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篇“ 古地幔“的相关文章
攀枝花地幔柱壳、幔结构与地球物理边界场特征被引量:6
2019年
攀枝花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1)攀枝花地幔柱具有特异的壳、幔速度结构;(2)在其中心部位由结晶基底到壳、幔边界均为高速体,且结晶基底和Moho界面局部隆起、地壳内部存在厚达10余千米的低速层,且被数条深、大断裂切割;(3)重力场、磁力场的边界异常场响应组构了攀枝花地幔柱的地表形态和中心部位的圈闭范围.
滕吉文宋鹏汉刘有山董兴朋马学英马学英
关键词:壳幔结构地球物理场低速层
地幔柱作用“遗迹”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以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为例被引量:17
2017年
大火成岩省成因是国际地学界的研究热点,涉及地球内部运行机制和过程、资源和生物环境效应等多个地学前沿研究领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不仅是中国境内第一个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火成岩省,也是全球范围内研究程度最高的大陆溢流玄武岩省之一。前人基于沉积地层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系列证据提出了该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头熔融"成因模型。深部是否存在"地幔柱头熔融"假说所预示的大规模岩浆作用"遗迹",有待地球物理探测的进一步检验。地球物理方法是探测现代地幔柱的常用手段。本项研究集成利用人工源地震、天然源宽频带地震探测,以及密集重力/地磁剖面测量等综合地球物理手段探测"地幔柱"作用,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其他地幔柱作用"遗迹"的识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几何结构-物性结构-动力学属性参数之间的联合约束,以及与地球化学、地质学研究成果的有机结合,可靠地揭示出与地幔柱作用有关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导致的地壳结构和组分变化以及深浅响应过程等,显示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在重建老重大地质事件深部过程方面的巨大潜力。大规模岩浆作用"底侵"位置的确定、"透明"上地壳特征的发现等,对于该区未来的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赟王振华郭希邓阳凡徐涛梁晓峰田小波吴晶陈林张晰唐国彬徐义刚
关键词: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底侵地壳生长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与地幔柱活动遗迹:来自丽江-清镇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中国境内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普遍认为其形成与地慢柱有关.以往对峨眉山地幔柱事件的识别,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缺少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约束和支持.为此,我们利用"丽江-攀枝花-...
徐涛张忠杰刘宝峰陈赟张明辉田小波徐义刚滕吉文
关键词: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
文献传递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与地幔柱活动遗迹:来自丽江-清镇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被引量:49
2015年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中国境内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普遍认为其形成与地幔柱有关.以往对峨眉山地幔柱事件的识别,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缺少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约束和支持.为此,我们利用"丽江-攀枝花-清镇"剖面的人工源宽角地震数据重建该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深部结构与属性特征.前人根据茅口灰岩的剥蚀程度,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从分布空间上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带.跨越内、中、外带剖面地震探测结果显示:(1)沿剖面结晶基底的平均深度在2 km左右.(2)中地壳平均速度结构为6.2~6.6 km/s;内带局部呈现大约幅值为0.1~0.2 km/s的高速异常;下地壳速度结构,在内带为6.9~7.2 km/s;中带和外带偏低,为6.7~7.0 km/s;在内带和中带交界附近,受小江断裂带的影响,上、中、下地壳均呈现相对低速异常特征.(3)小江断裂两侧,尤其东侧地壳平均速度较低,且固结地壳的平均速度也较低,初步认为小江断裂至少向地下延伸至40 km以深,可能切穿整个地壳.(4)沿剖面Moho面深度,内带范围内深约47~53 km,中间呈上隆的特征;中带深约42~50 km,外带深约38~42 km,中带至外带,Moho面逐渐变浅.内带Moho面局部隆起、(固结)地壳呈现高速异常特征,可能是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底侵作用及岩浆上侵的结果,为地幔柱的活动遗迹.
