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1篇“ 原发性肝淋巴瘤“的相关文章
原发性淋巴瘤
1993年
原发性淋巴瘤(PLL)是罕见的原发脏的恶性淋巴瘤.临床与影象学检查常发现脏孤立性占位病变,甲胎蛋白(AFP)与癌胚抗原(CEA)多为正常,确诊需有组织学证据,病理分型多属弥漫性、大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LL治疗首选叶或病灶切除,疗效颇佳,甚至可长期存活;病变弥漫者用联合化疗或加用放疗,疗效亦较为满意。
何徐彭田兆嵩
关键词:淋巴瘤
原发性淋巴瘤误诊癌1例
2024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7岁,因体检发现占位性病变1 d就诊,无特殊临床表现。既往有慢性乙型炎病史20年,未行正规治疗;糖尿病5年,平素未规律服用降糖药物。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无掌、蜘蛛痣,颈静脉无怒张、-颈静脉回流征(-),心肺无异常,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双下肢无水肿。
谢婷婷云帅何广英王燕凤胡振斌
关键词:原发性肝淋巴瘤肝癌误诊
原发性淋巴瘤1例
2022年
患者男,41岁。主因“发现肿物1周”入院。查体:腹部平坦无压痛,脾肋下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ALT)84 U/L,谷草转氨酶(AST)79 U/L,谷氨酰转移酶(GGT)375 U/L,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正常,碱性磷酸酶(ALP)306 U/L,乳酸脱氢酶(LDH)728 U/L,腺苷脱氢酶(ADA)56 U/L。
颜慧珊董涛王庆文韩泽朝郝晶晶
关键词:淋巴瘤肝脏超声检查
原发性淋巴瘤超声造影一例
2022年
患者女性,55岁,因查体发现占位1d来诊,偶有上腹部隐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胃灼热反酸;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发现血糖升高7年;否认乙型炎、结核传染病史以及密切接触史,无其他家族病史。
支运慧李龙王双龙吕镔
关键词:密切接触史传染病史家族病史胃灼热超声造影
原发性淋巴瘤伴贫血和低蛋白血症1例报告被引量:1
2021年
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发病率低,约占脏恶性肿的0.1%,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0.016%,占结外淋巴瘤的0.4%[1]。因此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常导致诊断困难甚至误诊。现对1例PHL患者进行报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李伟锋吴帆
关键词:贫血低蛋白血症
原发性淋巴瘤误诊血管1例及国内文献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预后特点,提高对该肿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误诊为血管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回顾分析1975―2019年国内相关文献,探讨原发性淋巴瘤诊治和预后特点。结果本例患者无特异临床表现,在外院误诊为血管。我院行MRI检查见肿呈恶性表现并可见血管漂浮征,考虑恶性可能。予多发肿切除+十二指肠淋巴结清扫+胆囊切除术。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表现:肿由大片细胞质少、核具异型性的淋巴样细胞构成,无明显包膜,周边组织受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滤泡区细胞大部CD20(+),生发中心细胞CD10(+)、Bcl-6(+)、Bcl-2(-)、Ki-67(80%)。最终诊断为原发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检索到的91篇国内文献共报道376例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平均年龄为(48.8±9.6)岁,男女比例为1.69∶1。影像学检查以单发病灶多见,乏血供肿表现,以血管漂浮征为特点。146例(38.8%)患者出现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35.1%)患者发生误诊,最终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较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好(中位总生存时间:36.4个月vs 20.7个月,P=0.009);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好(52.0个月vs 30.0个月,P=0.049),手术联合术后化学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单纯化学治疗和手术患者好(45.6个月vs 23.9和7.7个月,P=0.016)。结论原发性淋巴瘤作为一种少见肿,临床特征不典型,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一旦确诊应采取手术联合化学治疗或综合化学治疗方案进行积极治疗。
季鸿翔崔龙久司马辉匡悦赵军
关键词:原发性肝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
原发性淋巴瘤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瘤(PHL)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HL的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2例PHL,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4例,弥漫型1例。病灶CT表现为平扫低密度,密度尚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度强化或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轻度上升;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组织。7例(58.3%)病灶可见“血管漂浮征”。MRI显示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信号尚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强化表现与CT强化模式相似。结论:PHL CT、MR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血管漂浮征”是较为特异性征象,对诊断PHL有一定提示作用。
