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2篇“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相关文章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手术干预的单中心观察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诊断及手术干预治疗效果,为提高临床诊治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通外科经手术干预及病理证实的30例P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患者首诊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情况及病理类型。结果30例PSIL患者中,首诊于消化内科15例,占比50.0%;首诊于普通外科11例,占比36.7%;首诊于急诊外科4例,占比13.3%。主要临床表现:腹部疼痛14例,占比46.7%;腹胀、恶心呕吐8例,占比26.7%;消化道出血5例,占比16.7%;腹部包块2例,占比6.7%;无症状1例,占比3.3%。影像学检查:27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均提示小肠局限性扩张、积液、肠壁增厚;13例患者行小肠镜检查提示小肠病变;2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提示小肠病变。手术情况:30例PSIL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23例,小肠部分切除小肠造瘘术2例,肠套叠复位+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左半结肠部分切除术3例,小肠部分切除+回盲部切除术1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型17例,占比56.7%;T细胞型6例,占比20.0%;边缘区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3例,占比10.0%;NK/T细胞淋巴瘤2例,占比6.7%;套细胞淋巴瘤1例,占比3.3%;滤泡型淋巴瘤1例,占比3.3%。结论PSIL是较少见的消化道肿,腹部CT、小肠镜检查及胶囊内镜检查均为有效检查手段,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手术治疗是必要手段,可缓解临床症状,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刘石龙杨加磊逯景辉
关键词:小肠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内镜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内镜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其诊断效率为疾病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08年1月—2022年11月小肠镜下发现病变且病理明确诊断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表现、诊断后评估治疗经过和预后。总结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影像分期(进展期和局限期)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诊断后生存曲线,并对不良预后(死亡)的预测因素进行Cox生存分析。结果纳入33例有随访结果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进行分析,平均年龄为(55.8±1.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75.8%)、消化道梗阻(48.6%)、消化道出血(39.4%)和消瘦(45.5%)。病理类型以B细胞来源淋巴瘤(28例,84.8%)为主,少部分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5例,15.2%);B细胞来源淋巴瘤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7例(51.5%)、滤泡细胞淋巴瘤6例(18.2%)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5例(15.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内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率较高(>80%),而MALT淋巴瘤及T细胞来源淋巴瘤内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率相对较低。影像评估为进展期的患者相较于局限期患者死亡风险较高,2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诊断时合并中重度贫血(HR=6.377,95%CI:1.245~32.657,P=0.026)、病理类型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HR=24.694,95%CI:2.978~204.767,P=0.003)及影像学评估为进展期(HR=6.923,95%CI:1.871~25.620,P=0.004)。结论小肠镜检查并活检对小肠淋巴瘤确诊有重要价值,诊断时合并中重度贫血、影像进展期及T细胞来源淋巴瘤与不良预后相关。
陈晓王雷范崇熙李曼华李静宁守斌李白容
关键词:小肠淋巴瘤小肠镜预后
基于CT影像学特征构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与间质的鉴别诊断预测模型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学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与间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间质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T影像学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筛选出有鉴别意义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鉴别诊断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预测模型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动脉期净强化CT值、病灶周围肿大淋巴结、血管漂浮征、病理血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是具有鉴别意义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这4个CT影像学特征构建鉴别诊断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其AUC为0.971(95%CI:0.941-1.000),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96.结论 基于CT影像学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小肠淋巴瘤与间质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陈春茂孙西河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Ⅰ):组织学类型及CT诊断被引量:4
2022年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是指原发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下淋巴组织的恶性肿,较少见,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肠道成像对显示小肠淋巴瘤具有重要价值。充分认识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是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础。就PSIL的临床表现、CT肠道成像检查及其影像表现进行介绍,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黄梦庭吴林霞刁楠韩萍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与内镜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背景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在所有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中约占20%-35%,虽然小肠淋巴瘤比较罕见,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检查手段以及活检病理、组织学...
