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8篇“ 反应原性“的相关文章
- 溶血性曼氏杆菌外膜蛋白ChaN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 2025年
- 【背景】牛呼吸道综合征严重影响着牛群健康,对养殖业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作为主要的牛呼吸道致病菌,常在牛免疫力低下时引起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现阶段溶血性曼氏杆菌病多采用疫苗进行防控。【目的】分析ChaN蛋白的部分生物学信息学功能及免疫原性,为亚单位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应用NCBI BLAST分析筛选溶血性曼氏杆菌潜在抗原并使用ExPASy ProtParam、ExPASy ProtScale和TMHMM-2.0等多种在线软件分析其抗原特性;RT-qPCR测定溶血性曼氏杆菌ChaN mRNA在体外培养不同时期的转录水平;通过原核表达重组ChaN蛋白(rChaN),使用牛溶血性曼氏杆菌阳性血清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rChaN反应原性;以不同剂量蛋白与白油佐剂乳化进行小鼠免疫保护试验检测rChaN蛋白免疫保护效果,使用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第3次免疫第7天后以3×108 CFU/只腹腔注射Mh95毒株测定蛋白保护效果。【结果】ChaN蛋白为亲水性可溶蛋白,无跨膜结构域,1个开放阅读框,具有16个抗原表位和23个B细胞抗原表位;ChaN基因对数期的转录水平最高,其次是稳定期及迟缓期,在衰亡期的表达量最低,在4个时期的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01);ChaN蛋1296微生物学通报Microbiol.China Tel:010-64807511;E-mail:tongbao@im.ac.cn;http://journals.im.ac.cn/wswxtbcn白能与牛溶血性曼氏杆菌阳性血清反应;40μg ChaN+白油佐剂组免疫后,IgG抗体水平持续上升;IgG亚型检测显示ChaN蛋白主要使机体产生IgG1和IgG2b亚型;第3次免疫后第7天腹腔注射Mh95菌株,40μg ChaN+白油佐剂组存活率为90%,高于商品化疫苗组、空白对照组、PBS组和白油佐剂组,并且空白对照组、PBS组和白油佐剂组小鼠7 d内存活率低于20%。【结论】ChaN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且能对小鼠产生保护效果,可作为溶血性曼氏杆菌潜在免疫原性
- 许淑芸魏京京魏增科俞杰罗超凡王卓妮周霞吴洁孙志华王震王晓兰李劼张辉
-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原核表达反应原性免疫原性
- 副结核分支杆菌MAP0862-2191c串联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检测
- 2025年
- 副结核分支杆菌(MAP)由于其胞内寄生的特性,难以在早期发现,待发现后往往已经不再具备治疗价值,因此寻找并制备出能同时在早晚期都有显著标识作用的抗原蛋白,有利于更好地诊断牛副结核病。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MAP的MAP0862和MAP2191c两种蛋白进行一级、二级及三级结构上的理化性质、抗原性分析及相对位置建模预测,判断串联蛋白重组表达的可行性;使用柔性肽短链序列(G4S)2连接两段序列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30a-MAP6291c,将其导入至BL21(DE3)原核表达载体中进行诱导表达,并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预测MAP0862-2191c串联蛋白为一个有多个抗原表位的亲水性的蛋白,两种蛋白在三级结构上无相互影响,因此可以进行原核表达;构建合成的融合基因双酶切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经SDS-PCGE凝胶电泳检测成功表达串联蛋白,大小约68.5 ku,与预期蛋白大小相符;分别选择鼠源抗His抗体及MAP阳性牛血清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均显示MAP0862-2191c重组蛋白有单一的特异性条带,位置及大小与预期结果一致,证明了该串联蛋白制备的正确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能够作为牛副结核病的诊断蛋白,为后续建立牛副结核病的诊断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 郝彦儒郭号谢梦圆陈坚杨文洁徐晓静
- 绵羊肺炎支原体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反应原性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本研究旨在提取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GH3-3的荚膜多糖,并验证其反应原性。用无水乙醇沉淀得到粗荚膜多糖,再通过苯酚抽提、酶处理去除核酸和蛋白质,进而纯化得到荚膜多糖,利用免疫荧光试验证明该荚膜多糖的反应原性,利用刚果红试验检测其是否具有三螺旋结构。从1 L培养基上清中初步提取得到Mo GH3-3粗荚膜多糖12.24 mg,经过纯化得到9.8 mg的精制荚膜多糖,其纯化得率约为80%。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Mo GH3-3荚膜多糖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刚果红试验首次证明绵羊肺炎支原体荚膜多糖具有三螺旋结构。经过乙醇沉淀、苯酚抽提、酶处理、超滤浓缩后,得到高纯度的Mo GH3-3荚膜多糖。该提取纯化方法简便、成本低,便于生产实践中应用。荚膜多糖具有反应原性和三螺旋结构,证明其生物活性良好,为相关诊断试剂、疫苗、佐剂等的研发提供了可参考的多糖制备方法。
