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6篇“ 双节段“的相关文章
- 软质内镜颈椎微创系统辅助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 2025年
- 目的探讨软质内镜颈椎微创系统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采用软质内镜颈椎微创系统辅助ACDF治疗2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5例、女8例,年龄(58.52±11.77)岁(范围37~79岁)。病变节段:C_(3)~C_(5)节段2例、C_(3),4和C_(5),6节段3例、C_(4)~C_(6)节段10例、C_(5)~C_(7)节段7例、C_(4),5和C_(6,7)节段1例。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椎前软组织水肿发生率。术前、术后1周、术后1及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有,计算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0.09±22.66)min(范围53~127 min),切口长度为(3.25±0.32)cm(范围3~4 cm),估计术中出血量为(34.78±24.1)ml(范围10~100 ml),术后引流量为(23.13±26.32)ml(范围0~8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6.83±2.59)d(范围4~12 d)。随访时间为(4.01±0.98)个月(范围3~6个月)。术后1周、术后1及3个月时JOA评分分别为12.00(11.00,14.00)分、13.00(12.00,14.00)分、15.00(15.00,16.00)分,较术前9.00(8.00,10.00)分均有改善(χ^(2)=220.492,P<0.001);术后1周、术后1及3个月时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00(2.00,3.00)分、2.00(2.00,3.00)分、2.00(1.00,2.00)分,较术前5.00(4.00,6.00)分均有改善(χ^(2)=170.869,P<0.001)。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显椎前软组织水肿。术后3个月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4例、良9例。结论软质内镜颈椎微创系统辅助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常见�
- 赵庆豪柳渊瀚林荣振郑志扬刘则征周欣莹范超会黎庆初
- 关键词:颈椎病椎间盘切除术脊柱融合术
- 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讨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伤科就诊的40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通过单一切口同时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1例(A组),通过单一切口前后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3例(B组),通过双切口前后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6例(C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三组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疗效,并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三组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皮肤切开长度和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与手术方式在VAS、JOA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在VAS、JOA评分上存在主效应(P<0.05);三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与术前在VAS、JOA评分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即刻在VAS、JOA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1周在VA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技术同时减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少,损伤小等优势,患者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子桓张翼升余熙荣马楚杰莫泳皓钟远鸣
- 关键词:单一切口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
- 同步单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轻度侧凸的跳跃型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2025年
- 目的探讨同步单侧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伴轻度退行性侧凸的跳跃型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中心接受治疗的36例跳跃型双节段OVCF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均在“G”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同步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根据伴或不伴退行性侧凸分为侧凸组和非侧凸组,侧凸组16例,男2例,女14例;年龄64~76岁,平均69.94岁;非侧凸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60~77岁,平均68.42岁。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伤椎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伤椎后凸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侧凸组术前、术后侧凸Cobb角。结果侧凸组的手术时间长于非侧凸组[(56.55±5.99)min vs.(40.35±4.59)min],透视次数多于非侧凸组[(26.18±5.31)次vs.(21.62±3.4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ODI自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逐步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头、尾侧椎体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组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角为9.94°±2.05°,术后3个月为9.87°±1.56°,术后12个月为9.31°±1.30°,均较术前(13.19°±1.33°)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跳跃型双节段胸腰椎OVCF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与相同术式治疗不伴侧凸的该类病人相比,手术时间略有增加。
- 马树伟吴继功陈志明高博郝永玉王加旭刘明立张书丰李海侠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单侧穿刺
- 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包含原位椎体骨折的双节段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包含原位椎体骨折的双节段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33例包含原位椎体骨折的双节段再发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需要再次行PKP治疗。其中,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14例(机器人辅助组),透视辅助手术19例(透视辅助组)。记录总手术时间、准备时间和透视次数,并分别记录原位和其他骨折椎体操作时间、穿刺次数、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填充效果、骨水泥渗漏和椎弓根内壁突破等术中特殊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机器人辅助组准备时间明显长于透视辅助组[(30.8±6.9)min比(19.1±4.5)min],透视次数明显少于透视辅助组[(17.1±4.1)次比(41.0±6.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5);两组总手术时间和各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原位骨折节段,机器人辅助组操作时间和穿刺次数明显小于透视辅助组[(15.4±2.8)min比(22.0±5.5)min和(1.1±0.4)次比(2.4±1.2)次],骨水泥注射量明显多于透视辅助组[(2.36±0.75)ml比(1.79±0.69)ml],骨水泥填充效果明显好于透视辅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骨水泥渗漏和椎弓根内壁突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他骨折节段,机器人辅助组操作时间明显短于透视辅助组[(13.8±3.8)min比(19.2±6.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穿刺次数、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填充效果、骨水泥渗漏和椎弓根内壁突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PKP治疗包含原位椎体骨折的双节段再发OVCF患者,可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和透视次数,并且能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填充效果。
