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6篇“ 后现代视域“的相关文章
马克的觉醒——后现代视域下《猜火车》文学影视改编探析
2025年
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文学是一种以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手段;而电影作为人类新兴的艺术形式之一,则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从而传达主观意识的手段。文学电影的改编则使这两种新旧艺术表现形式相碰撞,形成了复杂又紧密的关系。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文学电影的改编越来越普遍。因此,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是艺术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对文学作品和电影的价值不言而喻。《猜火车》这部电影颠覆了以往英国电影的风格,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体现了浓烈的后现代主义风味,给观众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屏幕中大量直白、裸露的视觉冲击引发观众深思。基于此,论文通过探索影片中大量涌现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及影片独特的拍摄方式分析主人公由堕落走向觉醒的过程,以揭露电影带给人的深刻思考并更好地感受影片《猜火车》独有的艺术魅力与震慑力。
杨梦园
关键词:后现代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后现代视域下老年题材纪录片对老年形象的塑造——以《前浪》为例
2024年
当下,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以老年群体为表现对象的老年题材纪录片,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真实还原,反映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SMG纪录片中心拍摄制作的《前浪》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后现代视域分析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探讨对老年形象的塑造,用影像力量助推老龄事业发展。
陈张成
关键词:后现代视域
后现代视域下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理论反思
2024年
基于对音乐教育特性和内涵的探讨与分析,认为在后现代教育语境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应该实现对传统和主流的解构,应该从科学和理性中解放出来,实现音乐教育的生态化持续发展。最应该关注的有两点:一、实现知识“中心”向人文内涵“边缘”的位移,实现实证科学向“德性”“人性”培养的转向;二、音乐教育是充满生命意识而不是固化的实体,是多元并存而不是单线进化的,因而应该尊重知识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人文主义”具体化,实现音乐教育内涵的多元理解。
葛恩专
关键词:后现代德性人文内涵
后现代视域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重构研究(2015-202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文艺实践的影响,电影艺术在各方面亦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国内虽未像西方社会完全步入工业化社会,但后现代现象已然渗透在艺术创作中,且越来越明显地冲击着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特别是...
白金正
关键词:后现代国产动画电影
后现代视域下喜剧电影的严肃叙事——以《保你平安》为例
2024年
《保你平安》是董成鹏(大鹏)导演、主演的现实题材喜剧电影,上映取得7亿票房佳绩,成为2022年春节档国产电影中的现象级作品。该片采用了类型杂糅的叙事手法和荒诞解构的人物塑造,生动展现了社会现实的荒谬和人性的复杂,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通过该片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对于喜剧叙事的影响和引领,以及它对于现实主义的解构和重构。本文以后现代视域下的类型杂糅、荒诞解构的展现、网络文化中的后现代表达三个维度切入电影本文展开研究,旨在研究并归纳后现代视域下严肃叙事风格喜剧类型片的创作方法论,并探究其创作手法对于我国喜剧电影和当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孙文璐
关键词:后现代喜剧电影解构
他者、杂糅与翻译:后现代视域下英汉融合双关语翻译研究
2024年
后现代思潮对异质性、互文性的强调在翻译研究中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认知革命。解构主义、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翻译观使翻译研究者开始关注传统翻译互动中两种类型的“他者”:传统二元等级结构中作为弱势群体的“他者”和在二元临界地带流浪的游离性“他者”。长期以来,翻译学界对第一类“他者”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对处于二元临界地带流浪的游离性“他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游离性“他者”在文本层面的典型体现,英汉融合双关语这一新型杂糅文本逐渐兴起并已进入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却并未在学界得到应有的关注。该类文本不可通约的“他者性”和“创造性”特质有利于人们重新思考翻译的定义、可译性和翻译伦理问题,为后现代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祝朝伟陈壮
关键词:互文性后现代翻译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的“读者”身份问题
2024年
无论中西文学史,读者这一群体似乎都从未缺席,它或隐或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本文试图结合中西文论中有关“读者”的理论阐述,站在工业化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角度重新审视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这一群体本身所发生的一些变化,进而希求能对当下消费时代里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和话语方式的建构有更深入的了解。
梁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知识分子身份转变
后现代视域下的马丁·麦克多纳戏剧作品研究
王雨轩
后现代视域下伽达默尔“游戏”观念研究
后现代语境中,谈论艺术的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艺术终结”“作者之死”“反艺术的艺术”“反对阐释”,等等。各种观念纷纷涌现甚至相互矛盾。这些观点给我们理解艺术带来了新的启发,但也造成了种种困扰。当艺术活动中“生活...
赵文帅
关键词:后现代艺术伽达默尔
后现代视域下儿童哲学的实践论转向及教育启示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教育哲学家李普曼所提出,目标在于通过哲学对话发展儿童的批判性思维,最终将儿童培养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地适应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儿...
陈悦
关键词:儿童哲学儿童教育后现代实践论

相关作者

韩小卫
作品数:8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后现代视域 集体性 私人 大爱育人 国际战略环境
张雁
作品数:44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贝尔纳 科学学 默顿 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
刘楠
作品数:5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后现代 后现代视域 范式转换 数学知识观 数学观
王俊鹏
作品数:14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研究主题:一带一路 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乒乓球运动 高校乒乓球
徐文彬
作品数:351被引量:1,414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 教学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