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8篇“ 可动性“的相关文章
- 一种陆相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陆相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方法,属于页岩油开发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进行二维核磁共振实验,获得游离烃S<Sub>F</Sub>含量;步骤2:进行总有机碳测定实验,获得样品总有机碳TOC值;步骤3:进行低...
- 骆鑫赵玉涛王嘉庆王峰沈华王颖韩昊天卢克宁张文会王艺萌
- 一种页岩油的油量与可动性评价方法和装置
- 提供一种页岩油的油量与可动性评价方法和装置,属于石油开采及地质与矿业勘探开发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岩石样品的含油量和孔隙度,并根据含油量和孔隙度,计算岩石样品的含油饱和度;根据岩石样品的含油量,计算第一页岩油可动性评...
- 田华
-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赋存空间特征及可动性影响因素
- 2025年
- 为明确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赋存空间与可动性特征,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全息扫描荧光光谱等实验,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测井,系统表征页岩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原油赋存特征,剖析页岩油可动性影响因素。研究区风城组页岩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微裂缝等,溶蚀孔与裂缝是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不同岩相类型储集层中的页岩油可动性差异明显,富含陆源碎屑粉砂条带的长英质页岩最优,白云质纹层发育的白云质页岩次之,而富黏土矿物的混合质页岩最差,有机质丰度、沉积组构、孔隙结构等是控制风城组页岩油可动性的关键因素。研究区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为0.5%~1.5%时,含油饱和度指数达到最大区间,页岩油可动性较好。薄层状长英质页岩与纹层状白云质页岩中,发育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的无机孔及微裂缝,大孔占比较高,易形成页岩油的优势赋存空间和渗流通道,有利于可动油富集。
- 杨旺旺王振林苏静苏静黄玉越赖锦赖锦
- 关键词:页岩影响因素
- 基于机器学习的页岩油可动性、吸附性预测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属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机器学习的页岩油可动性、吸附性预测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陆相页岩数据集,所述陆相页岩数据集包括页岩矿物学类型、基础地球化学参数、孔隙度及多温阶热解数据;S2,...
- 王恩泽郭彤楼付英潇黎茂稳熊亮董晓霞
-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页岩油赋存空间多尺度表征及可动性评价
- 2025年
- 为了明确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页岩油赋存空间及可动性特征,采用岩石薄片鉴定、荧光观测、扫描电镜、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数字岩心分析、核磁共振、多温阶热解等实验技术,对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不同类型页岩油的储层孔隙结构、页岩油赋存空间及可动性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1)基质型页岩油储层主要发育纳米级的有机孔、黄铁矿晶间孔、黏土矿物粒间孔、以及层理缝、有机质粒缘收缩缝;基质型页岩油主要赋存在孔喉半径小于10 nm的储集空间内.纹层型页岩除了发育纳米-微米级的有机孔、晶间孔及微裂缝外,还发育粒间孔、粒内孔等;纹层型页岩油主要赋存在孔喉半径为10~50 nm之间的储集空间内.夹层型页岩主要发育纳米-微米级的晶间孔、粒间孔、粒内孔及溶蚀孔等;夹层型页岩油主要赋存在孔喉半径介于100~1 000 nm的储集空间内.(2)不同类型页岩油可动性差异明显,其中夹层型页岩油可动性最好,最大可动油含量为22.78~42.63 mg/g,平均32.71 mg/g,可动油比例高达80%以上;纹层型页岩油可动性次之,最大可动油含量为1.78~16.35 mg/g,平均10.88 mg/g,可动油比例在60%左右;基质型页岩油可动油含量和可动油比例最小.(3)有机质丰度与成熟度、储层物性及矿物组成等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动性;当R_o为1.0%左右,TOC介于1.5%~4%之间,页岩储层可动油最为富集;另外,储层孔喉半径越大、物性越好、脆性矿物含量越高、黏土矿物含量越低,页岩油可动性越好.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夹层型页岩具有较大的赋存空间及较好的可动性,是涠西南凹陷页岩油勘探的首选类型,并推动海上页岩油钻探获得重大突破.
- 范彩伟游君君周刚
- 关键词:页岩油可动性涠西南凹陷北部湾盆地石油地质学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
- 2025年
