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8篇“ 叶性状“的相关文章
海拔对鞍子河自然保护区拐棍竹异龄叶性的影响
2025年
植物叶片能够较好地指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四川省鞍子河自然保护区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为对象,在3个海拔处(1700 m、1900 m和2050 m)分别收集3个年龄拐棍竹竹叶(1 a、2 a和3 a),测量其性(叶长、叶宽、叶面积、叶生物量、形指数和比叶面积)以探究异龄叶形态对海拔的适应。结果显示,较低海拔(1700 m)1 a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生物量和形指数表现较优,比叶面积则相反;海拔对叶性的影响较年龄大;除比叶面积外,其他5种性均随海拔增加而降低;年龄对叶性的影响则没有明显的趋势。总体上表现为叶经济谱由低海拔到高海拔转变为快速投资收益,叶面积则调整为更小以适应高海拔的低温。
焦晋川李梦陈亚文王显智
关键词:叶性状海拔年龄
铃铛刺叶性居群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025年
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居群表型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究铃铛刺(Caragana halodendron)叶性的环境适应机制,以期为铃铛刺优良品种选育、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及荒漠绿化、水土保持的本土树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18个铃铛刺天然居群的108个个体为研究材料,收集11个叶相关性和28个环境因子,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铃铛刺叶性的变异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居群铃铛刺叶性存在较大差异,居群间的变异系数为9.42%~83.12%,居群内变异系数为1.58%~59.07%。对比居群内和居群间的性变异系数可知,所有性居群间平均变异系数(31.17%)高于居群内变异系数(21.86%)。(2)叶性相关性分析发现,铃铛刺叶形相关性(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含水量与叶形显著正相关(P<0.05)。(3)性主成分分析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达91.13%。(4)叶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形、叶轴长度、托叶刺长度、小叶数量与干旱、降水、温度、土壤等多个环境因子极显著相关(P<0.01),比叶面积仅与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极显著相关(P<0.01)。铃铛刺叶片性变异反映了该物种对干旱和盐碱环境的适应性,表明铃铛刺通过调整叶片形、叶轴长度、叶片含水量等性适应环境压力的策略,为理解荒漠植物的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
赵昌丽周立威周可柔游越棋张志翔
关键词:种内变异环境适应
一种与黄瓜泡叶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植物分子遗传育种领域,涉及一种与黄瓜泡叶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该SNP分子标记是在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841位存在C/T多态性位点。本发明开发了对应的分子标记引物,包括核苷酸...
秦玉红张功臣王波李磊张守才葛红娟
一种与紫薇紫色叶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紫薇种质鉴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与紫薇紫色叶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所述分子标记是基于紫薇参考基因组12号染色体上第789140‑789171 bp处32 bp的插入/缺失设计的,利用该位点碱基的多态性可...
潘会堂申萍蔡明程堂仁王佳张启翔
热带亚热带裸子植物苏铁与木本被子植物叶性差异研究
2025年
苏铁类(Cycads)植物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且绝大部分处于濒危态。本研究分析了南宁植物园苏铁分类园的28种苏铁类植物的叶(羽片)形态解剖特征和水分关系性,同时收集79种热带亚热带森林乔木的叶性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与被子植物相比,苏铁类植物的叶片较厚,饱和含水量(SWC)较高,耐失水能力(Ψ_(tlp))较强,比叶面积(SLA)及气孔密度(SD)均较低。但两个类群的叶肉组织厚度(MT)差异不显著。(2)被子植物叶性网络的边缘密度(Edge density)显著高于苏铁类植物,而直径、平均路径长度显著低于苏铁类植物。说明热带亚热带地区被子植物性间的关联性更强,有利于高效利用有限资源。(3)与被子植物不同,苏铁类植物的SLA、Ψ_(tlp)均与SWC解耦,表明苏铁类植物可能更依赖于根系的水分吸收或茎的存储,而不是通过叶片的物理特性进行精细调节。
赵英梅卢思雨谢强华黄冬柳万春燕杨泉光蒙奕奕吴虹佳朱师丹
关键词:苏铁类生态策略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沙丘不同固定阶段泡泡刺叶性特征
2025年
