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篇“ 双重文本“的相关文章
《第二十条》:双重文本间的正义叙事策略被引量:5
2024年
电影《第二十条》以正义叙事策略直面现实症候,触及当前社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性诉求,注意设置有意识显文本和无意识潜文本之间的双重文本构造,并在其对话进程中展示主人公韩明从非正义者向正义者的转化。影片没有主要讲述正义者与反正义者之间的对抗,而是改以非正义者为叙事焦点,着力凸显吕玲玲等人的理想主义精神对于非正义者韩明的感召作用。影片采取化理为情和以喜出正的美学手法营造出喜正剧风格,也因此更贴近观众。
王一川
关键词:非正义
戏剧与冲突并存——《王城如海》的双重文本叙述被引量:1
2023年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王城如海》是徐则臣于201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相较于他赖以闻名的“北漂系列”作品,《王城如海》以主人公的“高级知识分子”特性而有所不同。主人公余松坡出身于偏远乡村,而后出国研读,最终以先锋剧作家的身份回归首都。少年时期余松坡为争夺入伍名额,以阶级斗争的名头陷害竞争者——表哥余佳山,致使其入狱十五年,他于是无时无刻不逃避着内心的罪恶。阴差阳错中他又一次在北京城中遇到了已经精神失常的余佳山,一次次的巧合也让他们最终在同一屋檐下相见。他回国后创作的戏剧作品更是引出了有关城市与乡村、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罪恶与救赎等巨大的矛盾与冲突。而北京,既是这一切发生的空间载体,也是小说想要尽力刻画的复杂对象。
徐一丹
关键词:戏剧作品底层民众双重文本精英阶层高级知识分子
双重文本,和丰厚、宽宏的寓言之书——漫谈胡学文长篇《有生》“寓言性”负载
2022年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讲,《有生》都可以算是一部大书,它有时间上的恢宏也有命运和人性上的恢宏,当然也包括其在“寓言”意味上的恢宏。在写作中,有志趣的作家往往会有意地为自己的小说写作构成“双重文本”,它是二十世纪以来文学写作的一个普遍样态,几乎是种共识——所谓双重文本,即是在呈前的故事文本(显文本)之后构筑具有深刻性和寓言指向的寓意文本(潜文本)。
张苑园
关键词:小说写作故事文本潜文本寓言性
论刘绍棠早期小说的双重文本现象--以《运河的桨声》《夏天》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刘绍棠早期小说创作大多为学界所忽视。它们除了表现出积极迎合时代主题的创作姿态之外,还有游离于“十七年”文学成规之外的另一副面相。对这种双重文本现象的重新清理和辨析,将有助于我们重审刘绍棠在“十七年”时期的创作姿态和文学面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于树军
关键词:《夏天》
谍战剧中的“双重文本”与“角色-观众”间的隐性置换——从受众主体性理论看国产谍战剧《潜伏》被引量:1
2022年
借用约翰·费斯克的受众主体性理论分析,在以《潜伏》为代表的经典国产谍战剧中,存在着一对相互对立的“双重文本”:观众在表层意识文本中解读出了“信仰”,同时在深层无意识“潜文本”中解读出了当下自身的现实生活困境与内心渴望,这种内心渴望转而在谍战剧中获得替代性满足。这种于潜文本层面的“隐性置换”,存在着一种心理学上的转化公式,即无论观众在谍战剧的“显性文本”中解读出了“信仰”“理想”还是其他的“上层建筑”,他们在“潜文本”层面永远会不自觉地解读出更深一层的“渴望”,这两种极端的转化公式取决于一个变量,即观众在潜文本中看到的对象是弱者还是强者。对经典谍战剧文本特征和题材特性层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挖掘当年“现象级”谍战剧引发收视热潮的深层原因,进而对当下国产电视剧的创作与研究产生启迪。
周粟
关键词:谍战剧《潜伏》约翰·费斯克
涂鸦艺术中的双重文本现象
本文围绕对涂鸦艺术表意逻辑的思考而展开。在具体论述中,文章以图像与载体语境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涂鸦艺术的特征、社会背景、发展线路、以及在具体事例中图像的构成与意义呈现方式,对涂鸦艺术的表意进行了详实的分析与说明。为了...
高语默
关键词:涂鸦艺术双重文本创作手法
女性权力的双重文本:《妇女城》和《给女儿的教诲》中的女性与政治
2021年
女性书写在女性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的《妇女城》和安娜·德·法兰西的书信集《给女儿的教诲》为考察十五至十六世纪法国的女性摄政制度提供了文本基础。通过解读源自权力核心阶层的女性创作,展现特定历史时期法国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和困境,揭示其社会政治处境与文本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和发声策略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女性书写中表面文本和隐含文本双重构建。
李实
关键词:女性书写
双重文本下的困境与突围——双雪涛《刺杀小说家》的叙事艺术与主题意蕴
2021年
双雪涛的小说《刺杀小说家》以"离乡"与"还乡"为故事背景,通过建立同一时间坐标下"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双重嵌套文本,构造了有虚实两个世界相互映照、相互改变的叙事迷宫。此外,小说还采用多种叙事策略,极具张力地展现了刺杀与复仇行动的不确定性,揭示出千兵卫和小说家同为失意的社会边缘人的当代生存困境,巧妙地表达了带领他们最终突围困境的不是非理性的仇恨和谋杀,而是希望、亲情和正义的主题。在这个意义上,《刺杀小说家》是一部有着奇幻外壳的社会小说。
唐梅樑
关键词:叙事策略
《庄子》双重文本建构下的孔子形象考论
2019年
《庄子》的文本至少由哲学与文学两个层面构成。作为哲学层面的《庄子》,其旨意主要在于宣扬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故而常常以儒家为批判对象,因而孔子在作为哲学文本的《庄子》中,或化身为道家圣人,或以儒家徒身份虚心向道家人物请学而终于成为了道家徒,或以儒家代表人物身份而受到道家徒的批判和揶揄。作为文学文本的《庄子》显然虚构了一个文学的孔子形象,这个孔子形象往往因为辗转于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之中而得到突显。作为文学文本的《庄子》所构建的孔子形象皆为彬彬有礼、谦恭好学的君子形象。之所以造成《庄子》文本中的孔子形象的分裂在于《庄子》文本用意的不同。哲学的《庄子》其目的是宣扬道家思想,故以孔子为靶的加以利用或褒扬或贬责;而文学的《庄子》是哲学《庄子》的副产品,因而孔子形象的构建反而显得自由,也可以窥见庄子潜意识里的真正的孔子形象。
张家国
关键词:《庄子》孔子形象哲学文本文学文本
一份社会学和诗学的双重文本——关于谷禾的《周庄传》被引量:1
2019年
诗人谷禾以长诗《周庄传》来为自己的出生地,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村庄树碑立传。这一写作的选择当然是谷禾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个人选择,但同时也在文学史和文化史的意义上回应着整个现代写作的历史传统。
杨庆祥
关键词:双重文本社会学诗学现代写作历史传统出生地

相关作者

李长中
作品数:64被引量:205H指数:8
供职机构: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研究主题:人口较少民族 民族文学 后现代 少数民族文学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庞林源
作品数:17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主题:电影 存储介质 网络流行语 测谎 波形
周粟
作品数:49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主题: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中国电影 主旋律电影 主流电影 叙事
启之
作品数:33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江青 中国电影史 电影 语言 电影史
孙彩霞
作品数:27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明末清初 反讽 回应 耶稣会士 犹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