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篇“ 发声行为“的相关文章
鸣禽与人类发声器官及发声行为神经控制通路的比较
2024年
与人类语言学习或形成一样,鸣禽鸣唱也是一种发声学习行为,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发声学习过程均需听觉反馈的参与,幼年期具有更强的发声学习能力,可对复杂的声学结构和音节序列进行控制等。尽管鸣禽和人类的发声器官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二者发声的物理机制仍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虽然相比于其他哺乳动物,鸣禽和人类的亲缘关系很远,但通过对比发声行为产生的基础通路——脑干先天发声控制通路,以及与发声学习相关的更高神经水平的发声运动和学习通路脑区位置、相互联系、功能及基因表达谱,提示鸣禽鸣唱和人类语言的神经控制具有一定的进化相似性。这些共同特征使得鸣禽成为了研究发声学习的理想模型。本文对鸣禽与人类的发声器官及发声行为的神经控制通路进行了比较,并对鸣禽模型在人类失语症治疗研究中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人类语言学习的神经机制及语言障碍的治疗带来理论参考和借鉴。
张琨张宇桃王松华孟玮
关键词:人类语言发声器官
金龟总科幼虫发声行为发声器比较形态学研究(昆虫纲:鞘翅目)
声学通讯是昆虫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对昆虫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昆虫分类学、行为学、生态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高级阶元分类系统的建立、声音的进化与物种形成、近缘种的区分、隐存种的发现和生物多样性评估...
董旭铭
关键词:蛴螬种间差异幼虫分类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静止脸试验发声行为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2岁前静止脸试验(SFP)发声行为特征及其与确诊时ASD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43例7~23月龄可疑ASD患儿(可疑ASD组)及37例正常对照儿童(TD组),测量两组静止脸试验(SFP)下发声行为的时长及频率,随访至2岁,确诊34例ASD(ASD组)。使用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评估ASD组患儿症状严重程度,分析ASD组患儿2岁前发声行为特征及其与ASD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TD组相比,ASD组SFP下有意义语言及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降低,朝向物发声时长增加(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SD组总发声、非语言发声、呀呀学语、朝向人发声、朝向物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语言和沟通维度呈负相关(均P<0.05);总发声、呀呀学语、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朝向物发声时长与ADOS相互性社会互动维度呈负相关(均P<0.05);总发声频率及呀呀学语时长、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游戏维度呈负相关(均P<0.05);总发声及非语言发声频率、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刻板行为和局限兴趣维度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总发声频率是ADOS语言和沟通维度的负向预测因子(P<0.001);朝向人发声时长是ADOS相互性社会互动维度的负向预测因子(P<0.05)。结论SFP可以更好地突出ASD患儿2岁前的发声行为异常,且这些异常能够早期预测ASD症状的严重程度。
翟梦瑶仇娜娜唐传高翁娇章丽丽封敏肖湘肖婷郑文明柯晓燕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发声行为儿童
静止脸试验下高危孤独症谱系障碍婴幼儿发声行为的特征
【目的】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High-Risk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HR-ASD)(症状符合ASD诊断但年龄不足24月大或ASD同胞)婴幼儿在静止脸实验下(Still-Face Paradi...
翟梦瑶
关键词:婴幼儿发声行为
文献传递
一种收集、分析猪的发声行为的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收集、分析猪的发声行为的方法和系统,包括猪床本体模块,用于猪在休息时进行躺卧,以及对猪监测的场所;音频采集模块,用于对猪床本体内猪发出的声音数据的采集;音频处理与分析模块,用于对音频数据进行收集储存,并...
杨志晓席磊范艳峰惠雪朱坤华刘统帅姬真真石志芳程璞马伟刘卫东康静静张景锋孙卓越朱涵涵杨栋皓马玉莹马丁丁
文献传递
背景白噪声对普氏蹄蝠发声行为和听觉中脑神经元声信号加工的影响研究
人或动物可通过声信息交流获取目标信息,以适应生活、生存以及繁殖的需要。然而,声信息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的影响。此时,信号发出者可通过发声控制增强发声信号的识别,而信号接受者的听觉系统则产生适应性改变以提高对声信号的加...