冯结映胡海菁黄飚陈忠杨万群靳仓正
关键词:肝肿瘤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淋巴瘤的多种影像表现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的多种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8-03-01~2017-12-31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21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多种影像表现。结果:21例患者病灶多位于右叶,左叶和尾状叶病灶相对较少;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3~13.7 cm,平均5.6 cm。CT平扫示内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影,病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边缘明显强化,病灶内部轻度强化,可见"血管漂浮征"。MRI平扫示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病灶呈高信号,MRI增强病灶强化特征与CT相似。PET/CT检查示,所有病灶均可见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为4.4~19.3,平均12.6;延迟1 h PET/CT显像示,所有病灶的SUV值均不同程度升高。结论:PHL的多种影像检查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联合运用这些影像检查结果,可明显提高其诊断水平。
陈翼李治贵李江城黄淏漆雪婷张智猗彭艳梅
关键词:肝脏淋巴瘤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解剖性切除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2018年
目的探究解剖性切除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淋巴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本组患者均能接受手术且获得病理结果,5例患者均为B细胞淋巴瘤类型。术后均接受化疗,3例健在,1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解剖性切除联合化疗治疗是原发性淋巴瘤可行的有效方法。
孙增鹏张治桥彭创谢功勋龚伟智
关键词:肝肿瘤淋巴瘤
原发性淋巴瘤并腹壁侵犯一例
2018年
病例资料 患者,男,63岁,因上腹部疼痛伴反复咳嗽、胸闷、呼吸困难2个月入院。30年前患者因“肺部结核”于当地医院治疗,自诉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治愈。现患者无发热、寒战,无皮肤巩膜黄染,体格检查无特殊发现。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分别为3.27×10 12/L、91.0 g/L),C反应蛋白增高(37.14 mg/L),血沉增快(73 mm/h);结核杆菌DNA阴性,肿标志物正常范围。胸部CT检查提示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伴胸膜增厚、钙化,肺部慢性感染性病变,综合考虑继发型结核稳定性病灶并右侧慢性脓胸形成(图1、2)。上腹部CT检查:右叶见一巨大低密度肿块,约106 mm×90 mm×135 mm,呈浅分叶状,边界清晰,通过肋间隙突向腹壁;增强扫描肿块实性成分位于周边,动脉期呈中度较均匀强化(图3),门静脉及延迟期进一步持续强化(图4、5),三期增强扫描肿块边缘平均CT值分别为50 HU、58 HU、63 HU,中央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冠状面CTA图像显示肿块局部与右侧胸膜紧贴,病变达皮下脂肪组织内,但边界清晰,肿块内见多发细小分支血管影,即“血管漂浮征”。胸、腹、盆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CT诊断考虑脏占位、右侧脓胸,临床行内肿块穿刺活检并右侧胸腔引流术。病理结果:(胸水)较多炎细胞及坏死崩解产物,未见肿细胞;(脏肿块)穿刺组织中见弥漫性小圆细胞浸润(图7),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该细胞为淋巴细胞且增殖指数高。免疫组化(图8):CD20(+)、LCA(+)、CD3(+)、AFP(-)、Vimentin(部分细胞+)、Ki-67(约80%+)。病理诊断:(脏)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李栋学王荣品张著学
关键词:肝肿瘤淋巴瘤病理学

相关作者

张晖
作品数:79被引量:451H指数:1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 超声检查 超声诊断 超声造影 超声引导
丁红
作品数:222被引量:1,633H指数:2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造影 超声检查 肝肿瘤 造影剂 肝纤维化
陈翼
作品数:99被引量:173H指数:7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研究主题:PET/CT 18F-FDG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CT
徐克成
作品数:335被引量:732H指数:1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冷消融 冷冻治疗 胰腺癌 冷冻 慢性乙型肝炎
周平
作品数:64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研究主题:FDG 18F-FDG F-FDG PET/CT 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