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3篇“ 厚壳贻贝“的相关文章
贻贝肽对贻贝稚贝生长发育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海洋生物活性肽对贻贝(Mytilus coruscus)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贻贝稚贝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浓度的贻贝肽(0、7、9、10、70和90 mg/L),测定长、高、湿重等指标,以确定最适贻贝肽浓度,并对投喂前后的稚贝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实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相较于未投喂贻贝肽的对照组,投喂9 mg/L的贻贝肽显著促进稚贝生长,且长、高和湿重分别提升了27.37%、32.35%和115.49%;同时发现,高浓度贻贝肽(70 mg/L和90 mg/L)对贻贝稚贝产生了致死效应。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对比分析了28 d和56 d贻贝肽投喂组与未投喂组的贻贝稚贝微生物组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投喂9 mg/L贻贝肽改变了稚贝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提高了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同时,属水平分析发现,贻贝肽投喂组有效增加了鲁杰氏菌属(Ruegeria)、黏着杆菌属(Tenacibaculum)、居海杆菌属(Maribacter)、栖砂杆菌属(Arenibacter)、十八碳杆菌属(Octadecabacter)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等有益菌的物种丰度,显著减少了红球菌属(Rhodococcu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等潜在致病菌的丰度。综上,贻贝肽能有效促进贻贝的稚贝生长发育,并且可以优化贻贝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成果将为后续开展贻贝肽等海洋生物活性肽对贝类稚贝中间培育以及海水贝类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数据支撑。
林倩李政杨金龙马蕃梁箫
关键词:厚壳贻贝微生物群落结构
一株深渊硝酸盐还原远洋杆菌及其在诱导贻贝稚贝附着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株深渊硝酸盐还原远洋杆菌,名称为硝酸盐还原远洋杆菌(Pelagibacterium nitratireducens)M200,分类命名为Pelagibacterium nitratir...
梁箫杨金龙王钰怡杨雨
热加工方式对贻贝品质变化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索不同热加工方式的贻贝在加热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本研究以贻贝为对象,考察沸水加热(boiling water heating,BH)、蒸汽加热(steam heating,SH)、微波加热(microwave heating,MH)、真空隔水加热(vacuum water bath heating,VH)和空气循环加热(air circulation heating,AH)5种热加工方式对其汁液损失率、色泽、质构特性的影响,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微观组织结构的变化,并对其蛋白质特性及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5种处理组汁液损失率、a^(*)值、b^(*)值、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不断上升,而L^(*)值先上升后下降。HE染色和SEM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5种处理组组织中肌纤维间隙加大,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当加热时间为3 min时,VH组贝肉组织中肌纤维完整性较好。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了贝肉在热加工过程中蛋白组分随加热时间延长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地热降解及聚集。热加工过程中,5种处理组β-折叠、无规卷曲相对含量随着加热时间延长均先上升后趋向平稳,而肌原纤维蛋白提取率、Ca^(2+)-ATP酶活力、α-螺旋相对含量、β-转角相对含量随着加热时间延长均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其中在加热前期,MH和AH组肌原纤维蛋白提取率、Ca^(2+)-ATP酶活力、α-螺旋相对含量、β-转角相对含量均高于BH、SH和VH组。综上所述,从食用品质并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SH和VH是贻贝较为适宜的热加工方式,其中在加热2 min时贝肉的品质相对较好。该研究结果可为贝类产品加工的品质控制及发展提供参考。
王绍平李开辉涂传海王家星房传栋张宾
关键词:厚壳贻贝热加工肌原纤维蛋白
枸杞岛养殖贻贝生长特征及可移出碳汇量的季节性差异评估
2025年
