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篇“ 变玄武岩“的相关文章
鲁西泰安地区~2.7Ga玄武岩成因及其对新太古代花岗-绿带构造演化的制约被引量:1
2024年
鲁西地区保存有华北克拉通最典型的新太古代花岗-绿带,且后期地质作用改造较弱,是探讨早期地壳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区。最近的地质调查工作,在泰安地区识别出一套玄武岩组合。通过锆石U-Pb定年,获得侵入玄武岩的奥长花岗脉年龄为2717±10Ma、二长花岗脉年龄为2549±15Ma,并在玄武岩中获得~2729Ma、~2596Ma和2553~2549Ma多期年龄信息,由此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大于~2.72Ga,遭受新太古代晚期~2.60Ga和~2.55Ga构造热事件影响。泰安地区玄武岩组合归属于新太古代早期的泰山群雁翎关组。这些玄武岩遭受了后期(~2.55Ga)花岗质浆侵位作用的影响,并在原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结晶分离。玄武岩为拉斑质玄武岩,显示出原始地幔一致的微量元素组成(Nb/Y=0.08~1.14、Nb/Th=1.82~13.4、Zr/Nb=17.9~27.2),表现为近平坦或弱分异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Yb)N=0.90~2.52]和平坦的重稀土配分模式[(Gd/Yb)N=1.04~1.23];具有低的Sm/Yb比值(0.95~1.25)和正的εNd(t)值(2.48~3.64)。区域上,雁翎关玄武岩主要伴生科马提,成分均一,无伴生陆源沉积物,微量元素组成上与洋底高原玄武岩特征类似,来源于地幔柱头部尖晶石橄榄的部分熔融。新太古代早期(~2.7Ga),鲁西地区出现由科马提和拉斑玄武岩组成的绿带,同期出现新生的TTG陆壳,形成于地幔柱构造体制;新太古代晚期(~2.5Ga)出现钙碱性火山、TTG、赞岐和富钾花岗组合,显示出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物质再循环,板块构造体制已开始作用。综合地质资料揭示,华北克拉通构造体制在新太古代发生重大转:由早期地幔柱逐渐转为晚期的板块构造体制。
张家辉相振群相振群初航张健陈春晖张健李怀坤
关键词:新太古代地球化学
川西江浪穹窿二叠纪玄武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2023年
江浪穹窿二叠纪大理之中发育一套玄武岩夹层,其主要成分为角闪石(约75%)和斜长石(约25%)。本文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旨在修定原的形成年代与探究其成因。定年数据显示,玄武岩中发育2453.7~258.9Ma的捕获锆石。这一结果表明,玄武岩的原最有可能形成于晚二叠世,并且具有古老质基底(2453.7~2125.0Ma锆石)、Rodinia超大陆会聚—裂解事件(1144.5~853.5Ma锆石)和加里东期浆活动(430.4~427.1Ma锆石)的地质记录。主微量元素分析数据显示,玄武岩具有低的SiO_(2)含量(45.53%~40.94%)与高的Mg#值(78.4~70.6)、Cr(1670×10#值(78.4~70.6)、Cr(1670×10^(-6)~1310×10(-6)~1310×10^(-6))含量,其稀土((La/Yb)N=3.07~1.15)与微量元素配分型式平坦,表明原浆很可能起源于高度部分熔融的亏损地幔源区。石的La/Sm(2.34~1.16)、(Th/Yb)_(PM)(1.95~1.23)、(Th/Ta)_(PM)(0.74~0.43)和(La/Nb)_(PM)(1.44~0.27)比值很低,表明浆演化过程中地壳物质的混染程度微弱。微量元素比值及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玄武岩的化学构成同MORB相当,暗示原大概在古特提斯洋成熟的弧后盆地背景下形成。另外成分对比显示,江浪穹窿的二叠纪玄武岩与峨眉山大火成玄武岩浆活动无关。
余祥龙钟康惠王雄荣杨光源王昌南胡晓
关键词:亏损地幔弧后盆地松潘-甘孜造山带古特提斯洋
IODP U1502B钻孔高温蚀玄武岩的锂同位素特征及对南海初始扩张期热液流体循环的指示被引量:1
2023年
锂同位素体系是示踪水-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但关于其在洋壳高温蚀过程中同位素分馏行为的认识仍不清晰。本文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U1502B钻孔的9个高温蚀玄武岩开展了相学、全主、微量元素和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与新鲜洋中脊玄武岩相比,9个样品的Li含量偏高(4.8×10^(-6)~11.6×10^(-6)),δ7Li值偏轻(-3.8‰~+1.4‰)。相学与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洋壳高温蚀过程中产生的绿泥石矿物导致锂同位素分馏、δ7Li值轻,后期的低温海水蚀作用使得钻孔上部出现Li的局部富集。蚀玄武岩的锂同位素特征指示,该钻孔的热液流体循环经历了一个较完整的演化过程,蚀流体以高温热液为主且含有少量海水;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玄武岩程度逐渐降低。
田丽艳刘红玲吴涛高金尉沈晨曦
关键词:锂同位素
怒江构造带东段同卡蛇绿混杂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和角闪石^(40)Ar-^(39)Ar年龄被引量:1
2021年