-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隙体积和较大孔隙体积均呈减小趋势,喉道半径和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有序向小尺寸偏移;风城组非常规储层喉道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上限值分别约为0.7μm,8%,0.1×10^(-3)μm^(2);②风城组储层赋存滞留油、可动油的孔隙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随储层粒级变小而有序向小尺寸偏移;粒级较大储层样品赋存滞留油量、可动油量随驱动压力增大分别呈现更加明显的降低和升高趋势;③风城组各粒级储层中原油驱动压力随喉道半径增大而呈现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原油驱动压力和各粒级储层原油驱动压力差异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喉道半径增大而降低。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推断地质条件下玛湖凹陷风城组深部页岩油具有较大的动用潜力。
- 唐勇贾承造陈方文何文军支东明单祥尤新才尤新才姜林吴涛吴涛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孔喉结构
- 成岩演化对陆相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性差异的控制机理及演化模式——以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
- 2025年
- 可动性是致密砂岩在油气开发、预测以及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致密砂岩经历的成岩作用复杂多样,成岩演化过程对可动性的控制机理不明确,制约了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以及甜点优选工作。本研究以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扫描电镜以及薄片观察等手段,探究成岩演化过程中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可动性的约束机理。研究表明,早成岩阶段主要发生压实作用,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残余粒间孔,主要发育宏孔和介孔,宏孔是可动流体的主要赋存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中成岩阶段A期主要发生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同时发生一定程度的胶结作用,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孔隙结构逐渐复杂且连通性降低,介孔占比逐渐增加,可动流体饱和度持续下降;中成岩阶段B期主要发生胶结作用,大量胶结物的沉淀占据了残余粒间孔以及溶蚀孔等有效储集空间和喉道,宏孔基本消亡,介孔成为流体主要的赋存空间,可动性较差。不同成岩阶段发生的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决定了致密砂岩储层的可动性。最后建立了成岩演化约束下的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性演化模式,阐明了成岩演化、孔隙结构以及可动流体赋存之间的潜在关系,对更好认识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可动性差异,同时可为开发手段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概念依据。
- 邵鑫笛宋岩姜振学姜林马行陟张原豪
- 关键词:可动性扶余油层松辽盆地
- 一种陆相页岩油可动性地质控制因素联合评价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属于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陆相页岩油可动性地质控制因素联合评价方法及系统,该陆相页岩油可动性地质控制因素联合评价方法包括:基于岩石样品,划分沉积构造类型与有机质类型,并结合三端元岩相类型综合划分陆相页岩岩相;根...
- 许启鲁程咏智郭鹏飞陈旭东李新乐郝浚屹杨轩史振涛卢新宇张康斌徐慧琳
- 岩石中原油的可动性评价方法
-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岩石中原油的可动性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测量若干个岩石中流体的核磁共振T<Sub>1</Sub>‑T<Sub>2</Sub>谱;(2)将所述岩石进行离心,测量离心后的...
- 孙永鹏李国良戴彩丽胡水清杜现飞刘逸飞由庆赵明伟吴一宁李琳赵光
- 一种具有振动控制功能的可动性结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振动控制功能的可动性结构,涉及音响机箱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音箱机箱在设计时很少会考虑主动元件和被动元件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及机箱外面的振动,但往往就是这些主动元件和被动元件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及机箱外...
- 徐达辉
相关作者
- 胡勇

- 作品数:305被引量:1,421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物理模拟 岩心 岩心夹持器 气藏开发 气藏
- 王民

- 作品数:242被引量:943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研究主题:页岩 页岩油 泥页岩 干酪根 有机质
- 陈耀

- 作品数:124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 研究主题:折纸 折痕 铰接节点 预制混凝土梁 折叠
- 李政

- 作品数:124被引量:1,715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
- 研究主题:页岩油 渤海湾盆地 东营凹陷 古近系 页岩
- 包友书

- 作品数:66被引量:458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
- 研究主题:页岩油 东营凹陷 页岩 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