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 篇“ 反向线点杂交 “的相关文章
PCR/反向 线 点 杂交 鉴定临床分离念珠菌 2013年 研究证实,真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ptional spacer,ITs)和5.8SrRNA区域中的碱基序列在不同种属间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在种属内则相对保守[1-3]。迄今,“ITSl+5.8SrRNA+ITS2”测序法已被公认为真菌种属鉴定的参考方法[1.4]。 董碧麟 李东升 段逸群 胡志敏 曹永艳 童中胜关键词:反向线点杂交 PCR 碱基序列 种属 测序法 多重PCR和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快速检测鲍曼不动杆菌21个主动外排基因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多重PCR和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mPCR-RLB)快速同时检测鲍曼不动杆菌21个主动外排基因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YE株5个外排泵蛋白基因家族,选取其中21个基因(4个来自MFS家族,13个来自RND家族,2个来自MATE家族,1个来自SMR家族,1个来自ABC家族)。设计22对引物及寡核苷酸探针(1对鲍曼不动杆菌通用引物及探针),mPCR同时扩增22个目的基因,PCR产物再与固定在尼龙膜上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反向 线 点 杂交 ,同时检测上述22个基因。用该法对40株经过鉴定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检测。结果除cmlA5和cmlA基因未检出阳性外,其余19个外排泵基因均呈阳性。除第16号菌株外排泵基因检测阴性外,其余39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携带外排泵基因数量从5~18个不等。外排系统在多重耐药菌株及相对敏感菌株中均有分布。11个外排泵基因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敏感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mPCR-RLB技术可快速同时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多个外排泵基因,短时间内明确菌株携带外排泵基因情况,对明确其多重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避免药物成为外排泵对象、找到更有效的特异外排系统抑制剂均有重要意义。 金萍 肖克林 熊礼宽 卢月梅 吴劲松 吴丽娟 招悦 刘纯义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核酸杂交 鲍氏不动杆菌 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在检测及鉴定真菌性鼻窦炎常见致病曲霉菌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 线 点 杂交 (PCR/RLB)技术在检测和鉴定真菌性鼻窦炎(FS)常见致病曲霉菌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住院手术的FS患者活检石蜡包埋组织26例和活检新鲜组织8例,全部病例进行了病理学真菌检查、真菌培养及真菌ITS2区测序;提取各标本中真菌的DNA,用真菌特异性引物行PCR扩增,针对真菌的ITS2区设计曲霉菌种特异性探针,用5根曲霉菌种特异性探针与PCR产物进行反向 线 点 杂交 ;将PCR/RLB与ITS2区测序、真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阳性对照为5株曲霉菌株,阴性对照为真菌培养为非曲霉的石蜡包埋组织。结果活检标本病理学检查均可见菌丝;真菌培养14例阳性(41.2%);测序16例(47.1%)得到结果;PCR/RLB鉴定34例均得出鉴定结果:黄曲霉14例,烟曲霉10例,黑曲霉4例,构巢曲霉1例,黄曲霉和烟曲霉同时阳性3例,烟曲霉与黑曲霉同时阳性2例。结论PCR/RLB技术可以对FS常见致病曲霉菌进行检测及鉴定,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真菌培养及DNA测序方法相比较,具有经济省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高通量等优势。 李丽丽 赵作涛 万喆 李若瑜 刘红刚关键词:鼻窦炎 曲霉菌病 聚合酶链反应 PCR为基础的反向 线 点 杂交 及16S~23S rDNA间区测序分析5种少见类型奴卡菌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5种新出现的奴卡菌种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DNA基因序列的多态性,筛查特异的奴卡菌种逆向线 点 杂交 (reverse line blot,RLB)探针。方法对6例奴卡菌标本进行ITS基因扩增、克隆、测序,设计奴卡菌种特异探针及ITS间区rDNA基因特异的探针,进行以PCR为基础的RLB(PCR/RLB)杂交 试验,不同的RLB型进行ITS基因测序分析,以鉴别不同的奴卡菌种及种内分型。结果发现2个Nocardia beijingensis菌株ITS间区有8个基因序列型,4个RLB型;N.thailandica有4个基因序列型及RLB型;N.blacklockiae有5个基因序列型,3个RLB型,其中N-bla RLBⅢ型与所有Nbla-ITS探针杂交 没有信号;N.elegans有5个基因序列型,3个RLB型;N.vinacea有5个基因序列型,2个RLB型。