- 田彤彤葛家振李倩倩高鹏程吴晓妮宋国栋刘一健郑福英储岳峰
- 关键词:绵羊肺炎支原体荚膜多糖反应原性
- 驽巴贝虫metacaspase基因的克隆、表达、反应原性鉴定和生物信息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克隆、表达驽巴贝虫精氨酸/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BcMC),鉴定其反应原性并分析其生物学信息。方法 根据驽巴贝虫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Bcmc基因扩增引物,采用PCR扩增Bcmc基因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提取质粒pET-28a-Bcmc进行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入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BL21 (DE3),优化诱导条件后,选择最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时间诱导,采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用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重组蛋白后,以驽巴贝虫感染阳性马血清为一抗,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采用ProtParam等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预测Bcmc基因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抗原表位、二级和三级结构、蛋白互作网络,对比BcMC与疟原虫属MC-1 (PsMC-1)和泰氏锥虫MC (TtMC)的三级结构。Bcmc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 7.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mc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Bcmc基因PCR扩增产物约为996 bp,与预期片段一致。重组质粒pET-28a-Bcmc经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表明插入的目的基因正确。诱导条件优化结果显示,BcMC重组蛋白在IPTG终浓度为0.8 mmol/L、37℃培养5 h时的表达量最高。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6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纯化后的BcMC可与驽巴贝虫感染阳性马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cMC的Mr为36 956.72;具有25个磷酸化点位;亚细胞定位预测位于线粒体的比例为10%;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12个潜在抗原表位;BcMC蛋白的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50.30%、α-螺旋占23.19%;BcMC的三级结构与PsMC-1和TtMC相似;蛋白互作网络预测结果显示,与BcMC相互作用的蛋白及BcMC参与的
- 任冀超甘露郑会珍冯秀娟崔泽云李佳欣金依璇张伟郭庆勇巴音查汗·盖力克李永畅
- 关键词:反应原性生物信息分析
- 非洲猪瘟病毒p30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段表达及反应原性分析
- 2024年
- 为比较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不同片段的反应原性,探究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可能的抗原优势片段。本研究通过PCR、克隆技术将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不同片段的编码基因分别插入表达质粒pET32a,经IPTG诱导、Ni柱纯化、透析后,获得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8~101 aa片段(P-1#)、58~101 aa片段(P-2#)、101~158 aa片段(P-3#)、8~194 aa片段(P-4#),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不同片段与p30蛋白免疫兔血清和ASFV阳性猪血清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上述片段均获得诱导表达及纯化,表达形式有可溶性表达(P-1#、P-3#)和包涵体表达(P-2#、P-4#)。各片段以1.0 mg/L包被时,p30免疫兔血清与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4种片段均能发生免疫反应,ASFV阳性猪血清与P-4#、P-1#反应较佳,与P-3#反应中等,与P-2#反应最弱。综上,p3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不同片段反应原性的差异为认识p30抗原优势区域提供了数据,这将有助于非洲猪瘟血清学诊断抗原的科学筛选。
- 周俊明倪艳秀范宝超祝昊丹朱雪蛟王丹丹胡屹屹李彬
-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毒反应原性
- 滑液支原体烯醇化酶在感染宿主中的反应原性和细胞黏附性
- 2024年