张贵敏
关键词:发声行为脑神经元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发声行为反馈的猪舍温度控制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发声行为反馈的猪舍温度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猪床本体模块,用于对猪监测的场所;音频采集模块,用于对音频数据的采集;音频处理与识别模块对采集到的音频进行识别分类,控制模块接收识别分类结果并向猪床本体模块...
杨志晓席磊范艳峰惠雪朱坤华刘统帅姬真真石志芳程璞马伟刘卫东康静静张景锋孙卓越朱涵涵杨栋皓马玉莹马丁丁
文献传递
不良发声行为性嗓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被引量:9
2017年
不良发声行为性嗓音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嗓音障碍(嘶哑)的原因.不良发声行为(unhealthy phonation)是指采用不正确的方法(嗓音误用)和/或不良发声习惯(嗓音滥用)进行发声(说话),可以来自呼吸方法、发声位置及共鸣腔应用等方面的不正确.其发生和形成与患者的职业、性格(日常说话习惯)及生物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1].
于萍王荣光
关键词:嗓音疾病行为性发声说话习惯嗓音障碍
成人不良发声行为性嗓音疾病患者嗓音障碍分析及矫治策略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不良发声行为性嗓音疾病进行系统的嗓音障碍分析,寻找一种合适的矫治方法。方法对150例不良发声行为性嗓音疾病患者和98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进行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找到它们发音障碍的特点,以进行针对性的发声矫治。结果在主观评估中,两组患者嗓音自测表结果和GRBAS评估结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响度自我评价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客观评估中,嗓音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平均言语基频、基频标准差、基频微扰、振幅微扰、S/Z、MP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噪声能量、谐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声门图结果显示,两组在接触幂、开放率、闭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接触率、接触率微扰和接触幂微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发声障碍嗓音疾病患者嗓音障碍类型以音质异常最多,占95.33%,其次为呼吸支持不足占88.00%。结论成人不良发声行为嗓音疾病嗓音障碍为多为复合型发声障碍,制定以纠正呼吸障碍为基础,矫正患者的发声障碍和共鸣障碍为重点,进一步改变患者的起音方式的矫治策略。
董周威张丽萍林丽红徐丹刁玉华
低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听觉和言语发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研究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CI)使用时间、术前残余听力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对低龄CI植入儿童听觉行为和言语发声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43例小于3岁CI儿童,植入月龄6~32个月(平均植入月龄17个月)。听觉行为评估素材为婴幼儿日常听觉综合能力量表(the 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言语发声行为评估素材为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the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评估分别在术后开机时和开机后1、2、3、6、9、12个月时进行。结果(1)全体受试儿童IT-MAIS、MUSS总分随着CI使用时间的增长逐步增长(ANOVA,p〈0.05);(2)术前残余听力水平对前6个月IT-MAIS得分影响显著(ANOVA,p〈0.01),对MUSS得分未见影响作用(p〉0.05)。(3)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显著影响术后IT-MAIS、MUSS得分。开机后3个月训练组IT-MAIS得分高于非训练组得分(p〈0.05)。9、12个月时训练组MUSS得分与非训练组MUSS得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1)在听觉行为方面,随着CI使用时间的延长,受试儿童总体听觉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对声音的辨别和理解能力在3-9个月时有显著增长;在发声行为方面,受试儿童在CI植入6个月以后开始用言语方式表达。(2)术前残余听力在受试儿童CI使用前6个月时对听觉行为有影响作用,9个月以后影响作用逐渐减小;平均听力损失程度对受试儿童的言语发声行为未见显著影响。(3)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对听觉行为和言语发声行为体现出重要作用。
金欣刘海红李颖李靖张杰郑军葛文彤倪鑫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听觉

相关作者

张信文
作品数:89被引量:157H指数:8
供职机构: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黄雀 鸣禽 白腰文鸟 发声 纤维联系
张海珠
作品数:54被引量:155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检核 虎皮鹦鹉 乡村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顶岗支教实习
左明雪
作品数:80被引量:253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鸣禽 白腰文鸟 P物质 环鸽 前脑
曾少举
作品数:61被引量:91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白腰文鸟 鸣禽 P物质 端脑 脑啡肽
董银兰
作品数:15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虎皮鹦鹉 小鼠 发声行为 药理学 毛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