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88篇“ 发震构造“的相关文章
- 基于构造应力场研究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 2025年
- 双力偶模型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具有等效性,需要借助于其他资料或方法识别其中的发震断层面,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的发震断层面即为方法之一。基于GCMT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将上述方法应用于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震源区最大主压应力轴近直立,最大主张应力轴近水平且方向近EW,为正断层型应力场;2)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走向S、倾向W的节面,为一次正断层型地震,推断其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3)该地区历史地震发震断层面的识别结果显示西藏定日地区历史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S,倾向W,倾角范围为37°~48°,断层类型为正断层。文中结果为该次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地震学证据,可为相关发震构造研究提供参考。
- 盛书中王倩茹李振月李红星张小娟葛坤朋宫猛
- 关键词:应力场发震断层
- 基于深度学习的山东平原M_(S)5.5地震余震检测及发震构造研究
- 2025年
-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原M_(S)5.5地震序列进行余震检测,并结合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反演结果,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孕震动力学机制.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大致沿NE向展布,且表现出由主震震源位置向NE和地表方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在17~22 km深度还存在“双破裂”现象.震源机制解的NE走向节面与陵县—冠县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认为陵县—冠县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震源区受控于NEE向水平挤压和NNW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在该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震断裂发生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单侧破裂.
- 戴宗辉郑建常周连庆曲均浩王鹏尹迪
- 关键词:双差定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发震构造
-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 2025年
-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倾向W,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根据空间延续性,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 石峰梁明剑梁明剑乔俊香张达王鑫易文星张佳伟张迎峰张迎峰李涛张会平
- 关键词:发震构造
- 2023年平原M_(S)5.5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
- 2025年
-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震中周边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显,该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围内无M≥5.0地震的历史记录,并引起了社会和地震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于震中周边的区域地震台网地震资料,文中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平原M_(S)5.5地震的矩张量解,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平原M_(S)5.5地震序列中M_(L)≥1.0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基于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数值关系模拟方法计算了平原M_(S)5.5地震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根据重定位结果拟合了断层面,并分析了该平原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平原M_(S)5.5地震的地震矩(M_(0))为1.97×10^(17)N·m、矩震级为M_(W)5.5,矩心深度16k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129、1.194、-0.459、0.009、0.336、0.245,其最佳双力偶(DC)、各向同性(ISO)、补偿线性向量偶极(CLVD)成分占全矩张量解的92.40%、6.25%、1.35%,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22°、71°、-15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24°、67°、-21°,P轴方位84°、倾伏角为30°,显示该地震为走滑型天然地震事件且略带少量的正断分量,震源区主压应力呈现近NEE-SWW向的推挤特征,这与华北平原的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2)重定位后的平原M_(S)5.5地震序列震中主要呈NE-SW向优势展布,长约15km、宽约5km,M_(L)≥1.0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22km之间,平均深度为15.4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可能的发震构造倾向NW。3)现今应力场与震源机制数值关系模拟显示,平原地区的应力体系在平原M_(S)5.5地震震源机制节面Ⅰ和节面Ⅱ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分别为0.860和0.689。断层面拟合揭示平原地震发震断层具有右旋走滑的运动性质。4)结合已有研究分析认为,平原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节面Ⅰ为其可能�
- 许英才郭祥云
- 关键词:矩张量反演重定位发震构造
- 2023-08-23辽宁普兰店M 4.6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及发震构造初判
- 2025年
-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小震重定位结果对发震断层面进行拟合,初步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表明,普兰店M 4.6地震初始破裂深度为12.0 km,震源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50°,倾伏角75°,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317°,倾伏角80°,滑动角-15°,矩震级M W4.8,最优质心深度12 km;地震矩M_(0)为1.796×10^(16)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004、0.946、-0.942、0.017、-0.305、-0.125;中心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47.03°,倾伏角79.04°,滑动角-168.15°;节面Ⅱ走向314.75°,倾伏角78.37°,滑动角-11.19°。构造应力场作用在中心解节面Ⅰ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877,相对正应力为-0.544;投影于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911,相对正应力为0.161。拟合的断层面走向148.91°,倾伏角89.85°,其在构造应力体系下的滑动角为26.47°。综合分析认为,普兰店M 4.6地震发生在NW向普兰店-长海构造带,是沿应力场最优节面以左旋走滑为错动方式的天然地震。
- 戴盈磊张文静杨晓东索锐王承伟
