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1篇“ 古气候变化“的相关文章
- 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演化及其古气候变化
- 2025年
-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是由古生代植物群向中生代植物群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但陆相植物化石记录不完整且较零散,陆地植物演变的研究相对较少。文中通过统计分析豫西地区多个剖面早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植物化石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特征、植物演变规律以及古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豫西地区早二叠世主要发育湿生植物群,其中中期禹州植物群以楔叶类植物、树蕨型真蕨、大羽羊齿类植物为主,而晚期禹州植物群以楔叶类植物、中生代型真蕨、种子蕨门盾籽目、大羽羊齿类为主;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主要为旱生植物群,其中Ullmannia植物群以裸子植物为主导,松柏类植物占绝对优势,但同早二叠世相比,植物化石数量锐减;Voltzia植物群以松柏类植物、楔叶类植物和种子蕨类植物为主。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由湿生型逐步转变为旱生型,暗示该地区古气候也逐渐从暖湿转变为干热,其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化石数量锐减,可能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有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认识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植物演化及其古气候变迁以及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陆相生态系统提供重要支撑。
- 郑伟和俊淼邢智峰邢智峰齐永安万恩召齐永安
- 关键词:植物化石古气候三叠纪
- 琼东南盆地中新世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变化
- 2025年
- 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因为孢粉贫乏,其形成时的植被及气候条件研究缺乏直接的化石依据。本文对盆地内ST-A井中新统开展了钙质超微化石和孢粉分析,构建了古生物地层格架,重建了中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井涵盖中新统三亚组、梅山组和黄流组。三亚组/梅山组、梅山组/黄流组钙质超微化石带的地层界线分别是2780 m和2300 m,中新世研究区内的植被类型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中三亚组时期(早中新世)以松为主的针叶林有一定范围的分布,气候比陵水组时期温暖且湿润,梅山组中下部(中中新世早、中期)针叶林的退缩,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扩张指示了温度和湿度的上升,是中中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在琼东南盆地的记录,梅山组上部及黄流组(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针叶林的扩张及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退缩,指示气候条件有向温凉略干变化的趋势,梅山组记录了中中新世早、中期温暖湿润,晚期温度和湿度均有所下降的气候变化特征。
- 杨锐覃军干王任王任张伟崔书姮崔书姮阮枝梅
- 关键词:钙质超微化石植被琼东南盆地
- 早更新世帝汶海碳酸盐埋藏和陆源输入记录的古气候变化
- 2025年
- 深海碳酸盐埋藏作为地球表层碳库的重要碳汇,在地质历史时期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息息相关。古记录重建显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并不总是与全球平均气温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他因素可能在过去全球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澳大利亚西北岸外帝汶海IODP U1482站钻孔2~1.07 Ma沉积物为研究材料,测试其碳酸盐和主微量元素含量,探讨深海碳酸盐埋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碳酸盐含量与指示河流输入的钾元素含量、指示生产力的铀元素含量和底栖有孔虫δ~(13)C以及指示风尘输入的log(Zr/Rb)等记录的长期变化趋势均可分为2~1.63 Ma、1.63~1.31 Ma和1.31~1.07 Ma等3个阶段,可能与沃克环流和哈德莱环流调控的印尼—澳洲地区的干湿条件有关。1.31 Ma之后钾元素含量的持续降低和碳酸盐含量的增加可能揭示哈德莱环流的加强导致了澳洲西北内陆的干旱化趋势。早更新世U1482站碳酸盐含量在轨道时间尺度上主要受以河流输入为主的陆源沉积物稀释的影响;频谱分析显示其具有显著的19 ka和约29 ka变化周期,可能指示该研究时段内除了岁差周期外,以斜率周期为主导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对区域降水和陆源沉积物输入的调控作用。
- 王启炜徐建Ann HolbournWolfgang Kuhnt
- 关键词:碳酸盐含量区域降水早更新世
- 中-晚始新世渭河盆地古气候变化的红河组磁化率记录被引量:1
- 2024年