- 姚思远姚明涛宋继鹏张垚林万程丁立祥付胜良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机器人手术椎体后凸成形术
- 连续双节段颈椎前路杂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双节段颈椎前路杂合手术(Hybrid Surgery,HS)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2年9月行双节段杂合手术的患者49例,根据杂合手术的两种手术方式的相对位置分为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ACDF/ACDR组)和ACDR/ACDF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比较两组上下位邻近节段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ROM)、颈椎退化程度Rydman分级、颈椎间盘退变Miyazaki分级、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共纳入ACDF/ACDR组15例,ACDR/ACDF组34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为(60.14±15.16)岁;随访时间为(36.00±12.13)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计算两组患者的下位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为36.7%,比上位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22.4%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患者在接受杂合手术前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邻近节段退变;杂合手术不同的手术方式选择并不会显著影响术后的症状改善和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杂合手术后的下位邻近节段退变新发率相比上位邻近节段更高,但无显著差异。
- 唐浩杰刘忠瀚吴官炜赵思浩赵子义柳根哲尹辛成郑皓云陈超李春根
- 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双节段
- 双节段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
- 第一部分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和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在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疗效对比分析目的:对比分析双节段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er i nterbody fusion,OLIF)与后入...
- 樊凯彬
-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有限元椎弓根螺钉有限元
- 双节段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双节段ACDF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60例患者,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分为ASD组和非ASD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吸烟史等一般资料,以及颈椎矢状位参数C_(2-7)Cobb角、C_(2-7)矢状位轴向距离、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T_(1)倾斜角(T_(1)slope,T_(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等参数。结果60例患者中,22例发生ASD,占36.67%;38例未发生ASD,占63.30%。ASD组和非ASD组患者的性别构成、BMI、吸烟史和手术节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D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非ASD组(P<0.05)。对术前两组患者的C_(2-7)Cobb角、TIA、NT参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的术前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显著大于非ASD组(P<0.05)。末次随访时,ASD组的C_(2-7)Cobb角显著小于非ASD组(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的TIA、T_(1)S和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双节段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密切相关,手术节段Cobb角恢复不良导致C2-7Cobb角的丧失,并且术前较大的cSVA值是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 沈健杜怡斌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 双节段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探讨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支持。同时对...
- 沈健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 伤椎斜向置钉联合双节段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伤椎斜向置钉联合双节段椎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严重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22例合并椎间盘严重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7例;年龄43.50(29.75,52.25)岁;骨折按AO分型:B2型12例,C3型10例。均采用后路伤椎斜向置钉联合双节段椎间融合治疗。比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AVHR)、局部Cobb角(KCA)、伤椎楔形角(VWA)和椎管内占位率(SCER)。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6.1±1.3)个月。术后1周所有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进一步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AVHR、KCA、VWA、SCER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SCER较术后1周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全部椎间隙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单纯后路伤椎斜向置钉联合双节段椎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严重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充分解除神经压迫、恢复伤椎高度、重建骨折区域的曲度、椎间融合可靠,疗效满意。
- 韩尧政马俊黄亮亮苏林涛雷昌宇江剑峰康辉
- 关键词:胸椎腰椎
- 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 2024年
- 目的探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32例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JOA评分系统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计算椎间隙高度百分比、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60~115 min,术中出血量20~150 ml。术后无切口感染、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椎间隙高度基本恢复正常,融合器在位,未出现明显移位及下沉等情况。JOA评分、椎间隙高度百分比、Cobb角: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采用JOA评分系统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12例,良15例,可5例,优良率27/32。结论采用双嵌片颈椎融合器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发症少,椎体隙高度、脊髓神经功能、颈椎曲度恢复好。
- 纪小孟刘璠唐晓波王健胡勇卞为伟董佩龙刘振鲁
-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
相关作者
- 刘浩

- 作品数:800被引量:1,947H指数:2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前路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颈椎 单节段 手术治疗
- 张建乔

- 作品数:133被引量:638H指数:17
- 供职机构:武警部队
- 研究主题:椎弓根螺钉 腰椎 肌间隙入路 椎间融合 脊柱融合术
- 曾忠友

- 作品数:218被引量:1,097H指数:20
- 供职机构:武警部队
- 研究主题:椎弓根螺钉 腰椎 椎间融合 肌间隙入路 脊柱融合术
- 石锐

- 作品数:155被引量:293H指数:9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骨肿瘤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骨巨细胞瘤 BRYAN 假体
- 张海龙

- 作品数:109被引量:541H指数:14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椎间孔 腰椎 微创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