- InSAR观测揭示的2023年甘肃积石山Ms 6.2地震发震构造
- 2025年
- 2023-12-18,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了Ms 6.2地震。作为该区域自地震观测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此次事件为深入理解区域发震构造及破裂行为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利用哨兵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数据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地表形变,并调查了该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大地测量反演结果显示:西南倾和东北倾发震断层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同震InSAR观测数据。通过对余震序列、区域断层构造特性和同震干涉图的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破裂在东北倾的发震断层上,可能为拉脊山南缘断裂的一个隐伏分支断层。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表明,拉脊山北缘断裂东分支断层中段、拉脊山南缘断裂东分支断层南段和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 杨九元温扬茂许才军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INSAR库仑应力变化
- 2021年固原震群重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通过初至P震相定位法测定了2021年固原震群中ML≥3.0地震的震源深度,同时根据多阶段定位和微震匹配定位方法对该震群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基于Snoke方法和HASH方法计算了震群序列中ML≥2.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gCAP方法反演了震群中最大的地震即2021年6月22日固原ML3.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矩心深度,确定了ML≥2.8地震基于各种方法所得震源机制的中心解,然后根据重定位结果拟合了断层面,最后初步分析了固原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微震检测到901次ML0.0以上地震事件,约为区域地震台网原始目录的2.6倍,震群的震中区呈WNW向优势分布,长约8 km,宽约3 km,震源深度处于8—17 km之间,平均深度为13 km;ML≥2.8地震主要发生在震群序列12—14 km震源深度的相对密集区,其震源机制解均为走滑型,大多数地震略带一点逆冲分量,P轴优势方位近EW向,与六盘山地区的局部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方向基本一致。结合重定位、震源机制和断层面拟合认为,固原震群的主要发震构造可能是由两个WNW走向而倾向相反的隐伏断层控制,即NE倾向和SW倾向的断层构成了向上分叉的花状结构,其中ML≥2.8地震均位于不同倾向断层的交会部位,均具有左旋走滑的运动性质,整个震群序列的小震活动大体呈现以NE倾向断层活动为主、以SW倾向断层活动次之的特征。结合已有研究,发现震群序列处于六盘山地区上地壳底部厚约11 km的低速异常透镜体内,初步分析认为固原震群的孕震环境可能与深部流体作用有关。
- 许英才曾宪伟罗国富
- 关键词:重定位震源机制发震构造
- 云南盐津2个地震序列震源参数测定及发震构造探讨
- 2024年
- 2021年1月23日云南盐津发生M L5.2地震,在此次地震前后该区域已经发生了多次中小地震。为了更好地评估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及识别发震构造,利用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2种速度模型反演了盐津M 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合sPn深度震相测定了盐津M L5.2地震的震源深度,最后采用双差定位法对盐津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结果表明:①最大震级为M L5.2的“孤立型”地震序列发震断层为逆断层,走向近SN向、倾向东、倾角约50°,是一次沿断层面自下而上破裂较为充分的浅源地震;②最大震级为M L3.9的“震群型”地震序列发震断层为走滑型断层,走向为NNW向、倾向北东、倾角约为80°,该序列内3次M 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略有差异,可能是由于该区域复杂的断层结构和应力环境影响所致;③最大震级为M L3.9的“震群型”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可能为盐津—筠连断裂,而最大震级为M L5.2的“孤立型”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可能为华蓥山断裂与盐津—筠连断裂共同作用产生的一条未知隐伏断裂。
- 顾慧冬姜金钟李姣李姣张演王光明杨跃文姚远
-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重定位SPN震相发震构造
- 渭河盆地高陵震群的发震构造
- 2024年
- 渭河断陷盆地中东部的高陵周边地区近年来小地震频发,成为渭河盆地的地震高发区.为了解该区的发震构造及发震背景,对研究区内235个地震进行了小震精定位,通过重新拾取震相,计算了研究区内26个ML≥2.0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该区震源深度基本在15km以内,深度上呈N倾的铲状形态;研究区以NNW的水平拉张和NW向的倾向压缩为主,地震活动以正断为主兼左旋走滑.综合地震分布形态、断层规模与活动性、极震区位置,认为高陵震群发震断裂为泾阳-渭南断裂.GPS数据显示研究区应变呈复杂的四象限分布,高陵震群正处于四象限的中心区域,推测正是这种复杂的应力背景导致了高陵震群的活动.
- 张恩会赵韬张永奇许维颜文华张晗亮
- 关键词:渭河盆地震源机制解地震学
-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发震构造
- 2024年
-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 在甘肃积石山县拉脊山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附近发生了M_(s)6.2地震.为了探究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孕震环境以及余震序列与深部结构的关系, 本文使用基于固定台站、预警台站和临时布设的密集台阵构建的地震事件资料, 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开展地震定位和三维速度结构研究.重定位后, 余震序列近似呈SE-NW方向展布, 总长度约15 km, 震源优势深度分布范围为8~14 km, 平均深度为10.4 km.主破裂北侧余震条带和主破裂附近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存在错断, 二者倾向在空间上近似垂直.东北倾的大河家断裂是主震的发震断层, 主破裂北侧余震条带发生在一条西南倾的反冲盲断层上.余震序列基本发生在高速和低泊松比异常内, 且高速异常和余震序列的形态高度吻合, 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是控制本次地震和余震形态的主要深部构造因素.本次地震是在挤压构造背景下, 上地壳高速和低泊松比异常体内进行应力积累和释放, 从而发生的一次典型的逆冲型地震事件.
- 蔡光耀王未来吴建平吴建平包晶晶孟繁昌刘慧杰
- 关键词:发震断层
相关作者
- 袁道阳

- 作品数:226被引量:1,922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古地震 发震构造 滑动速率 晚第四纪
- 龙锋

- 作品数:142被引量:1,812H指数:25
-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地震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震源机制
- 梁明剑

- 作品数:120被引量:1,295H指数:22
-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地震 发震构造 发震 震源机制 M
- 雷中生

- 作品数:50被引量:422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研究主题:发震构造 地震 历史地震 地震考证 史料考证
- 易桂喜

- 作品数:112被引量:1,487H指数:26
-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地震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地震序列 发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