徐涛张忠杰刘宝峰陈赟张明辉田小波徐义刚滕吉文
关键词: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
祁连造山带中部拉脊山地幔特征及其归属:来自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证据被引量:24
2005年
拉脊山火山岩带位于祁连造山带中部 ,通过对该区早生代基性火山岩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 ,揭示该区早生代地幔的性质及其地幔域的构造归属 .研究表明 ,拉脊山基性火山岩可以分为两类 :Ⅰ类为大陆板内碱性玄武岩 ,其稀土元素组成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 ,并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 ,而Zr、Hf无明显的负异常 ;Ⅱ类为与地幔柱活动有关的拉斑玄武岩 ,具有洋岛玄武岩 (OIB)特征 .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同样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 ,但其富集程度比Ⅰ类基性火山岩的富集程度弱 ,无Nb、Ta、Zr和Hf负异常 .基性火山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 ,基性火山岩的地幔源区具有亏损地幔 (DM )和第二类富集地幔 (EMⅡ )混合的特点 ,而第二类富集地幔端元 (EMⅡ )占主导地位 ,亏损地幔 (DM )物质混入的程度较低 ;并具有Dupal异常的同位素特征 .通过与华北南缘、北秦岭和扬子北缘西段地幔的Pb同位素组成相比 ,表明拉脊山造山带地幔与北秦岭、南秦岭西段和扬子北缘西段地幔的Pb同位素组成相似 .进而表明拉脊山造山带地幔属于扬子型富放射性成因铅地幔
侯青叶张宏飞张本仁赵志丹朱云海
关键词: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大陆裂谷祁连造山带
金刚石包裹体中的地幔信息被引量:24
2001年
金刚石在地幔环境生长过程中会捕获一些包裹体 ,这些包裹体能够被金刚石携带到地球表层。金刚石包裹体保存有其生长时地幔环境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包裹体的研究 ,可以获取地幔环境的信息。阐述了金刚石包裹体的特征 ,综述了金刚石包裹体在获取地幔物理化学环境、相环境以及地幔流体信息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
肖化云刘丛强黄智龙
关键词:金刚石包裹体古地幔地幔流体
南美洲大陆下地幔热柱的地震显示及其对板块驱动力的意义被引量:1
1997年
对远程地震走时的研究揭示了南美巴西大陆之下地球深部上地幔热柱的存在。尽管板块已移动了数千公里,但这些热柱的地理位置相对于覆盖其上的大陆仍保持固定不变。这表明位于南美洲之下的上地幔和岩石圈自冈瓦纳大陆分裂以来一直保持着耦合状态,这一事实为有关大陆板块长期驱动力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答。
John C.VanDecar冯诗齐
关键词:地幔热柱岩石圈地震波驱动力
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与秦岭造山带地幔组成及状态的对比被引量:10
1997年
经研究,华北克拉通地幔以含石榴石的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及纯橄榄岩为主.地幔交代作用强烈,岩石富集不相容元素,明显高于南非及西澳克拉通者.扬子克拉通地幔主元素亏损程度差,交代作用较弱,岩石为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秦岭造山带壳、幔交界带的岩石类型复杂,包括蛇纹石化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蛇纹岩)、石榴石辉石岩、榴闪岩、变辉长岩及变玄武岩等.蛇纹岩遭受强的塑性流变,剪切变形结构发育.与克拉通相比,地幔交代作用很弱.3个地幔域的地温状态有差异,秦岭造山带最高,扬子克拉通居中,华北克拉通最低.上述结果表明,两克拉通的地幔特征相差显著,暗示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交代作用可能发生在1700Ma以前和1100~500Ma,后者强于前者.
路凤香郑建平王方正孙平刘永顺赵磊
关键词:古地幔古地温造山带
地幔流体及其在大陆克拉通地幔演化中的意义——以华北地台为例被引量:13
1996年
生代含捕虏体的金伯利岩和新生代含捕虏体的玄武岩同出于华北地台,提供了研究自生代以来岩石圈演化的深源探针。生代含金伯利岩的侵位表明生代时曾存在冷厚的岩石圈;而新生代含捕虏体玄武岩的喷发,表明新生代时存在热薄的岩石圈。岩石圈减薄与“大洋化”是层圈物质交换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中的反映。地幔流体是地幔演化产物,反之又作用于地幔演化。富含地幔流体的幔内剪切带及交代矿物层作为幔内软薄弱带,存在热、流体、化学及机械的耦合,是岩石圈减薄拆沉作用的重要界面位置。
郑建平路凤香
关键词:古地幔地幔流体地幔演化华北地台
地球化学反演——东秦岭两类不同地幔成分的确定被引量:1
1993年
应用东秦岭丹凤岛弧火成岩系对早生代地幔和应用商丹断裂中松树沟残余橄榄岩系对元宙原始地幔进行了化学成分反演,结果显示:元地幔生代地幔更加富集不相容元素,而贫乏相对相容元素。反映在壳幔的分异过程中,不相容元素在地壳中逐渐富集,而在地幔中不断贫乏。
匡少平张本仁
关键词:地球化学古地幔东秦岭

相关作者

徐涛
作品数:119被引量:649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射线追踪 地壳结构 地壳速度结构 接收函数 地壳
张本仁
作品数:126被引量:1,722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花岗岩 北秦岭 东秦岭 地球化学研究
陈赟
作品数:75被引量:520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壳幔结构 岩石圈 接收函数
匡少平
作品数:136被引量:745H指数:14
供职机构: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油田油泥 油泥 修饰 铬渣 大别造山带
刘宝峰
作品数:56被引量:68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研究主题:地壳 地震测深 剖面 地壳速度结构 地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