田丰宇
关键词:小肠淋巴瘤内镜特征病理小肠镜
90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穿孔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2022年
背景: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起病隐匿,穿孔发生率高,预后不良。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穿孔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病例,总结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筛选穿孔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90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纳入研究,男女比例为2∶1,中位年龄52.5岁,临床症状以腹痛为主(74.4%)。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70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T细胞淋巴瘤20例。T细胞淋巴瘤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细胞淋巴瘤(78.6%对48.6%,P=0.001),前者常见并发症为肠穿孔,后者则为肠梗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侵犯消化道多部位、乳酸脱氢酶(LDH)升高、T细胞淋巴瘤是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降低、LDH升高、T细胞淋巴瘤、穿孔和单纯手术治疗与预后不良相关,其中仅单纯手术治疗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被鉴定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HR=8.332,95%CI:1.453~47.772,P=0.017)。结论:T细胞型、LDH升高和侵犯消化道多部位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穿孔风险高。单纯手术治疗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对于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在行肠道手术后给予规律化疗十分必要。
冯帆张学秀张连峰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肠穿孔预后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Ⅱ):与炎性肠病及小肠的CT鉴别诊断被引量:2
2022年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发病率低,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CT肠道成像对显示小肠淋巴瘤及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上,PSIL常需要与其他小肠病变鉴别,一类是以肠壁增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即肠道炎性病变(克罗恩病、肠结核等);另一类以肠道的息肉或结节状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小肠(恶性/潜在恶性肿、良性肿)。对PSIL与上述两类疾病的CT鉴别诊断作一介绍。
黄梦庭李欣雷萍韩萍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炎症性肠病小肠肿瘤X线计算机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2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收治的18例PSI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PSIL患者中,男女各9例,发病年龄(53.8±14.4)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77.78%)、体质量下降(33.33%)、腹胀(22.22%)、呕吐(16.67%);大部分患者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61.11%);血液学检查结果中,18例PSIL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升高3例(16.67%),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贫血9例(50.00%);血清白蛋白降低14例(77.78%),血清球蛋白降低2例(11.1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1例(5.56%),未发现转氨酶异常患者;7例患者完善血沉,其中4例升高,5例患者完善C反应蛋白,其中3例升高;5例患者完善降钙素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4例患者完善肿标志物12项,其中CA125升高者4例,铁蛋白升高者6例;8例患者完善腹部彩超检查,3例(37.50%)发现肠系膜及其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12例患者行CT检查,CT下病变部位主要表现依次为:肠管增厚8例(66.67%),肠系膜淋巴结肿大6例(50.00%);肠管占位性病变5例(41.67%);多发结节2例(16.67%);小肠穿孔1例(8.33%);8例患者行PET-CT检查,PET-CT下病变部位主要表现依次为:肠壁增厚5例(62.50%),肠管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4例(50.00%),肿块1例(12.50%),串珠样改变1例(12.50%);18例患者中肿累及部位以回肠为主,有10例(55.56%);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有11例(61.11%);18例患者中,10例(55.56%)接受外科手术,术后6例行辅助化疗,6例(33.33%)仅化疗;18例(100%)患者均获得随访,完全缓解者6例(33.33%),部分缓解者6例(33.33%),病情稳定者1例(5.56%),病情进展者5例(27.78%)。结论PSIL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病变部位以回肠多见,临床上PET-CT联合内镜检查是值得推崇的诊断手段,多数患者经手术联合化疗可获得较好预后。
吴蓉张彦秋陈彬文珍彭雪梅蔡龙娇冷爱民
关键词:原发性淋巴瘤小肠
双源CT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小肠间质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估双源CT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小肠间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小肠患者,经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42例与小肠间质38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检查,通过比较两种肠道肿的发病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CT特征(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及供血动脉情况,分析双源CT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小肠间质的诊断价值。结果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空肠发病占比明显高于小肠间质(P<0.05),回肠发病占比明显低于小肠间质(P<0.05),但十二指肠发病数量与小肠间质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动脉期CT值与静脉期CT值均低于小肠间质(P<0.05);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有10例(23.81%)显示出现供血动脉情况,小肠间质有25例(65.7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技术可获取具体发病部位、CT值、供血动脉等数据信息,对于辅助鉴别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小肠间质有一定指导价值。
马映荷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小肠间质瘤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11年2月—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5~80岁,中位数58.8岁;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贫血、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腹部肿块、肠穿孔、消瘦、腹泻。腹部CT检查22例:单纯小肠占位11例,小肠占位合并不全性肠梗阻3例,单纯不全性肠梗阻4例,肠道穿孔3例,腹腔巨大包块1例。小肠镜检查17例:初步检查准确率为82.3%。肿位于回肠15例,空肠5例,十二指肠2例。病理检查: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20例,T细胞淋巴瘤2例。肿分期:ⅠE期6例,ⅡE期8例,Ⅲ期5例,Ⅳ期3例。外科手术治疗19例:根治性手术13例,姑息性手术6例;术后16例行辅助化疗4~12周期。22例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2周~108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3%(17/22)、63.6%(14/22)和59.1%(13/22)。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联合小肠镜下活检有助于术前诊断,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王小娟刘佳高欣欣施育鹏梁树辉
关键词:预后

相关作者

卢雯雯
作品数:36被引量:388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干燥综合征 中药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肠道微生态 中医
王华庆
作品数:377被引量:1,729H指数:20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淋巴瘤 预后 非霍奇金淋巴瘤 化疗 恶性淋巴瘤
章馨允
作品数:5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LYMPHOMA 回顾性分析 结外型淋巴瘤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
张会来
作品数:156被引量:624H指数:1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预后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
赵静
作品数:60被引量:365H指数:1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甲状腺肿瘤 预后 护理 甲状腺结节 乳头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