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所代表古洋盆的性质和早期演化仍存在很多争议。为探讨怒江构造带中-东段早侏罗世构造-浆事件的性质和微地体构造、造山格局,对怒江带东段分割八宿微地体的同卡蛇绿混杂中的玄武岩进行了石地球化学分析和角闪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同卡蛇绿混杂中的玄武岩经历了强烈形,显示绿帘角闪相的矿物学组成。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玄武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左倾的轻稀土元素亏损型,显示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特征。但在N-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图解上,样品又显示Rb、Ba、Th、U、Pb、Sr的富集和Nb、Ta的亏损,表明玄武岩样品具有N-MORB和岛弧的双重特征,形成于不成熟的弧后盆地扩张中心,为SSZ型蛇绿的组分。同卡玄武岩获得角闪石^(40)Ar-^(39)Ar坪年龄为161±2 Ma,与邻近同卡微陆块中石榴矽线黑云斜长片麻和怒江带中段安多黑云二长片麻中的黑云母^(40)Ar-^(39)Ar冷却年龄(165~167 Ma)相近,从蛇绿构造就位的角度,为约束怒江构造带东段次级洋盆的闭合时限和嘉玉桥质地体于侏罗纪早期沿同卡—俄学一线与同卡微陆块碰撞拼贴提供了直接证据。通过对怒江构造带北缘早、晚侏罗世构造-浆事件的综合分析,认为班公湖-怒江构造带不同区段、不同分支的演化、俯冲造山极性及造山时限可能有所不同。这个类似多岛-增生造山的模式表明,青藏高原腹地的造山可能是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地质体沿不同层级的洋盆渐次消减、渐次拼贴的结果,并不一定存在那种古特提斯大洋关闭后中特提斯大洋再接着打开的过程。
李化启李天福吉风宝
关键词:变玄武岩
勉略构造带庄科片洋壳型玄武岩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特征:新元古代勉略洋盆存在的直接证据被引量:1
2021年
庄科片位于南秦岭南缘勉略构造带。前人系统的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庄科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整体表现出N-MORB特征,为勉略洋盆残余,但一直未获得高精度的测年数据。本文首次获得庄科片洋壳型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99±4Ma(MSWD=0.08,n=25)、991±6Ma (MSWD=1.50,n=21),具有正的ε_(Hf)(t)值(+11.00-+16.56)和较小的单阶段Hf模式年龄(t_(DM1)为872-1108Ma),符合典型基性浆锆石特征,表明庄科玄武岩的结晶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结合最新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勉略洋盆的存在时限为新元古代早中期(约1000-800Ma),并非长期被认为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徐通焦建刚张晓团贾力董一博
关键词:勉略构造带
西秦岭天水关子镇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被引量:2
2020年
天水关子镇蛇绿分布于西秦岭造山带北缘,一般认为是商南-丹凤缝合带西延部分,代表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部位。本文通过关子镇蛇绿玄武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及Sr、Nd同位素综合分析,对关子镇蛇绿的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蛇绿玄武岩隶属于低碱、富钠低钾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微量元素亏损Ba、Th、P,高场强元素无亏损现象。εNd(t)值均为正值,与MORB相近。
操雨森黄始琪周炜鉴卢洋刘志强黄德志
关键词:蛇绿岩SR-ND同位素
跃进山杂中二叠纪玄武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3
2018年
那丹哈达增生杂为中国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最为可靠的地质记录之一,对限定古大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具有重要意义。跃进山杂位于那丹哈达增生杂的增生前锋位置,发育典型的增生杂组合。其中玄武岩类多呈构造透镜体状与硅质、片理化泥和片相伴产出,部分可见余枕状构造。本文对位于研究区北部勤得利和南部东方红地区的3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玄武岩样品中含有数量不等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条带结构,结合其较高Th/U比值(0.15~2.4),暗示其具有典型的基性浆锆石特征。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证据显示跃进山杂中的玄武岩形成于270±2 Ma^279±4 Ma,表明其原形成时代应为早二叠世。