活在9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共同为中华文明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藏族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藏族民族文化不仅形成以藏传佛教和大小“五明”为代表的佛学、医学、哲学、天...
- 泽仁翁姆
- 关键词:艺术特征
相关作者
- 张亚莎

- 作品数:60被引量:21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研究主题:岩画 壁画 西藏岩画 波罗 卫藏
- 马晓梅

- 作品数:1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 研究主题:基因 穆斯林 卫藏 紫花苜蓿 生理结构
- 高莉

- 作品数:4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
- 研究主题:装饰 门窗 卫藏 装饰研究 藏式建筑
- 黄博

- 作品数:52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宋代 激波 政教关系 内燃机 古格王国
- 赵心愚

- 作品数:123被引量:32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南诏 纳西族 方志研究 地方志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