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0 篇“ 可调整缝线 “的相关文章
丝裂霉素联合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观察 2023年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联合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眼科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0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实施丝裂霉素联合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水平为(10.50±4.00)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2±5.20)mmHg;Ⅰ度、Ⅱ度、Ⅲ度浅前房发生率分别为20.00%,4.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00%,18.00%,10.00%;视力进步率、不变率、退步率分别为70.00%,28.00%,2.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2.00%,52.00%,6.00%;Shirmer I试验(SIt)泪液分泌、角膜荧光素染色(FSC)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前房深度(ACD)和视盘面积/视杯面积(C/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00%(P<0.05)。结论丝裂霉素联合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较好,可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浅前房分度、眼压和视力,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王克年关键词:丝裂霉素 青光眼 临床疗效 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 调整 缝线 术治疗青光眼的并发症观察 2023年 探究青光眼疾病治疗当中,实施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 调整 缝线 术治疗方法,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方法:2021年6月~2022年10月,60例青光眼患者,信封随机分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30(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实验组/30(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 调整 缝线 术)。统计对比:(1)治疗有效率;(2)并发症发生率;(3)眼压及视力数据;(4)眼表疾病评测值;(5)患者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等临床指标。结果:相比较对照组,实验组人员联合可 调整 缝线 术治疗方式,治疗有效率指标、眼压及视力数据指标、 眼表疾病评测值、患者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指标改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指标降低趋势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 调整 缝线 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明确。 罗向艳 连海燕关键词:复合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并发症 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2022年 研究青光眼予以小梁切除可 调解线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广西崇左宁明县人民医院收入院的青光眼病人60例,纳入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予以小梁切除可 调节缝线 干预,对照组予以小梁切除基础缝线 ,分析两组的各项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眼压显著下降,而视力、临床总有效占比明显增高(P<0.05)。结论 青光眼予以小梁切除可 调节线干预,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视力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荐。 刘佳凤关键词:可调整缝线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改良式可 调整 缝线 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价改良式可 调整 缝线 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接受斜视手术的3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这些患儿的年龄为6~10岁,平均年龄(7.8±1.6)岁。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术中后徙外直肌时均预置改良式可 调整 缝线 ,采用稳固的单套双结法将改良式可 调整 缝线 缝合在原肌止端,术后观察眼位2日。患儿术后的斜视度若≤-8 PD或≤+5 PD,可 评定其疗效为治愈。患儿术后的斜视度若>-8 PD或>+5 PD,应于2日内在表面麻醉下进行缝线 调整 ,调整 缝线 2日后拆线出院。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对患儿进行随访,对患儿的术后眼位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术后2日内,为4例患儿在表面麻醉下进行了缝线 调整 ,其中欠矫1例(斜视度为-10 PD),过矫3例(斜视度分别为+10 PD、+8 PD、+10 PD)。过矫患儿将调整 缝线 拉紧2~3 mm,欠矫患儿将线结再后徙3 mm。患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位正位率分别达96.88%、96.88%、93.76%。结论:改良式可 调整 缝线 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 提高患儿术后近期眼位的正位率,是安全有效的,可 以避免二次甚至多次手术风险。 马根方 颜世传 王立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 全身麻醉 手术效果 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2022年 目的分析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青光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病患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病患采取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能够进一步提高青光眼的疗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改善青光眼病患的预后,值得在青光眼治疗中推广使用。 孙春燕关键词:青光眼 临床疗效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两种巩膜瓣可 调整 缝线 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两种巩膜瓣可 调节缝线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眼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青光眼患者43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眼,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两侧缝合1对可 调整 缝线 ,观察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鼻侧后角及中部各缝合1针可 调整 缝线 。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眼压控制情况及手术成功率。结果两组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 d、1个月、3个月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7 d、术后2周眼压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手术成功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利用改良巩膜瓣可 调整 缝线 技术是安全有效的,与传统的巩膜瓣可 调整 缝线 相比提高了术后3个月的手术成功率。 吴佐全关键词:小梁切除术 可调整缝线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巩膜瓣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 调整 缝线 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评估可 调整 缝线 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PACG患者50例(50只眼)。随机分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 调整 缝线 组(25只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组(25只眼)。术后1 d、7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行LogMAR视力表检查视力、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压控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条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在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21 mm Hg。主要指标为眼压、眼压控制成功率、并发症。结果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梁切除术联合可 调整 缝线 组眼压控制总成功率84%(21/25),低于改良小梁切除术组96%(24/2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低眼压等发生率两组相似。改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低于联合可 调整 缝线 的小梁切除术组(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6个月的总成功率略高于联合可 拆除缝线 术的小梁切除术,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 谢瞻 张娇 杜牧龙 陈琴关键词:小梁切除术 可调整缝线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 调整 缝线 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 调整 缝线 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对象,共7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其中对照组38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0眼,采用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 调整 缝线 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眼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眼压值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功能性滤泡占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中应用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 调整 缝线 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刘晓艳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可调整缝线 临床疗效 MMC与5-FU联合可 调整 缝线 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对比分析青光眼患者联合可 调整 缝线 的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本院2016-06/2017-10的71例71眼青光眼(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其中MMC组36例,5-FU组35例,均给予联合可 调整 缝线 的小梁切除术,分别使用MMC、5-FU抗瘢痕治疗,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眼压控制疗效、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MMC组患者术后眼压控制低于5-F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MMC组总手术成功率与5-F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MMC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5-FU组,MMC组非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低于5-F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MMC组与5-FU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MMC及5-FU作为抗瘢痕药均能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的成功率,MMC能将眼压降到更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方面MMC优于5-FU,根据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MMC与5-FU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使用5-FU时需术后多次分离滤过泡及结膜下再次注射5-FU。 陈晓莉 宾莉 徐智科关键词:青光眼 可调整缝线 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C 5-氟尿嘧啶 丝裂霉素联合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联合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青光眼患者80例,使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接受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丝裂霉素联合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与出院时两组眼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两组间眼压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1.4%,差异显著(P<0.05)。结论青光眼采用丝裂霉素联合可 调整 缝线 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安全可 靠,可 推广应用。 朱海霞关键词:丝裂霉素 青光眼 疗效
相关作者
史贻玉 作品数:19 被引量:52 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研究主题: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可调整缝线 眼内压 小梁切除术 朱俊东 作品数:39 被引量:245 H指数:7 供职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人工晶状体 李雯 作品数:26 被引量:93 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颈动脉斑块 前房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合并 晶状体切除术 刘丽丽 作品数:91 被引量:320 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人工晶状体 内斜视 婴幼儿 影响因素 杨鸿斌 作品数:4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解放军474医院 研究主题:可调整缝线 提上睑肌缩短 眼球按摩 孔源性 可调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