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660篇“ 历史地位“的相关文章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条件及历史地位
2025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总结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对党的文化事业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守正创新,也是对新时代十年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系统整合与理论升华,同时也是习近平对其个人不同阶段从政经历的实践总结。从历史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的最新成果,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入口,是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独特贡献。
郑保卫郑权
关键词:历史地位
三维效应:国史主题视域下三线建设历史地位探析
2025年
如何评判三线建设在新中国75年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是新中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编研中必须回答的课题之一。对三线建设历史地位的评判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分歧,主要缘于评判标准的差异,体现在是单纯以三线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考量,还是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以下统称国史主题)进行长时段的综合评价。在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以下简称当代所)对三线建设开展集中调研之前,学界对三线建设历史地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及其实施成就展开,缺乏基于调研并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长时段探讨。
郑有贵
关键词:三线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长时段中国史
粤东北苏区在中央苏区战略中的历史地位考察
2025年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在全国广大的范围内建立了苏区革命根据地,而粤闽赣苏区则是中央苏区的主要范围。一般认为粤闽赣苏区包括闽西、赣南属中央苏区,这是确定的事实。但是,由于鲜有从关于建立中央苏区的战略思想出发而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又没有按照粵闽赣苏区的实际斗争加以探讨,学术界未对苏区中央确定的粵闽赣根据地——“粤东北”苏区足够重视并加以研究,因而其在革命战略中的历史定位相对模糊。据事实以立论,粤东北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开创早、范围大、坚持时间较长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粤东北苏区,它是有相对稳定和长时间进行革命活动的区域,这为其参与中央苏区的革命战争提供了条件和可靠的保证。
周晓平
关键词:中央苏区根据地
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诠释:历史地位、特征及挑战
2025年
《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的出台,是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与以前版本的项目规范相比,“规范2023版”的项目类别更加优化、项目内容更加细化、实务应用更加灵活。当前,各地仍执行多个版本的项目规范,“规范2023版”在全国范围的落地执行远未到位;另外,如何在满足各方利益诉求的同时实现公平和效率,是“规范2023版”落地执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陈永成朱锐李军山
关键词: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黄河下游流域的文化界说——兼论华北平原在黄河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2025年
黄河下游流域与文化的界定,是黄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将黄淮海平原的广阔区域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的传统看法是不恰当的。淮河作为一条大河,自有其独立的流域范围,“夺淮入海”时期,黄河夺占淮河支流和主河道,主要系人为因素改道和维持所致,且多为河道游移、水系混乱的“地上河”,并未形成自己的“集水区”;在文化上,淮河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长江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无论从流域还是文化上看,淮河流域都不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看待。泰沂山西延伏脉以北的华北平原,是黄河天然形成的入海之地;在秦汉以前,是中华文明起源、三代文明奠基的重要区域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重心,是实现秦汉“大一统”的经学繁荣基地和思想库。该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奠定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核心区之一。华北平原及其文化就是黄河下游的流域与文化。
王志民宋宁
关键词:黄河下游华北平原黄河文化
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2024年
一百年前的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亲自创办了一所新式的军官学校。它初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称为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黄埔办校建军,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上意义深远,影响巨大。黄埔军校是首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军队将校的摇篮--它培养出来的军政干部,有不少人参加了东征、北伐、抗战等战斗,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埔军校官兵们在革命实践中,铸就并践行的以爱国救民、团结奋战和牺牲奉献等为核心内容的“黄埔精神”传承至今--这种红色基因,仍是我们当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精神力量,启迪与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
周兴樑
关键词:黄埔军校孙中山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历史人物评价理论新探——以史可法的历史地位争鸣为中心
2024年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间,晚明历史人物受到学界较多关注。鉴于研究者对史论关系的把握、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法的运用存在着差异,于史可法是否为民族英雄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纵观这场争鸣,展现了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的水平渐次提高,亦折射着马克思主义历史人物评价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刘桂娟吴航
关键词:历史人物史可法
从建制沿革看南宁历史地位的变迁
2024年
南宁地处祖国南疆,自东晋起,历代朝廷便结合地缘特点在此设置与中央行政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政权机构。从东晋晋兴——县、郡治所,到唐宋邕州——岭南五个重镇、地方一级政权治所,再到元代南宁路——经略两江、南疆安宁,明清民国南宁府(县、市)——粤西要会、商贸重地、广西省会,随着历朝在南宁建制,南宁辖区不断变化,战略地位亦日益凸显,最终成为省一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宁各族人民在巩固南部边防、开发边疆、密切同中原联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陆彩红
关键词:历史变迁边疆开发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普图书的出版体系及历史地位研究(1935—1948)
2024年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共出版143种科普图书,这些科普图书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内容的选择与类型、出版机构和作者、出版技术与发行的交织中建构了中共科普图书的出版体系。科普图书的出版改善了根据地与解放区人民的生活,推动了科学的大众化,扩展了科普读物的文本体裁,创新了科普图书的写作范式,奠定了新中国科普图书出版运作的基本架构。
商建辉熊婧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科普图书出版体系历史地位
论清代历史地位被引量:1
2024年
重塑“大一统”政治文明是清代历史地位的集中体现。与汉唐元明相比,清代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在版图扩展、政治管理机制的稳定性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一政治格局深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保证了中国在文化上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而且,清代在思想上突破了“华夷之辨”的限制,通过确定中国版图边界,强化了“中国”意识。同时,清代中国保持着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但对朝贡贸易的态度更加务实,并在与亚洲、欧洲国家关系的处理方面也更加具有现代国家的特征。从这些角度,我们能够看到清代对中国“大一统”政治文明的贡献。
刘文鹏
关键词:政治文明历史地位

相关作者

丁晋清
作品数:190被引量:101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省委宣传部
研究主题: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包心鉴
作品数:508被引量:1,264H指数:1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理论
郑保卫
作品数:423被引量:2,201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 新闻思想 新闻学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
李抒望
作品数:1,151被引量:40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研究主题: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 领导干部 科学发展观 党的建设
何虎生
作品数:244被引量:61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 宗教 宗教工作 总书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