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6 篇“ 后十字韧带 “的相关文章
厚皮性骨膜病合并后十字韧带 股骨止点撕脱骨折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4年 报告1例厚皮性骨膜病合并后十字韧带 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撕脱骨折经关节镜下单骨道带襻钛板悬吊固定术式治愈,厚皮性骨膜病经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症状好转。以("pachydermoperiostosis"OR"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OR"Touraine-solente-gole syndrome")OR("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ND"avulsion fracture")为关键词检索文献并复习。确认本例厚皮性骨膜病合并后十字韧带 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首次报告,检索并纳入后十字韧带 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文献14篇、厚皮性骨膜病相关文献7篇。回顾厚皮性骨膜病对骨质的影响,后十字韧带 股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可能因素,总结关节镜下单骨道带襻钛板悬吊固定术式的优势。厚皮性骨膜病是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后十字韧带 股骨止点撕脱骨折发病率极低,是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的运动损伤,经过积极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汪松 文耿傲 万丰 唐金龙 李浩 郑伟关键词: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后十字韧带 重建术后 后 方松弛的原因与应对 被引量:1 2023年 后十字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重建术后 难以维持初始的膝关节后 方稳定性, 术后 残留膝关节后 方松弛一直是PCL重建术后 的难题。不仅导致膝关节出现异常的运动学表现, 而且持续的后 方松弛, 尤其是严重的后 方松弛, 更可能继发患侧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软骨退变, 最终导致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PCL重建术后 残留膝关节后 方松弛的主要原因包括:膝关节后 外侧角损伤处理不当、股骨骨隧道定位不佳、胫骨平台后 倾角过小及术后 康复不合理等。采用人工韧带 重建PCL、胫骨侧悬吊固定或联合界面螺钉双重固定、增粗移植物直径、全内重建联合缝线增强技术、术后 缓慢渐进的康复锻炼等理念和技术, 可以消除或减轻PCL重建术后 残留后 方松弛, 提高PCL术后 的临床疗效。对胫骨后 倾角过小的患者建议一期行PCL双束重建+胫骨截骨, 增大胫骨后 倾角, 降低术后 残留膝关节后 方松弛的风险, 提高术后 膝关节的后 方稳定性。 蔡伟创 徐一宏 徐卫东关键词:后交叉韧带重建 手术后并发症 膝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基于CT、MRI测定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胫骨结节⁃后十字韧带 间距及Insall⁃Salvati指数对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股关节不稳诊断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CT、MRI测定的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TT⁃TG)、胫骨结节⁃后十字韧带 间距(TT⁃PCL)及Insall⁃Salvati指数对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髌股关节不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909医院自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08例(108膝)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髌股关节不稳患者作为B组,另选取同期其他原因诱发的105例(105膝)髌骨关节不稳患者作为A组。对患者进行CT和MRI扫描检测,测定TT⁃TG、TT⁃PCL及Insall⁃Salvati指数。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TT⁃TG、TT⁃PCL及Insall⁃Salvati指数联合预测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髌股关节不稳的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预测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髌股关节不稳的价值。结果B组TT⁃TG、TT⁃PCL、Insall⁃Salvati指数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TG、TT⁃PCL及Insall⁃Salvati指数联合预测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髌股关节不稳的模型为Log(P)=0.643×TT⁃TG+0.591×TT⁃PCL+0.612×Insall⁃Salvati指数+0.681。TT⁃TG+TT⁃PCL+Insall⁃Salvati指数预测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髌股关节不稳的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P<0.05)。结论基于CT、MRI测定的TT⁃TG、TT⁃PCL及Insall⁃Salvati指数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髌股关节不稳的诊断价值。 