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跃进山杂南、北地区的地球化学组成略有不同,北部勤得利地区的玄武岩具有富Na2O,贫Mg O,轻度富集轻稀土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等特征,南部东方红地区玄武岩具有贫Na2O、K2O和Mg O,亏损轻稀土元素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等特征,结合构造判别图解,北部勤得利地区玄武岩形成于消减带或俯冲带(SSZ)构造背景下,而南部东方红地区玄武岩显示为N-MORB型,形成于大洋中脊(MOR)环境。结合前人资料及北部勤得利地区石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佳木斯地块与那丹哈达地体之间的缝合线的具体位置为勤得利-二龙山-尖山子乡—线,并对该演化的动力学背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曾振张兴洲张兴洲周建波张宏涛刘洋
关键词: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二叠纪
云南某蚀玄武岩型钼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云南某蚀玄武岩型钼矿石是新发现的钼矿石类型,为给该类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1)矿石有价元素为Mo,杂质成分主要为SiO_2,矿石钼品位为0.105%;矿石中有用矿物为辉钼矿,钼在辉钼矿中的分布率为91.74%,属品位偏低的蚀玄武岩型硫化钼矿石;钼华和钼酸铝中的钼分布率达7.34%;矿石黄铜矿含量较低,无回收利用价值,但对精矿钼品位有影响;石膏、滑石含量偏高,不利于钼的选矿回收。(2)矿石的结构主要有片状—显微鳞片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结构和包含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有稀疏浸染状构造和细脉状构造。(3)辉钼矿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片状、稀疏浸染状、细脉状产出,平均粒度约50μm,10~70μm粒级占51.3%,小于10μm粒级占12.4%,即以微细粒、细粒为主,细小的鳞片状辉钼矿与脉石矿物分离困难,需要细磨才能单体解离,但细磨易造成泥化,且矿石中绿泥石、石膏、滑石等含量较高,将给矿石的分选带来一定困难。
陈启良
关键词:工艺矿物学辉钼矿滑石
云南某地蚀玄武岩型铷铯矿工艺矿物学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云南某地蚀玄武岩中含铷0.128%、铯0.039%,通过采用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从工艺矿物学角度对铷、铯的赋存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查明了黑云母、绿泥石是铷、铯的主要载体矿物,为回收铷、铯提供了矿物学依据,对采用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以及提取工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熊玉旺
关键词:赋存形式选别工艺
黑龙江依兰地区玄武岩堆晶辉长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16年
对依兰地区黑龙江混杂中的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堆晶辉长块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玄武岩的锆石大量为捕获基底的锆石,其年龄范围大,从3172±24Ma到176±1Ma均有分布,其中具有基性典型的板状特征的锆石年龄为243±1Ma,代表了玄武岩的原形成年龄;枕状玄武岩堆晶辉长的年龄分别为251±1Ma和252±1Ma,分别代表各自原的形成年龄。本次锆石年龄的获得,证明晚二叠世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之间存在古洋盆,为研究黑龙江杂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
吕长禄肖庆辉冯俊岭于跃江杨福深邓昌洲
关键词:LA-ICP-MS锆石U-PB年龄

相关作者

黄德志
作品数:51被引量:79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研究主题:铁矿床 频率域 金矿 江南造山带 地球化学特征
张国伟
作品数:298被引量:6,293H指数:53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秦岭造山带 地球化学 蛇绿岩 造山带 西秦岭
沈渭洲
作品数:172被引量:2,731H指数:3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同位素 地球化学 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 钕
徐士进
作品数:146被引量:1,206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花岗岩 地球化学 同位素 地质意义 丹巴地区
代堰锫
作品数:62被引量:41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BIF 条带状铁建造 穹窿 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