- 始新世暖期可为理解现代增温过程和机制提供历史相似型。广泛分布于渭河盆地的红河组为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的滨浅湖相-冲积扇堆积,剖面出露厚度超过330 m,盆地沉积中心钻探厚度大于1000 m,为一套红色的碎屑沉积间化学沉积序列。盆地边缘的红河组沉积物含碳酸盐岩、泥岩、砂岩和少量砾岩,沉积中心以泥质灰岩、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对蓝田支家沟红河组(时代为46~33 Ma)2910个样品的磁化率测试表明,红河组沉积物磁化率值在0~20×10^(-8)m^(3)/kg之间,整体偏低,频率磁化率值也相对较低(0~11%),与中国西北部新生代红层磁化率总体较低相似。高分辨率磁化率测试证实了红河组堆积时期干湿变化的多旋回和阶段性,受到太阳辐射变化影响,并受到下垫面的反馈驱动。红河组泥岩和粉砂岩的磁化率值偏高,而砂岩的磁化率值较低,载磁矿物以赤铁矿为主。盆地周围岩体弱磁性物质的快速输入,降低了红河组粗颗粒沉积物的磁化率值。在中、晚始新世的轨道-构造时间尺度,红河组沉积序列粒度变化受到湖面波动控制。湖面上升时湖滨地区沉积物颗粒偏细,磁化率值高;反之,磁化率值低。因此,磁化率高低变化指示了湖面高低波动,进而指示了气候的干湿变化。分析还表明,中、晚始新世渭河盆地湖面多旋回变化和阶段性变干,与全球温度变化和降温过程可良好对比,指示全球温度降低可能抑制水汽循环,进而驱动始新世东亚内陆干旱的发展。
- 郁晓春鹿化煜吕恒志王可欣杨帆赖文
- 关键词:渭河盆地磁化率古气候变化
- 中国亚热带山地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古气候变化
- 2024年
- 全新世是地质历史中距今最近的时期,因其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故而该时期气候演化过程备受关注。中国亚热带地区作为东部季风区前缘,是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化和季风演化的热点地区。然而,该地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结论仍存在不一致性。本文选取中国亚热带山地泥炭区的10个泥炭点位、15条指标记录,经归一化处理,集成重建了亚热带全新世温度和降水序列,探讨亚热带地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气候演化信息。结果显示,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气候逐渐变暖湿,晚全新世气候变干冷。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和高纬驱动影响,晚全新世气候变化更多受太阳辐射和低纬驱动影响。
- 曾瑶瑶赵琳饶志国
- 关键词:古气候亚热带泥炭记录全新世
- 青藏高原东北部肃北盆地铁匠沟剖面中新世沉积物记录的古气候变化
- 2024年
- 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形成时间及驱动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干旱区内可系统对比的古气候记录;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肃北盆地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中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是研究亚洲内陆干旱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的理想地区。本研究选取具有精细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控制(22.8~9.0 Ma)的肃北盆地铁匠沟剖面(厚约2800 m)为研究对象,开展色度、碳酸盐和粒度等气候代用指标测试分析,并依据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22.8~17.0 Ma期间,红度、Hm以及Hm/Gt逐渐增加,黄度、Gt和亮度逐渐降低,CaCO_(3)向上逐渐减少,上部微弱上升,平均粒径向上先变粗后变细,沉积环境主要由低能扇三角洲向湖-浅湖相过渡;2)17~14 Ma期间,红度、Hm以及Hm/Gt保持相对高值,黄度和Gt保持相对低值,亮度和CaCO_(3)呈下降趋势,平均粒径再次向上变粗,沉积环境为低能河流相沉积;3)14~9 Ma期间,红度、Hm以及Hm/Gt逐渐下降,黄度、Gt、亮度呈弱上升趋势,CaCO_(3)呈弱下降趋势,平均粒径向上明显粗化,沉积环境为高能扇三角洲相。分析表明,该地区中新世气候经历了22.8~17.0 Ma相对温和、17~14 Ma温暖湿润和14~9 Ma逐渐冷干的3个阶段演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构造隆升是该剖面粒度参数在14 Ma之后明显粗化的根本原因,肃北盆地在中新世中早期(22.8~14.0 Ma)气候变化主要由全球气候变化主导,而中新世中晚期(14~9 Ma)气候逐渐冷干受全球降温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共同影响。
- 胡羽鲍晶栗兵帅贾秀秀王江汇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新世古气候变化
- 黄土-古土壤原核生物群落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 2024年
- 【目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记录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其内部的土壤微生物特征是蕴含土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由于黄土与古土壤成壤环境的气候差异,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可能会有不同的响应,但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方法】选择任家坡(R)和九州台(J)两地黄土(RL和JL)-古土壤(RS和JS)序列,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识别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和类群差异,基于原核生物分类单元功能注释(functional annotation of prokaryotic taxa,FAPROTAX)数据库进行群落功能预测,以及利用Mantel test探讨影响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稳定的环境因子。【结果】土壤中碳氮营养物质与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磁化率、Rb/Sr变化趋势一致,含量整体表现为古土壤(RS和JS)高,对应的黄土(RL和JL)低,这一特征在任家坡古土壤(RS)中尤为显著;在同一气候时期,九州台较任家坡更为干冷,并且九州台古土壤沉积阶段也受到较强冬季风的影响,使其气候冷干与暖湿转变呈渐变型。原核生物群落结构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具有嗜热嗜温性质的细菌和古菌在任家坡黄土-古土壤(RL和RS)中丰度较高,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等耐旱、适宜极端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和古菌在九州台黄土-古土壤中(JL和JS)丰度较高。同时,生命产能、氮、锰、铁、氯元素循环相关功能基因在任家坡古土壤(RS)中表达量最高,而碳、氢、硫元素循环相关功能基因在任家坡黄土(RL)中表达量最高。与任家坡相比,九州台原核生物群落具有物种多样性高、功能种类少的特点。Mantel test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