研究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在小尺度自然环境梯度上的变异和协调,有助于了解荒漠局域环境变化下植物的适应策略。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广布种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为材料,分析叶片功能性在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比叶面积(SLA)和氮含量(LNC)存在显著差异,且固定>半固定>流动,固定沙丘的泡泡刺组织密度(TD)和干物质含量(LDMC)显著小于流动沙丘(P<0.05)。(2)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肉质化程度(DOF)与LDMC,SLA与TD负相关,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肉质化程度(DOF)与TD,SLA与LDMC负相关,DOF与SLA,LDMC与TD正相关(P<0.05)。(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的泡泡刺具有较高SLA和LNC,流动沙丘的泡泡刺具有较高TD和LDMC,半固定沙丘的泡泡刺叶性变异介于两者之间。(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含量、土壤氮含量、土壤磷含量、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含水量共同解释了叶片功能性的变异的80.76%。表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泡泡刺的资源分配策略,固定沙丘的泡泡刺采取“快速投资-收益”的获取策略,流动沙丘的泡泡刺采取“慢速投资-收益”的保守型策略。结果可为在种内性水平上评估荒漠植物的资源分配策略提供见解。
何浩李瑞王红永解婷婷马静陈壹铭马颖单立山
关键词:荒漠绿洲过渡带泡泡刺
重庆铜锣山不同类型木本植物叶片光合能力参数与叶性的种间关系
2025年
在光合作用模型中,植物叶片光合能力通常由最大碳同化速率(A_(max))、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羧化速率(V_(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表征。目前对于种间尺度,叶性对不同类型植物光合能力参数影响机制的研究仍不清楚。采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于生长季旺季,测量了重庆铜锣山26种木本植物的光响应曲线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进一步计算了4种光合能力参数(A_(max)、AQY、V_(cmax)和J_(max)),并同步测定了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_(area))、单位面积叶碳含量(C_(area))、叶碳氮比(C∶N)、叶绿素含量(Chl)、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比叶重(LMA)、叶厚度(L_t)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8种叶性,探究铜锣山木本植物光合能力参数与叶性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铜锣山26种木本植物A_(max)、AQY、V_(cmax)和J_(max)的变异范围分别为3.35—18.85μmol m^(-2)s^(-1),0.009—0.066 mol/mol,10.05—81.89μmol m^(-2)s^(-1)和33.45—140.92μmol m^(-2)s^(-1)。光合能力参数平均种间变异系数为47.7%,其种间变异程度高于叶性(26.9%)。叶片光合能力在乔木和灌木植物间没有显著差异,落叶植物的光合能力显著高于常绿植物。光合能力参数与N_(area)和LRWC呈显著正相关,与C∶N呈显著负相关。N_(area)是估算种间植物光合能力变异的最佳叶性,但在常绿植物中,N_(area)对四种光合能力参数的预测性要低于LRWC。N_(area)主要通过直接影响V_(cmax)间接影响AQY、V_(cmax)和J_(max),LRWC通过直接影响V_(cmax)和J_(max)间接影响AQY和A_(max)。总体而言,基于N_(area)、LRWC和C∶N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高于任何单一叶性预测模型,在所有植物类型条件下,其决定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其具有较好的预测性。研究结果为改进亚热带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林植物的光合能力估算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徐铭泽马磊司洪涛姚璐刘江朱冬雪王琛毛铮朱丹王科严有龙李成
关键词:光合能力种间差异木本植物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主要阔叶树种叶性对冠层垂直高度变化的响应
2025年
【目的】探究针阔混交林4种主要阔叶树种叶性在冠层梯度的分布规律,阐明异质生境下叶性在种间种内的响应机制。【方法】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中的4个主要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春榆(Ulmus japonica)、紫椴(Tilia amurensis)和色木槭(Acer mono Maxim)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植物叶片单叶干重(LDM)、单叶面积(ILA)、出叶强度(Lim)、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组织密度(LTD)、叶绿素含量(Chl)、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碳氮比(LeafC∶N)共10项功能性。【结果】(1)植物叶性在不同冠层高度的整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冠层顶部LDM、Lim、LDMC、LTD、LCC和LNC显著高于底层叶片(P<0.05),而冠层底部ILA和Chl显著高于冠层顶部。(2)在冠层顶部,LDM、ILA、LTD和Chl在物种间变异程度更高;在冠层底部,Lim、LDMC、LNC和LCC在物种间的变异程度更高,色木槭Chl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春榆LCC、LNC显著低于其他物种(P<0.05)。(3)蒙古栎冠层顶部叶片的LDM、LDMC、LTD和LCC显著大于冠层底部(P<0.05);色木槭Chl在冠层梯度呈现为“上高下低”(P<0.05)。【结论】为揭示植物在异质环境下“投资-收益”的资源权衡策略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淑婷程艳霞封昕怡杨芷一范秀华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种内变异