林艺群 方芳 林垚关键词:髌股关节不稳 后十字韧带 重建中"杀手转角"效应的应对方法及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经胫骨骨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是韧带 损伤后 最常用的重建技术。然而在将移植物穿过胫骨骨隧道折返到股骨内侧髁时,在胫骨近端会形成锐性夹角,被称为"杀手转角"。"杀手转角"的存在会导致PCL重建术后 移植物磨损及附近胫骨骨隧道扩大,影响术后 膝关节后 方稳定性,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减轻"杀手转角"效应的技术有:将胫骨近端骨隧道出口定位于PCL解剖附着点偏下偏外侧的改良胫骨骨隧道技术、增加胫骨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从胫骨前外侧创建胫骨骨隧道、保留韧带 残端作为移植物缓冲垫方法以及不采用经胫骨骨隧道重建PCL的inlay技术、onlay技术。以上这六种技术,在理论上均可有效降低或消除"杀手转角"效应,提高PCL重建术后 膝关节的后 方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提高PCL重建术后 的临床疗效。但考虑应用这些技术的病例数量偏少,其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对患者的利弊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去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蔡伟创 徐一宏 徐卫东关键词:膝关节 胫骨 后交叉韧带重建 一种可视化膝关节后十字韧带 重建连接套筒 一种可视化膝关节后十字韧带 重建连接套筒,包括线束接口,线束,套筒后 端,定型外部光滑套,折弯管,套筒前端,视频采集装置,照明装置;其中:套筒后 端通过折弯管与套筒前端连接,折弯管外部设置有定型外部光滑套;套筒前端的前端内部设... 白伦浩 沈鹏 邱闯 王延芳 郑殿宾文献传递 带线金属锚钉结合膝后 内侧小切口治疗后十字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究带线金属锚钉结合膝后 内侧小切口治疗后十字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1例后十字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均取膝后 内侧入路行小切口,再用带线金属锚钉进行固定,术后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手术且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36个月,平均(12.8±3.6)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平均评分为(95.2±2.6)分。术后 3个月,患者骨折部位均愈合。结论应用带线金属锚钉结合膝后 内侧小切口治疗后十字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能较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贾科江 关津京 宋志勇 杨朝垒 田朝奇 周志广 陈炳灿 姜会枝关键词:后十字韧带 撕脱骨折 髁间窝形态及胫骨平台倾斜角与后十字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相关性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后十字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与髁间窝及胫骨平台倾斜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成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48例及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非PCL撕脱骨折的膝损伤患者或健康成人4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4.35±14.06)岁(范围27~82岁)。行膝关节MRI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测量,包括髁间窝角、髁间窝宽度和高度、股骨内外髁宽度、股骨髁宽度、内外侧胫骨平台后 倾角、冠状面胫骨平台倾斜角,并计算髁间窝形态指数及髁间窝宽度指数。比较两组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分析,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L撕脱骨折的危险因素。对确定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来评价其临床诊断效能。测量者的组内和组间测量值的可重复性由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评估。结果测量者的组内ICC值除冠状面髁间窝高度为0.709、内侧胫骨平台后 倾角为0.699、外侧胫骨平台后 倾角为0.705外,其他参数范围为0.802~0.980,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组间ICC值除冠状面髁间窝高度为0.700外,其他参数范围为0.778~0.971。单因素分析显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的横断面髁间窝角(52.56°±6.56°)、冠状面髁间窝角(54.81°±7.29°)、横断面髁间窝宽度[(19.62±2.32)mm]、横断面髁间窝形态指数(0.68±0.08)和内侧胫骨平台后 倾角(8.27°±3.53°)均明显高于非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分别为47.25°±5.62°、50.27°±5.27°、(18.63±2.18)mm、0.62±0.07、6.85°±3.1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面髁间窝角(β=0.102,OR=1.108,P=0.030)和内侧胫骨平台后 倾角(β=0.151,OR=1.163,P=0.046)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危险因素。