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09 篇“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的相关文章
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4 2008年 雷德强 邓兴力 赵洪洋 刘如恩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神经性疼痛 面部肌肉 神经分布 发作性 分布区 从风论治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辨析 2025年 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可归属于中医学“面痛 ”“齿槽风”的范畴,其发病具有急、强、变的特点,与风邪致病特点相近。本文基于《黄帝内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认为风邪引动贯穿本病全程,“因风而痛 ”乃其直接病因,风挟寒、火、痰侵袭三阳经脉、内引肝风为其核心病机。治疗上主张以李东垣《兰室秘藏》“高巅之上,惟风可到”的认识为指导,确立“祛风和血、通络止痛 ”治法,用药选穴紧扣风邪特点,倡导针药结合、内外同治,不同证型分而论治,并总结“五风穴”“五风药”及特色辨证思路,以期启发临床实践。 张畅畅 胡万春 刘通 谭天辉 郭誉 黄杰淋 曹雪梅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针药并治 亚甲蓝治疗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的临床观察 2025年 观察亚甲兰蓝在三叉神经痛 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间住院的120例三叉神经痛 病人,按随机数表分成两组60例。对照组用卡马西平,对照组用亚甲蓝。对两组患者的疼痛 直观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QOL)和毒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数都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亚甲蓝治疗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疼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高秋红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亚甲蓝 卡马西平 疼痛 生活质量 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病人疼痛 灾难化现状及影响因素2025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PTN)病人疼痛 灾难化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22年1月—2023年12月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323例PTN病人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疼痛 灾难化量表(PC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疼痛 心理弹性量表(PRS)、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PTN病人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评估PTN病人疼痛 灾难化的影响因素。结果:PTN病人的PCS得分总分为(30.98±9.28)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疼痛 灾难化水平与疼痛 程度、焦虑情绪呈正相关,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 程度、焦虑情绪、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是PTN病人疼痛 灾难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PTN病人疼痛 灾难化水平较高,可针对年龄、疼痛 程度、焦虑情绪、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疼痛 灾难化的程度。 刘晶晶 柏琳 宁卓慧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影响因素 熄风止痛 汤对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VAS评分的影响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熄风止痛 汤对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熄风止痛 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 类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β-内咖肽(β-EP)、P物质(SP)]水平、疼痛 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面部昏痛 积分(2.51±0.31)分、舌质瘀紫积分(2.41±0.35)分、畏寒怕冷积分(2.58±0.3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5±0.33)、(2.98±0.39)、(3.06±0.39)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 类物质CGRP(62.31±18.38)ng/L、β-EP(246.42±22.32)ng/L、SP(307.43±23.21)ng/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78±18.32)、(219.34±22.43)、(371.32±23.43)ng/L(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评分(3.26±0.6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3±0.68)分(P<0.05)。结论对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运用熄风止痛 汤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 类物质水平,降低患者的疼痛 程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李伟真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中医证候 疼痛评分 多模态磁共振影像技术评估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责任血管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影像技术在诊断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PTN)及评估责任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6月英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TN患者80例。术前均进行平扫与增强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加波(T1WI 3D MPRAGE)序列、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以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所见为金标准,评估T1WI 3D MPRAGE、MRTA、3D-FIESTA、DTI及四者联合检测责任血管的阳性率,选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比分析PTN责任血管情况。结果:经T1WI 3D MPRAGE、MRTA、3D-FIESTA、DTI及MRI多模态联合检测的神经 —血管压迫(NVC)的阳性率分别为82.43%、81.08%、83.78%、82.43%和97.30%,MRI多模态联合检查NVC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单项检查(P<0.05)。MRI多模态联合检测单支血管符合率为98.41%(62/63),多支血管符合率90.91%(10/11),均高于单项检查(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RI多模态联合检查评估PTN责任血管的AUC值为0.873。结论:MRI多模态影像技术在PTN诊断中可互为补充,既可以确定责任血管的存在,又可以对血管类型做出评价,对MVD具有指导意义。 邓政豪 王金宝 陈小翠 刘伟波关键词:磁共振 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类型与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疗效关系的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血管压迫类型对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TN)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 外科首次接受PBC治疗的原发性 T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压迫三叉神经 的血管数目和特征进行分组:多支血管或大血管压迫者为复杂组,非多支血管及非大血管压迫者为简单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和术后以及末次随访的疼痛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复发比例,以及手术至复发的间隔时间。