玉米苞叶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025年
【目的】苞叶是影响玉米机械直收籽粒的重要性之一,挖掘与玉米苞叶性显著关联的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可为玉米苞叶性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51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2个环境下鉴定玉米苞叶数目、长度和包裹度,借助覆盖全基因组3285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标记,利用多位SNP随机效应混合线性模型(multi-locus random-SNP-effect mixed linear model,mr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与3个苞叶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预测候选基因。【结果】3个苞叶性在群体中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变异系数为10.65%—40.60%;各性在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均呈极显著差异,广义遗传率均大于80%。利用2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92个与3个玉米苞叶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与苞叶数目显著关联的SNP位点35个,单个SNP位点可解释1.48%—10.53%的表型变异,与苞叶长度显著关联的SNP位点33个,单个SNP位点可解释1.61%—21.79%的表型变异,与苞叶包裹度显著关联的SNP位点24个,单个SNP位点可解释2.17%—20.86%的表型变异。此外,未鉴定到同时与2个性显著关联的SNP。92个SNP位点中有5个可同时在2个环境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下被检测到,被认为是稳定的SNP位点,与前期研究相比,这5个SNP是新的遗传位点。参考关联群体的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利用5个稳定SNP位点,结合17个玉米自交系苞叶组织的qRT-PCR分析,筛选到3个玉米苞叶性候选基因Zm00001d003850、Zm00001d033706和Zm00001d025612,分别编码BOI相关E3泛素蛋白连接酶、GeBP转录因子和未知功能蛋白。【结论】检测到92个与3个玉米苞叶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5个为稳定位点,预测了3个候选基因可能参与玉米苞叶性的形态建成。
周广飞马亮马璐张舒钰章慧敏宋旭东张振良陆虎华郝德荣冒宇翔薛林陈国清
关键词:玉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叶性对叶片虫食特征种间差异的影响
2025年
植食性昆虫食叶是森林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解有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植物叶形态和养分性对叶虫食特征种间差异的影响,以亚热带细柄阿丁枫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比较20种优势植物叶虫食率和虫食频度的种间差异,并分析叶片性与叶虫食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种优势植物的叶虫食率(4.3%-24.2%)和总虫食频度(13%-93%)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性,且以轻度、中度叶片虫食为主.不同植物的叶表观性和养分含量性亦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叶面积、鲜重、干重和叶钾含量与叶片总虫食率、总虫食频度、中度虫食频度和重度虫食频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而与轻度虫食频度相关性不显著;叶钠含量与叶总虫食频度、中度虫食频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叶面积、叶钾含量和钠含量是解释叶总虫食频度的关键因子,而叶钾含量和叶面积是解释叶虫食率的关键因子,分别解释虫食频度和虫食率变异的63%和46%.本研究表明亚热带天然林不同植物叶虫食特征存在种间差异,与植物叶片形态和养分性的种间差异性密切有关.(图4表3参34)
应宇馨黄恒宇巫智斌黄佩胡亚林
关键词:虫食率种间差异

相关作者

魏臻武
作品数:128被引量:1,279H指数:20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苜蓿 紫花苜蓿 金花菜 蒺藜苜蓿 燕麦
邓国富
作品数:178被引量:611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选育 杂交水稻 分子标记 引物
田青
作品数:208被引量:767H指数:14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北坡 樱桃谷鸭 水土保持 酪蛋白 乳腺上皮细胞
高利军
作品数:99被引量:254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分子标记 选育 引物 粒型
金光泽
作品数:134被引量:94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阔叶红松林 叶面积指数 粗木质残体 比叶面积 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