- 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是一种重要的禽病病原,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本研究旨在分析MS烯醇化酶(enolase,Eno)参与病原致病和诱导感染宿主免疫相关的功能。对MS的Eno蛋白进行种内和种间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并预测Eno的蛋白结合位点和B细胞表位。MS Eno在不同MS菌株间同源性较高,且有别于其他物种。B细胞表位广泛分布在Eno蛋白的各个部分,且大都与预测的蛋白结合位点有重合。进行Eno原核表达和纯化,制备兔抗Eno多克隆抗血清。利用Western blot分析Eno在MS感染鸡或灭活苗免疫鸡中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MS Eno与兔抗Eno多克隆抗血清、兔抗MS多克隆抗血清、灭活疫苗(HN01株或YBF-MS1株)高免鸡血清、HN01强毒攻毒后阳性鸡血清、3个不同地方来源的临床阳性鸡血清均能发生反应,说明其在疫苗免疫和病原感染鸡中均表现有反应原性。利用菌落印迹和双荧光检测分析并证实Eno为外膜蛋白。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板结合试验分析Eno对鸡滑膜鞘细胞(synovial sheath cells,SSCs)是否具有黏附素作用。试验证实Eno对SSCs具有黏附作用,且此黏附作用具有Eno浓度依赖性。以上证明MS Eno在病原感染和灭活苗免疫鸡中具有反应原性,并作为外膜锚定的细胞黏附素参与对关键宿主细胞SSCs的黏附,为后续深入研究Eno的致病和免疫相关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 徐彬孙玉王树于岩飞王晓丽马孙婷孙华伟孙华伟刘传敏张敬峰冯志新刘传敏邵国青吕立新欧阳伟
- 关键词:滑液支原体烯醇化酶反应原性细胞黏附
- 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与Ⅲ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比较被引量:1
- 2023年
- 为了比较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E蛋白结构域Ⅰ-Ⅱ(EDⅠ-Ⅱ)与结构域Ⅲ(EDⅢ)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试验将重组质粒pET-EDⅠ-Ⅱ[EDⅠ-Ⅱ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30a(+)构建的重组质粒]和pET-EDⅢ[EDⅢ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30a(+)构建的重组质粒]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后,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EDⅠ-Ⅱ和EDⅢ,通过Dot-blot试验和间接ELISA试验比较二者的反应原性;将重组蛋白EDⅠ-Ⅱ和EDⅢ免疫小鼠,通过测定免疫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病毒中和(VN)抗体和细胞因子(IL-6、IFN-γ)水平比较两者的免疫原性;将DTMUV分离株感染重组蛋白EDⅠ-Ⅱ和EDⅢ免疫小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肺脏、肝脏和脑组织中DTMUV 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重组蛋白EDⅠ-Ⅱ和EDⅢ对免疫小鼠的保护力。结果表明:含重组质粒pET-EDⅠ-Ⅱ和pET-EDⅢ诱导4 h的菌体蛋白经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分别在分子量约33 ku和17 ku位置出现明显条带,可与鸡抗DTMUV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经Dot-blot试验和间接ELISA试验分析发现,重组蛋白EDⅠ-Ⅱ比重组蛋白EDⅢ具有更好的反应原性;重组蛋白EDⅠ-Ⅱ免疫小鼠后第42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IFN-γ和IL-6水平均极显著高于重组蛋白EDⅢ(P<0.01或P<0.001),但VN抗体水平极显著低于重组蛋白EDⅢ(P<0.01);免疫小鼠感染DTMUV后,重组蛋白EDⅢ免疫小鼠肺脏、肝脏和脑组织中DTMUV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重组蛋白EDⅠ-Ⅱ免疫小鼠(P<0.05或P<0.01),即EDⅢ蛋白诱导小鼠产生的免疫应答较EDⅠ-Ⅱ蛋白对于抑制DTMUV复制的效果更好。说明EDⅠ-Ⅱ蛋白更适合作为以E蛋白及相关特异性抗体为基础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的目标蛋白,而EDⅢ蛋白更适合作为DTMUV新型疫苗研究的目标蛋白。
- 曲哲会鲁绍芳郭晓秋郭晓秋陈敏焦凤超魏星马君钊张茹黄立张喜文
- 关键词:E蛋白结构域反应原性免疫原性
- 环形泰勒虫TA13815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分析
- 2023年
- 为研究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TA13815蛋白功能,对环形泰勒虫虫体蛋白TA13815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ET30a-TA13815重组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分析。SDS-PAGE结果显示,蛋白的分子质量大约为29.663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条带位置显示蛋白的分子质量比预期大,蛋白可能存在翻译后修饰。通过qPCR分析环形泰勒虫3个不同发育阶段,结果显示TA13815 mRNA在3个阶段均有表达,且在裂殖体阶段表达量最高。本试验成功表达了环形泰勒虫TA13815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有较好的反应原性,且能与抗His标签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环形泰勒虫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健康牛血清无交叉反应。TA13815蛋白与东方泰勒虫的核苷酸和蛋白同源性均小于68%,表明该重组蛋白可作为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备选抗原。
