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86篇“ 后路减压“的相关文章
-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疗效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联合组(35例)和单一组(35例),联合组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植骨治疗,单一组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临床疗效、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一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单一组(t=9.719、51.746,P均<0.001),而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与单一组无明显差异(t=0.265、1.765,P=0.792、0.082);术后6个月,联合组患者Cobb角明显小于单一组、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单一组(t=3.345、7.710,P=0.001、P<0.001);术后6个月,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4.29%,明显高于单一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77.14%(χ^(2)=4.200,P=0.040);术后6个月,联合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为C~D级13例、E级22例,明显优于单一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为A~B级1例、C~D级21例、E级13例(Z=-2.209,P=0.027);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与单一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43%无明显差异(χ^(2)=0.159,P=0.690)。结论与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比,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植骨治疗脊柱骨折虽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但却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促进脊柱生理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 王云浩李红星戴云飞
- 关键词:脊柱骨折后路减压植骨脊髓神经功能
-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2020年4月—2022年11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因子水平、神经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术后1周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较对照组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神经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较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促进炎症因子、神经因子和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并发症少的优点。
- 李明付姜峰邱学文
- 关键词:腰椎骨折脊髓损伤炎症因子神经因子
- 侧方椎间融合术与后路减压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对比观察
- 2025年
- 目的比较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LIF)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行L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PPSF)与PLIF患者共40例。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使用PACS系统测量术前术后责任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LLIF-PPSF组核磁轴位责任间隙术前术后硬膜囊面积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15.3±3.4)个月。LLIF-PPSF组患者单节段所需时间为(154.3±20.9)min,PLIF组为(126.4±19.1)min,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IF-PPSF组出血量为(50.7±13.6)ml,PLIF组为(324.3±12.7)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ODI、SF-36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天VAS、ODI、SF-36评分与PLIF组术后第1天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腰椎椎间隙高度及前凸角度纠正方面,LLIF-PPSF相比PLIF更具优势,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IF-PPSF和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确切,但LLIF-PPSF具有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保留后纵韧带复合体等优点。
- 齐德泰赵轶波陆向东赵斌赵晓峰
- 关键词: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
- 椎间植骨面积对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
- 李明阳
-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7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8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后路椎管减压治疗,研究组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腰椎功能、功能障碍程度评分,椎间活动度、椎间高度指数,疼痛程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高于常规组的78.95%,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6、9、12个月,研究组腰椎功能评分分别为(5.44±1.28)、(6.54±1.32)、(7.68±1.36)、(8.45±1.69)分,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24.35±6.64)、(20.72±9.43)、(16.73±7.47)、(13.75±5.36)分;常规组腰椎功能评分分别为(3.33±1.07)、(4.43±1.21)、(5.57±1.24)、(6.34±1.53),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30.46±7.75)、(28.83±10.54)、(26.84±10.58)、(20.86±10.47)分。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更高,功能障碍程度评分更低,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椎间活动度更小、椎间高度指数更高,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腰椎功能,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黄开营
- 关键词: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腰椎管狭窄症疗效
- 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脊髓神经功能及骨折复位的影响
- 2024年
- 探究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脊髓神经功能与骨折复位的影响。方法 以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起始于2023.01,终止于2023.12,纳入数量共76例,将其分组(抛硬币法),组别设置MW组、QYL组,38例/组,MW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QYL组于MW组基础上行后路减压植骨术,指标包括治疗效果、脊髓神经功能、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①治疗效果:观察组VS对照组=45.23%(45/45)VS45.23%(45/45),观察组>对照组(P<0.05);②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QYL组2.63%MW组5.26%(Z=38.899,P<0.05);③骨折复位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比QYL组(80.83±2.95)%>MW组(68.55±2.98)%(t=18.053),伤椎后缘高度比QYL组(92.25±8.75)%>MW组(75.33±7.18)%(t=9.215),Cobb's角QYL组(6.80±1.16)°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实施。
- 吴娜
- 关键词:后路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脊柱骨折疗效
- 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情况、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0132±2687)min,术中出血量为(95460±7509)ml。术后1周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46±13)分,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为(17±06)分,均较术前明显减轻(t=6429、23780,P均<0001)。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达骨性融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8例,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压疮、肋间神经痛、背痛、继发性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有效减轻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疼痛程度,促进骨性融合及脊髓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谢小东梁磊李春晓
-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后路减压胸椎骨折脱位脊髓功能
- 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中MEP SEP变化对于疾病转归预判
-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前后MEP、SEP变化对疾病转归预判的影响。方法收集单中心脊髓脊柱神经外科2021年1月~2-24年1月间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重点是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患者术前、术中和...
- 王林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MEPSEP转归
- O臂导航辅助脊柱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O臂导航辅助脊柱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在南阳市中医院独山院区行脊柱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O臂组与C臂组,各53例。O臂组行O臂导航技术下脊柱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臂组行C臂导航技术下脊柱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腰椎功能、腰腿疼痛及并发症。结果O臂组住院时间为(7.23±1.78)d、手术时间(196.21±36.85)min,短于C臂组(9.62±2.88)d、(260.94±68.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臂组术中出血量为(76.32±24.15)mL、透视次数为(4.45±1.12)次,少于C臂组(108.21±28.65)mL、(11.58±2.6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臂组手术置钉准确率优于C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腰、腿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评分和腰、腿部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其中O臂组ODI评分为(10.54±2.16)分、腰部VAS评分为(2.06±0.64)分、腿部VAS评分为(1.01±0.35)分,均低于C臂组(12.66±2.31)分、(2.71±0.72)分、(1.33±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退行性疾病手术中使用O臂导航技术能够提高手术置钉准确率,缩短手术用时,减少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减轻腰腿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 孙敬争贾学勤张东芝李丹丹张丽段伟利
- 关键词:脊柱退行性疾病腰腿疼痛
-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 2024年
-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 曾娘华易伟宏王尔天杨大志褚千琨
- 关键词:镇痛泵切口浸润术后疼痛
相关作者
- 张宏其

- 作品数:464被引量:1,480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结核 后路 手术治疗 脊柱侧凸 后凸畸形
- 胡建中

- 作品数:347被引量:1,187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 川芎嗪 后路减压 脊髓损伤
- 陈静

- 作品数:116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 后凸畸形 后路减压 胸腰段脊柱结核
- 邓展生

- 作品数:276被引量:1,108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 内固定 后路 后路减压
- 龙文荣

- 作品数:132被引量:409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内固定 脊柱结核 后路减压 OP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