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7篇“ 古代知识分子“的相关文章
古代知识分子的贤良--评三门峡博物馆藏《九贤图》
2019年
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有社会良知和良心的道德感,也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尊严感。知识分子受传统文化影响,带有鲜明的文化印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包含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樊和平指出,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意向,都牢牢指向入世,即所谓价值目标、人伦关系都奠定于现世的基础之上。儒家讲“知其不可而为之”,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隐世与避世,其精神是“无为而无不为”,以避世的方法入世。佛家主张出世,但其宣扬的不是要走出这个世界,而是要摆脱尘世以及自身情欲困扰,达到人生的永恒。所以中国佛家根本上是入世的。
常军
关键词:古代知识分子传统文化影响传统文化精华社会良知博物馆藏
从“通人”到“士大夫”——试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2019年
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经历过漫长的演变,而汉代作为中国学术的奠基时期,其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和认同具有极其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大体而言,汉代思想中,最为推崇"通人"型的知识分子,后来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知识背景称其为知识分子的必备素养。最终,"士大夫"阶层得以形成,这个阶层不仅是一种体制化的知识分子群体,而且更重要在于这个名称确立了这一阶层以"道"作为独有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与天子诸侯的精神境界可以达到同样的高度,深刻地契合天地之道,具有天然神圣性的尊严。
肖航
关键词:知识分子通人儒学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职业化倾向的历史演变及其成因
2019年
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知识分子普遍形成了求道不求术的非职业化社会定位。学术职业化风气在清朝的出现,在历史上屡现端倪。先秦时代是知识分子的定位构建时期,距离职业化最远的阶段。汉学对于经典的研习的方法,为后世知识分子职业化的形成埋下了早期的学术基础。唐朝科举制度的要求,为后世知识分子职业化倾向的出现呈现出一种道德上的可能。宋代对于士的界定方式打破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构架中的反职业化因素;书院的学习模式,为后世知识分子学术研究职业化创造了一种学术精神前提。明代"学问"沦为一种附庸于仕途的手段,加之业余精神影响,使明代知识分子远离职业化倾向。对考据学的重视及重利商业风气的影响,结合历史上诸多因素,清代知识分子学术研究走向职业化。
向筱萱
关键词:知识分子职业化士阶层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与自赎 ——戏曲剧本《代悲白头翁》的创作阐述
本文从戏曲剧本《代悲白头翁》中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出发,以创作者的视角结合历史文化背景来审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迷失与自赎的表现和成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追求“内圣型”理想人格,凭借道德担当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
费津润
关键词:知识分子理想人格迷失自赎《代悲白头翁》
文献传递
《大儒陈诗》:古代知识分子的另一条巨流
2016年
客观而言,《大儒陈诗》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并未深入到深广的历史时空,也未给乱世返本开新,其撰述的不过是主人公陈诗的成长史、生活史与功业史。小说封底如是说:'本书……重点描写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之严酷,官场之险恶,世态之炎凉,励志之艰辛。宣扬刘墉、钱沣、朱珪等名臣之正义,揭露和珅、刘国泰、苏凌阿等贪腐者之奸凶,直言毕沅、章学诚等仕贤者之无奈。落幕之处,社会和人性回到它的起点。'诚然这些元素小说有所涉猎,却非主道,颇有广告的嫌疑。
汤天勇
关键词:励志功业人性
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与现实的两难抉择——兼谈李光地的历史评价问题
2015年
古代知识分子都面临理想人格与现实困境的两难抉择,其中人性恶的一面与其说是人格的堕落,不如说是社会的悲剧。李光地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之一,一生饱受争议,然观其一生,为清初时期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奠定清政府思想统治重心的"理学名臣",可谓大节彰显,无可厚非。
叶茂樟
关键词:知识分子
依附与独立:中西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面向
2014年
中西方古代知识分子都承担着生产知识、服务社会的职责,但中西方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却呈现不同特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偏向依附或者融合于政治权力,西方古代知识分子则较疏离中立。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乃是中西方社会不同的历史渊源、社会文化环境、知识对象和制度设计。
刘广莉
关键词:政治权力依附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意识
2014年
两千余年的士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士志于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参与意识的渊源;"出仕"是士为社会而政治的积极参与方式;"诤谏"是士不治而议的间接参与方式;"抗争"是士淑世卫道的被动参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意识对当代政治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王雅琴
关键词:知识分子政治参与意识
竹林七贤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2014年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虽说数量不多,但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知识精英很容易转变成社会精英和政治精英,尤其是科举制出现以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流动渠道对很多耕读传家的民间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知识分子也因此成为权力阶级的附庸,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了后世的几乎所有中国人。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止于竹林七贤,笔者同意这个观点。本文将以竹林七贤为对象分析何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以及为什么竹林七贤可以称作中国古代最后一代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秦良芳
关键词:知识分子独立人格
道家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2013年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虽然具有对立或紧张的关系,但是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和精神生活。一方面,其隐逸性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提供了自我调适的选择,从而隐居不仕。另一方面,其自由性又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开辟了悠闲适意的精神乐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正是在儒道互补中寻找精神的平衡点,从而达到了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
张婉霜
关键词:道家自由性儒道互补古代知识分子

相关作者

诸葛忆兵
作品数:122被引量:30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研究主题:科举制度 范仲淹 论略 宋代 宋代科举
杨建宏
作品数:33被引量:181H指数:7
供职机构:长沙学院
研究主题:宋代 社会控制 国家权力 基层社会控制 礼制
陈顺智
作品数:19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诗歌 玄学 魏晋玄学 审美指向 曲学
卜大炜
作品数:21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交响乐团
研究主题:音乐会 弦乐 大提琴家 演奏 中国交响乐团
章海生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研究主题:古代知识分子 人格意识 田园诗 田园生活 陶渊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