结论通过PCR/RLB试验,准确的ITS基因测序认识了新出现的菌种,即N.beijingensis,N.blacklockiae,N.elegans,N.thailandica及N.vinacea。同时建立了可以大量筛查奴卡菌种的PCR/RLB方法,以进行快速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 王晓彦 孔繁荣 连石关键词:奴卡菌 应用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鉴定临床常见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 2011年 目的应用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reverse line blot hybridization,RLB)快速鉴定临床常见的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方法收集我院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5种曲霉菌(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构巢曲霉)和7种毛霉目真菌(冻土毛霉菌、总状毛霉菌、卷枝毛霉菌、少根根霉、小孢根霉、微小根毛霉、伞状犁头霉),共计98株菌株。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菌株进行PCR扩增,用12个真菌种特异性探针与扩增后产物进行反向 线 点 杂交 。将RLB结果与真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ITS区DNA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RLB可以正确鉴定98株实验菌株,与形态学方法和ITS区测序方法鉴定结果100%一致,种特异性探针之间未见交叉杂交 ,显示出该方法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8株阴性对照菌株(白念珠菌、茄病镰刀菌、尖端赛多孢、马尔尼菲青霉、疣状瓶霉、棒曲霉、日本曲霉以及雅致小克银汉霉),使用RLB方法无法鉴定。通过烟曲霉基因组DNA浓度10倍倍比稀释法验证RLB的敏感性为1.8×10-3 ng/μL。结论 RLB技术为实验室早期快速诊断、鉴定临床常见的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提供参考。 赵作涛 李丽丽 王晓阳 万喆 陈伟 李若瑜关键词:曲霉 毛霉 PCR 反向线点杂交 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检测宫颈腺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感染程度和病毒分型。方法采用PCR反向 线 点 杂交 和测序方法检测67例宫颈腺癌组织中HPV分型。结果宫颈腺癌和腺鳞癌组织中HPV-DNA的总阳性率为86.9%;HPV16、HPV18和HPV31是较常见高危型,构成比分别占32.3%、16.1%和16.1%,各类型HPV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V阳性宫颈腺癌中,单一类型HPV感染占77.4%,多重HPV感染占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5,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腺癌发生相关,单一类型HPV感染较多重感染常见;虽然HPV16和HPV18型占大多数,但未发现某一型别HPV在宫颈腺癌组织中占主导地位。 王倩 郭毅 李威关键词:宫颈腺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反向线点杂交 多重PCR/反向 线 点 杂交 (RLB)检测细菌性脑膜炎病原体的研究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建立快速、高通量的多重PCR/反向 线 点 杂交 (RLB)的方法检测3种细菌性脑膜炎病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方法针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相应的特异性探针,优化多重PCR/RLB检测中的引物浓度、dNTP浓度、探针的浓度等的条件。结果多重PCR/RLB检测对肺炎链球菌DNA最低检测极限可达6.2×10-1ng/μl,对流感嗜血杆菌DNA最低检测极限可达8.5×10-8ng/μl,对脑膜炎奈瑟菌DNA最低检测极限可达8.3×10-8ng/μl。结论多重PCR/RLB检测体系能够正确的鉴定3种细菌性脑膜炎病原体,用于临床样本的高通量筛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体,特异性好,灵敏度高。 严冰 陈婷 赵晶关键词:多重PCR 反向线点杂交 细菌性脑膜炎 聚合酶链反应-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鉴定分枝杆菌的多中心评价 2009年 目的评价以16S-23S rDNA间隔序列作为靶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反向 线 点 杂交 (PCR-RLB)技术用于鉴定分枝杆菌。方法在5个中心同时进行试验。采用PCR-RLB技术检测60株属于50个种的分枝杆菌标准株;10株非分枝杆菌标准株。以胶体金法结合测序法或是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法作为对比,检测鉴定383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结果所有的分枝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PCR扩增产物均可与分枝杆菌属探针杂交 ,而种特异性探针仅与相应的种杂交 ,非分枝杆菌PCR扩增产物均不与分枝杆菌属及种探针杂交 。