【目的】探明贝类养殖活动的固碳增汇潜力。【方法】以枸杞岛筏式养殖贻贝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生长特征与附着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基于养殖贝类及附着动物的生物量碳密度,测定评估了贻贝及其附着动物的可移出碳汇量。【结果】贻贝软组织含水率、肥满度和性腺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年龄和区域差异,其中软组织含水率具体表现为春>冬>秋>夏,1龄>2龄+,养殖区中部>近岸和远岸,与肥满度和性腺指数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且性腺指数呈现出4龄>3龄>2龄>1龄的规律;贻贝/软组织含碳率、软组织湿重比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RDA分析表明,软组织含水率和氨氮二者呈现较强正相关关系,软组织含碳率、肥满度和性腺指数与叶绿素a、温度和总氮等环境因子呈现较强正相关关系;附着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存在较大的季节差异,其中春季生物量最高,主要物种为绿侧花海葵、网纹纹藤壶、带偏顶蛤、缪氏哲蟹、短毛海鳞虫等;贻贝生物量碳密度秋季最高,为129.98 g C/kg,春季最低,为108.29 g C/kg,附着动物生物量碳密度春季最高,为6.85 g C/kg,夏季最低,为1.38 g C/kg。【结论】通过收获贻贝和附着动物,综合可移出生物量碳密度最高可达135.34 g C/kg,估算2021年枸杞岛贻贝养殖可收获约3.02×10^(4) t C,综合可产生的碳汇经济价值约为1049万元。研究结果对于最大化提高贻贝养殖的可移出碳汇能力,以及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贝类养殖的碳汇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王一航盘钰峰夏飞宇徐颖董奕飞杨扬王晓丽田晓飞田阔杨晓龙李宏亮张秀梅
关键词:厚壳贻贝
铁离子对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诱导贻贝附着变态能力的影响
2025年
为研究铁离子对海洋希瓦氏菌(Shewanella marisflavi ECSMB14101)生物被膜诱导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能力的影响,采用不同铁离子浓度培养的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来诱导贻贝幼虫附着变态,分析了铁离子浓度对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贻贝幼虫附着变态诱导率、细菌密度、胞外物质以及细胞色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铁离子浓度分别为0、1、10、20、30、40、50μmol/L的7个实验组中,20μmol/L铁离子浓度培养的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诱导贻贝幼虫附着变态能力最高,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细胞色素C等胞外蛋白含量在此浓度下达到最高水平。胞外多糖和胞外脂质不受铁离子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铁离子影响下,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通过调节细胞色素C等胞外蛋白的产生来调控贻贝幼虫附着变态。本研究可为深入探索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贝类与细菌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参考依据。
陶钰马蕃彭莉华梁箫梁箫
关键词:厚壳贻贝附着变态铁离子细胞色素C
一种降低贻贝腥味的生物脱腥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贻贝腥味的生物脱腥方法。本发明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乳球菌的混合发酵方法,能够有效代谢消耗贻贝中的鱼腥味、油脂味及酸臭味等腥味物质。本发明的脱腥方法具有脱腥效果好、安全、...
陈剑李欢金佳惠王彦波卢延斌
一种贻贝免疫活性六肽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贻贝免疫活性六肽的制备方法,属于多肽的制备技术领域。贻贝免疫活性六肽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贻贝肉绞碎脱脂后酶解,酶解后超滤得酶解液,将酶解液旋转蒸发冷冻干燥即得贻贝粗肽;步骤...
余方苗曾瑜何康唐云平
贻贝脱半装置结构优化及控制研究
随着贻贝市场的火热,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越来越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贻贝脱半的方式却相对滞后,拥有的脱装备性能不够理想,工作效率低,不能高效地完成预期的脱任务,导致整体的生产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效益。因此...
纪元
关键词:厚壳贻贝控制系统
贻贝外套膜对损伤和急性海水酸化的代谢组响应
贻贝(Mytilus coruscus)是一种分布于长江入海口的重要双纲经济贝类,其生活环境因为季节性的大量冲淡水输入导致其生存海域的pH值剧烈波动。此外,贻贝在其生存或养殖过程中,因洋流或海浪冲击作用下经常导...
范孝俊
关键词:海洋酸化生物矿化厚壳贻贝
贻贝外套膜对海洋酸化和损伤修复过程的分子响应
贻贝(Mytilus coruscus)是东部海域内重要的经济贝类,其生活环境位于长江口和钱塘江口冲淡水区域。该区域因为季节性冲淡水影响表现为p H值的剧烈波动。在夏季,该海域的p H值可降到7.2-7.6;此外,...
李迎澳
关键词:厚壳贻贝生物矿化海洋酸化比较蛋白质组学

相关作者

杨金龙
作品数:147被引量:23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厚壳贻贝 稚贝 被膜 生物被膜 附着变态
梁箫
作品数:98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研究主题:厚壳贻贝 稚贝 生物被膜 被膜 微生物
彭莉华
作品数:26被引量:33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厚壳贻贝 稚贝 被膜 深海 生物被膜
李一峰
作品数:37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厚壳贻贝 稚贝 幼体 微生物膜 附着变态
廖智
作品数:46被引量:214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厚壳贻贝 抗菌肽 壳寡糖 贻贝 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