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探讨与TN患者PBC术后疼痛 复发有关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84例患者,复杂组184例(47.92%),简单组200例(52.0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侧别、疼痛 累及分支、合并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简单组相比,复杂组患者的术前疼痛 VAS评分更高[分别为(8.1±0.8)分和(8.6±0.9)分],初次疾病进展至手术干预的时间更短[分别为(42.7±24.1)个月和(34.5±16.8)个月](均P<0.001)。此外,复杂组较简单组2年随访终点的疼痛 复发比率更高[分别为19.6%(36/184)和7.5%(15/200)](P<0.001),其6个月内[分别为3.3%(6/184)和0.5%(1/200)]、6个月至1年[分别为7.1%(13/184)和2.5%(5/200)]、1~2年[分别为9.2%(17/184)和4.5%(9/200)]疼痛 复发的比率均更高(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多支血管或大血管压迫和术前疼痛 VAS评分较高与患者术后疼痛 复发均有关(均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侧别、疼痛 累及分支、合并症、术后VAS评分与术后复发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多支血管或大血管压迫与原发性 TN患者较早的疼痛 复发相关(P<0.001)。结论非多支血管及非大血管压迫的原发性 TN患者在PBC后表现出更好的远期治愈效果,而多支血管或大 种玉龙 王晶 姜成荣 朱春然 徐武 李岩 梁维邦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神经外科手术 复发 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的方案选择 2025年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5%利多卡因0.5 mL;B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C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0.5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记录患者术中疼痛 、三叉神经 心脏反射、术后面部疼痛 及麻木情况。结果 术前3组视觉模拟疼痛 量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卵圆孔穿刺时,C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 心脏反射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 <0.05);而在球囊压迫时,3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 心脏反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显示,3组患者面部疼痛 和麻木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穿刺卵圆孔时应给予足量(2%利多卡因1 mL)局部麻醉药以保证患者镇痛 效果和抑制不良反射,在球囊压迫时,低浓度局部麻醉药(0.25%利多卡因0.5 mL)同样可获得镇痛 效果并抑制不良反射,对远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影响。 苗杨 何垒 董道松 郭欣欣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局部麻醉 神经 导航引导下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的效果2025年 目的探讨神经 导航引导下行经皮球囊压迫术(PBC)对老年患者三叉神经痛 的精确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3例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老年患者,以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45例为MVD组,选择患侧乙状窦后入路微创开颅行MVD;采用PBC治疗的48例为PBC组,患者术前行头颅MRI、头颅CT扫描重建卵圆孔及Meckel囊腔并在神经 导航引导下行PBC对三叉神经痛 进行精准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临床疗效、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BC组的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长均显著短于MVD组[(21.21±5.09)min vs(118.40±15.79)min,(3.67±0.80)d vs(12.42±2.29)d,P<0.01]。PBC组和MVD组总有效率(97.7%vs 93.3%,P>0.05)、复发率(20.8%vs 1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患者均再次行PBC治疗,疗效满意。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PBC组面部麻木及口唇部疱疹并发症发生率高于MVD组(85.4%vs 8.9%,31.2%vs 11.1%,P<0.05),两组所有并发症均在1年内恢复。结论PBC和MVD手术有效率和复发率无差异,均可有效缓解疼痛 ,PBC以其微创性显著缩短了手术和住院时长。对于不适合开颅手术的高龄患者,神经 导航引导下行PBC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三叉神经痛 治疗方案。 曹纹平 王宇航 徐修鹏 王彬彬 徐文华关键词:神经导航 微血管减压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老年 血清IL-6、TNF-α与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MVD术后复发的关系及联合预测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血清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接受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复发风险的关系,并评估IL-6、TNF-α联合应用对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24年8月在我院接受MVD治疗的187例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两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两组患者IL-6、TNF-α水平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L-6、TNF-α在预测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MVD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187例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行MVD术后复发24例,复发率为12.83%。复发组血清IL-6、TNF-α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IL-6、TNF-α及二者联合预测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MVD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812、0.921,其中联合预测复发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76.1%、91.7%。结论:血清IL-6和TNF-α水平可作为评估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患者MVD术后复发风险的生物标志物,且两者联合应用能更准确地预测术后复发。 唐四强 邓鹏 黄慕芳 吴嘉杰 李烨新 蒋开源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复发
相关作者
王宏伟 作品数:139 被引量:322 H指数:9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伽玛刀治疗 伽玛刀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脑转移瘤 疗效 窦长武 作品数:279 被引量:565 H指数:10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脑胶质瘤 胶质瘤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显微手术治疗 伽玛刀 俞文华 作品数:300 被引量:539 H指数:12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半月节 经皮穿刺 微血管减压 吴承远 作品数:307 被引量:1,475 H指数:1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研究主题:三叉神经痛 治疗三叉神经痛 卵圆孔 射频热凝术 射频热凝治疗 张国荣 作品数:84 被引量:186 H指数:7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伽玛刀治疗 伽玛刀 脑转移瘤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