- 戚姣姣蒋晨赵洪喜
- 关键词:环形泰勒虫原核表达
- 炭疽芽孢杆菌PA-LF1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反应原性研究
- 2023年
- 【目的】构建炭疽芽孢杆菌弱毒株C40-202 PA-LF 1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和反应原性检测,为炭疽亚单位疫苗制备、炭疽诊断和疫苗免疫效果检测提供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炭疽芽孢杆菌PA和LF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利用PCR方法从炭疽芽孢杆菌弱毒株C40-202中分别扩增出PA和LF 1基因片段,经Xho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通过黏性末端进行连接,获得PA-LF 1融合基因片段,利用SWISS-MODEL分析软件分别对PA、LF1和PA-LF1融合蛋白进行三级结构预测;将融合基因片段克隆至pET32a(+)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pET32a-PA-LF1,并将重组质粒pET32a-PA-LF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并分析其反应原性。【结果】从炭疽芽孢杆菌弱毒C40-202株成功扩增出PA、LF 1和PA-LF 1融合基因;成功构建了炭疽芽孢杆菌PA-LF 1融合基因表达质粒pET32a-PA-LF1,融合蛋白三级结构预测可折叠为正确的空间构象;构建的重组质粒经诱导表达、纯化和SDS-PAGE,获得分子质量为96 ku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Western blotting验证,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与经Ⅱ号炭疽芽孢苗免疫后的绵羊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结论】PA-LF1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为炭疽诊断和疫苗免疫效果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作为一种炭疽亚单位疫苗的候选组分。
- 吕双飞马勋王静孔翠莲寇丽君刘彩霞史唯地康立超任慧杰
- 关键词:炭疽芽孢杆菌原核表达
- 牛疱疹病毒1型糖蛋白E(gE)可溶性表达及其反应原性分析
- 2023年
- 为探索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新技术,本研究以GenBank公布的牛疱疹病毒1型(BHV1,NC_001847.1)基因序列为参考,预测并优化了BHV1的gE蛋白胞外区密码子序列。优化后的序列长度为1 275 bp,5’端和3’端分别添加限制性酶切位点SacⅠ和HindⅢ后克隆至载体pUC19,进而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SUMO-gE,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CodonPlus(DE3)-RIL中表达重组蛋白,使用NiNTA亲和柱纯化重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明,获得的牛疱疹病毒1型gE胞外区重组蛋白大小约为70 kDa,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反应原性。该研究结果为gE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后续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杨晨孙续丁学智杨峰
- 关键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原核表达
相关作者
- 杨光友

- 作品数:470被引量:1,053H指数:15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研究主题:大熊猫 细粒棘球绦虫 反应原性 蛔虫 原核表达
- 彭雪蓉

- 作品数:54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反应原性 诊断抗原 高敏感性 大熊猫 蛔虫
- 乔军

- 作品数:480被引量:1,086H指数:14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克隆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流行株 少孢节丛孢菌 原核表达
- 孟庆玲

- 作品数:342被引量:639H指数:10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克隆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少孢节丛孢菌 流行株 分子特征
- 才学鹏

- 作品数:716被引量:1,686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 研究主题:猪带绦虫 克隆 原核表达 猪囊尾蚴 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