与胶体金法或是GC法结合测序法相比,PCR-RLB法准确率100%,成功地将380株分枝杆菌鉴定到种(另外3株仅鉴定到分枝杆菌层未鉴定到种),包括11株其他方法不能准确鉴定的混合感染。结论以16S-23S rDNA间隔序列作为靶基因的PCR-RLB技术,鉴定分枝杆菌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快速、实用,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王亚娟 熊礼宽 冯萍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分枝杆菌属 核酸杂交 多重PCR-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在检测女性念珠菌和阴道毛滴虫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建立和评价多重PCR-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mPCR-RLB)快速同时检测阴道毛滴虫和念珠菌感染的方法。方法分别选择阴道毛滴虫特异性DNA重复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念珠菌属28srRNA至5.8s rRNA间隔序列Ⅱ(ITS2)为靶基因设计一对检测念珠菌的通用引物,构建二重PCR同时扩增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球菌、近平滑念珠菌、都柏林念株菌DNA,然后与通过氨基标记固定在尼龙膜上的各特异性寡核苷核探针杂交 ,并对女性阴道试子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多重PCR可同时扩增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球菌、近平滑念珠菌、都柏林念株菌临床或标准菌株DNA,上述念珠菌标准菌株可扩增出302~441bp DNA片段,阴道毛滴虫临床株可扩增出262bp DNA片段。6种念珠菌和阴道毛滴虫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可分别与其相应的PCR产物杂交 。通过对150例女性阴道试子进行检测,mPCR-RLB检测念珠菌的阳性率为47.33%,阴道毛滴虫的阳性率为6.67%,二者同时阳性率为1.33%。而培养法检测念珠菌阳性率为36.00%,阴道毛滴虫的阳性率为2.00%,二者同时阳性率为0.67%。明显高于培养法(P<0.05)。结论多重PCR-RLB可快速同时检测念珠菌和阴道毛滴虫,为女性阴道炎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向华国 熊礼宽 樊超 黄玉佳 赵良玉关键词:核酸杂交 阴道毛滴虫 念珠菌 多重PCR结合反向 线 点 杂交 方法检测七种性病病原体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建立多重PCR结合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同时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微小脲原体、解脲脲原体和毛滴虫的方法。方法设计7对生物素标记的上述病原体特异性引物同时扩增病原体靶基因。扩增产物与预先标记在尼龙膜上的特异性探针杂交 、显影,判读结果。多重PCR结合反向 线 点 杂交 方法检测211个尿道、宫颈分泌物临床标本(男107例,女104例),并与传统单一引物PCR检测结果比较,评价反向 线 点 杂交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多重PCR结合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能敏感和特异地检测所有这7种病原体标准株,能敏感地检测病原体100拷贝的靶基因。在211个临床标本的检测中,2.8%(6/211)的标本使用多重PCR结合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检测为阳性,而单一引物PCR检测为阴性,再使用巢式PCR检测这6个标本,结果为阳性。结论多重PCR结合反向 线 点 杂交 技术能快速、敏感和特异地检测多种性病病原体。 王辉 孔繁荣 周小勇 曾宪玉 王玮蓁 段逸群 曾志良 陈春梅 琳·吉尔伯特关键词:解脲支原体 双杂交系统技术
相关作者
熊礼宽 作品数:131 被引量:534 H指数:13 供职机构: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聚合酶链反应 分枝杆菌 沙眼衣原体 反向线点杂交 核酸杂交 段逸群 作品数:308 被引量:714 H指数:11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尖锐湿疣 皮肤病 皮肤科 梅毒 皮肤 王辉 作品数:29 被引量:36 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反向线点杂交 支原体 雄激素受体基因 痤疮 CAG多态性 王玮蓁 作品数:153 被引量:810 H指数:11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痤疮 疗效观察 治疗痤疮 雄激素受体基因 反向线点杂交 孔繁荣 作品数:55 被引量:236 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聚合酶链反应 解脲脲原体 解脲支原体 支原体 沙眼衣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