RO 范宁 藏磊 郑永辰 彭永胜 袁硕关键词:后交叉韧带 后十字韧带 重建导向器后十字韧带 重建导向器,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后十字韧带 重建导向器,包括握把、胫骨定位臂、导向器定位座、导管,所述导向器定位座上设置有轴向通道,所述轴向通道内配合安装导管,所述导向器定位座一侧设置握把,所述握把一侧... 汉华 许田恩 滕元君 王红 夏亚一文献传递 联合空心钉、接骨板及不可吸收缝线治疗后十字韧带 胫骨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联合空心钉、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及不可吸收缝线悬吊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后十字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胫骨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7年8月在我科联合三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7例PCL胫骨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腘窝倒"L"入路切开复位,联合空心钉对骨折端加压、 LCP接骨板对骨折进行三维固定、不可吸收缝线缝合套扎PCL悬吊于LCP接骨板上减少张力。所有患者手术前后 均采用IKDC、 Lysholm评分及X线评估。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20 min,平均(103.2±11.0) min,出血量20~50 ml。所有骨折移位均获得解剖复位。1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4.4(6~24)个月。本组患者术后 5~6周内膝关节屈曲和伸展恢复正常,术后 8周内步态归于正常,术后 12周随访复查X线证实骨愈合,未发生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移位、内固定断裂、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130°(110°~140°)。16例患者下蹲正常, 1例下蹲时感觉内固定阻挡不适于术后 1年再次手术取出接骨板。末次随访IKDC系统评分由术前(13.6±5.8)分升至(85.4±12.1)分(A 12例, B 1例, C 4例); Lysholm评分由术前(5.3±3.7)分升至(86.7±10.2)分(优5例,良7例,差5例); IKDC和Lysholm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经腘窝倒"L"入路切开,联合空心钉、锁定加压接骨板及不可吸收缝线悬吊治疗PCL胫骨撕脱骨折,其方法简单,临床疗效安全可靠;该手术无需特殊器械,适合各级医院开展。 欧阳建安 惠明 丁文彬 黄娜 林宇生 黄永翔 莫俊英 林阳 李康养关键词:后十字韧带 内固定器 胫骨结节-后十字韧带 距离定位髌股关节不稳患者胫骨结节位置的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背景:在髌股关节不稳患者中,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TT-TG)是指导临床行胫骨结节内移术的标准。然而,TT-TG距离没有准确的描述胫骨结节外移的程度。目的目的:研究定位髌股关节不稳患者胫骨结节位置的新方法—胫骨结节-后十字韧带 距离(TT-PCL)的应用价值,并比较其和TT-TG距离的优缺点。方法方法:应用CT及MRI分析20例髌股关节不稳患者和20例无脱位患者的TT-TG值及TT-PCL值。将TT-PCL距离定义为胫骨结节中点与后十字韧带 内侧边界之间的距离。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TT-PCL距离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结果:TT-TG距离和TT-PCL距离对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具有重要意义。对照组TT-TG距离(13.025±4.084) mm和观察组TT-TG距离(18.405±2.786)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6,P<0.001)。对照组TT-PCL距离(17.965±3.727) mm和观察组TT-PCL距离(21.995±4.568)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7,P<0.001)。结论结论:TT-TG距离和TT-PCL距离对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MRI测量TT-PCL距离的方法,可用来评价胫骨结节相对外移程度,为临床上胫骨结节内移提供参考依据。 郭瑞 刘烁 郭华 吴广巍 郭栋 李坤
相关作者
赵金忠 作品数:309 被引量:1,657 H指数:2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肌腱 何耀华 作品数:162 被引量:1,139 H指数:1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关节镜 关节镜检查 肩关节 肌腱 膝关节 王晓峰 作品数:54 被引量:449 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前交叉韧带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后交叉韧带 关节镜 单束重建 张辉 作品数:1,199 被引量:5,624 H指数:32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研究主题:关节镜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直流微电网 关节镜检查 洪雷 作品数:110 被引量:706 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研究主题: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后交叉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