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诊断及手术干预治疗效果,为提高临床诊治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通外科经手术干预及病理证实的30例P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患者首诊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情况及病理类型。结果30例PSIL患者中,首诊于消化内科15例,占比50.0%;首诊于普通外科11例,占比36.7%;首诊于急诊外科4例,占比13.3%。主要临床表现:腹部疼痛14例,占比46.7%;腹胀、恶心呕吐8例,占比26.7%;消化道出血5例,占比16.7%;腹部包块2例,占比6.7%;无症状1例,占比3.3%。影像学检查:27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均提示小肠局限性扩张、积液、肠壁增厚;13例患者行小肠镜检查提示小肠病变;2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提示小肠病变。手术情况:30例PSIL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23例,小肠部分切除小肠造瘘术2例,肠套叠复位+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左半结肠部分切除术3例,小肠部分切除+回盲部切除术1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型17例,占比56.7%;T细胞型6例,占比20.0%;边缘区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3例,占比10.0%;NK/T细胞淋巴瘤2例,占比6.7%;套细胞淋巴瘤1例,占比3.3%;滤泡型淋巴瘤1例,占比3.3%。结论PSIL是较少见的消化道肿瘤,腹部CT、小肠镜检查及胶囊内镜检查均为有效检查手段,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手术治疗是必要手段,可缓解临床症状,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2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收治的18例PSI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PSIL患者中,男女各9例,发病年龄(53.8±14.4)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77.78%)、体质量下降(33.33%)、腹胀(22.22%)、呕吐(16.67%);大部分患者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61.11%);血液学检查结果中,18例PSIL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升高3例(16.67%),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贫血9例(50.00%);血清白蛋白降低14例(77.78%),血清球蛋白降低2例(11.1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1例(5.56%),未发现转氨酶异常患者;7例患者完善血沉,其中4例升高,5例患者完善C反应蛋白,其中3例升高;5例患者完善降钙素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4例患者完善肿瘤标志物12项,其中CA125升高者4例,铁蛋白升高者6例;8例患者完善腹部彩超检查,3例(37.50%)发现肠系膜及其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12例患者行CT检查,CT下病变部位主要表现依次为:肠管增厚8例(66.67%),肠系膜淋巴结肿大6例(50.00%);肠管占位性病变5例(41.67%);多发结节2例(16.67%);小肠穿孔1例(8.33%);8例患者行PET-CT检查,PET-CT下病变部位主要表现依次为:肠壁增厚5例(62.50%),肠管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4例(50.00%),肿块1例(12.50%),串珠样改变1例(12.50%);18例患者中肿瘤累及部位以回肠为主,有10例(55.56%);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有11例(61.11%);18例患者中,10例(55.56%)接受外科手术,术后6例行辅助化疗,6例(33.33%)仅化疗;18例(100%)患者均获得随访,完全缓解者6例(33.33%),部分缓解者6例(33.33%),病情稳定者1例(5.56%),病情进展者5例(27.78%)。结论PSIL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病变部位以回肠多见,临床上PET-CT联合内镜检查是值得推崇的诊断手段,多数患者经手术联合化疗可获得较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