- 刘秀花孙钰涵卢杰刘小康马延东贺屹贺屹
-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序列古气候
- 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渭河盆地古气候变化的碳酸盐记录被引量:1
- 2024年
- 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转变期(约34 Ma, EOT)温度降低是新生代显著气候事件之一,对亚洲环境演变有深刻影响。本研究基于渭河盆地厚度为413.95 m的支家沟剖面34.89~31.51 Ma时段的河湖相沉积,获得高分辨率总碳酸盐、方解石含量变化序列,结合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尝试建立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渭河盆地气候和环境演变时间序列,探讨EOT期间渭河盆地古气候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响应。镜下岩石薄片鉴定显示,沉积物粒度变化与岩相变化对应较为一致。34.89~33.89 Ma,高含量的总碳酸盐、方解石指示气候较为温暖干旱,沉积序列指示从滨湖相向湖泊三角洲相过渡;33.89~33.09 Ma期间,低含量的总碳酸盐、方解石指示气候偏凉且相对湿润,沉积环境为湖泊三角洲向滨浅湖过渡,水位逐渐上升;33.09~31.51 Ma,总碳酸盐、方解石含量变化与地层岩性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此时沉积相为滨湖相,湖泊水位可能高于34.89~33.89 Ma,但低于33.89~33.09 Ma。结合全球温度变化序列,本研究认为渭河盆地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湿度变化可能受全球温度驱动的蒸发量控制,但明确的驱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陈璇璇鹿化煜吕恒志王逸超王可欣程鉴如季峻峰林春明
- 关键词:渭河盆地碳酸盐方解石
- 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故道区冲湖积含水层中碘富集的控制作用
- 2024年
- 长江中游故道区冲湖积含水层中存在原生高碘地下水,对区域供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含水层沉积物中的铁矿物和有机质是碘的主要载体,从宏观地质背景和沉积演化的角度揭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对含水层中碘富集的控制机制是科学认识高碘地下水成因和保障供水安全的前提.选取长江中游故道区的第四纪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识别含水层沉积物中碘赋存的主要载体,揭示古气候变化驱动的化学风化与沉积过程对含水层碘富集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碘的主要赋存形态是铁氧化物结合态(I_(Fe-ox))和有机结合态(I_(org)),而且沉积物的化学风化指数CIA、K/Na比值与I_(Fe-ox)、I_(org)呈显著正相关.无定型铁氧化物(Fe_(ox1))、粘土矿物及有机质是碘赋存的主要载体.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气候从寒冷干燥转为温暖潮湿,化学风化增强促使更多无定型铁氧化物形成,全新世以后广泛扩张的湖泊导致碘、有机质与铁氧化物在湖相沉积物中共埋藏.古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故道区含水层中碘的富集起重要控制作用.
- 薛伟广邓娅敏薛江凯杜尧徐雨潇范瑞宇
- 关键词:碘古气候化学风化水文地质学
- 基于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地理实践力培育--以“东海岛屿黄土,揭秘古气候变化”为例被引量:1
- 2024年
- 地理实践力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途径。但当前高中生地理类研究性学习面临开展困难、案例少,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诸多问题。依托长三角地区的岛屿黄土这一乡土资源,将地理科学研究热点引入研究性学习,设计以“东海岛屿黄土,揭秘古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地理研究性学习培育地理实践力。
- 刘力
-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相关作者
- 鹿化煜

- 作品数:230被引量:3,367H指数:3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黄土 古气候 黄土堆积 气候变化 古土壤
- 刘嘉麒

- 作品数:316被引量:2,344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古气候 火山 火山灰 火山喷发 湖光岩玛珥湖
- 弋双文

- 作品数:63被引量:479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光释光测年 末次盛冰期 全新世大暖期 黄土 黄土堆积
- 吕厚远

- 作品数:166被引量:2,184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植硅体 古气候 植物硅酸体 古环境 气候变化
- 徐亚东

- 作品数:84被引量:855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新生代 隆升 盆地 孢粉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