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2篇“ 吕宋海峡“的相关文章
- 吕宋海峡海域黑潮对近惯性内波传播的调制作用研究
- 2025年
- 本文基于2010年8月—2011年4月吕宋海峡黑潮两侧潜标观测的流速数据,研究了台风引起的近惯性内波在黑潮调制下的传播特征。观测结果表明,台风“鲇鱼”经过吕宋海峡附近后,上层海洋有强烈的近惯性内波生成,最大近惯性流速达到0.4 m·s^(-1),黑潮东侧(太平洋)的最大近惯性动能比西侧(南海)的强2~3倍。这种空间差异与风能输入不一致,黑潮东侧的风功要弱于西侧。流速和剪切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台风“鲇鱼”期间黑潮东侧明显的上层近惯性谱峰的频率在黑潮东侧明显低于黑潮西侧。黑潮形态变化引起的相应流场和涡度场变化能够对近惯性内波传播进行调制。射线追踪实验结果表明,黑潮的平流作用可以使近惯性内波远离源地,其流轴西侧正涡度阻碍近惯性内波传播,而其东侧负涡度可以使近惯性内波聚集。该结果所揭示的近惯性内波的传播过程和分布特征可为理解全球海洋近惯性内波的再分配问题提供思路。
- 廖晓娴许行黄晓冬桑康凯
- 关键词:吕宋海峡台风黑潮射线追踪
- 基于多源高度计数据的吕宋海峡M_(2)内潮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 2025年
- 内潮是具有潮汐频率的内波,对海水垂向营养盐输运和海水混合等海洋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掌握内潮时空变化特征是内潮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吕宋海峡海域是全球海洋中的内潮高发区之一,本研究基于2017年至2021年的7颗卫星高度计数据,开展吕宋海峡海域M_(2)内潮年际变化研究。采用平面波拟合方法,分别提取不同年份的M_(2)内潮模型,分析吕宋海峡海域M_(2)内潮的年际变化特征及黑潮对M_(2)内潮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吕宋海峡海域M_(2)内潮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多波干扰增强了吕宋海峡海域M_(2)内潮的年际变化;吕宋海峡东西两侧M_(2)内潮振幅的年际变化特征相反,西侧增大时东侧减小;吕宋海峡西侧M_(2)内潮平均振幅一般大于东侧,但2020年因吕宋海峡的黑潮异常变化而恰好相反。
- 陈彦君杨俊钢樊彦国崔伟
- 关键词:卫星高度计吕宋海峡
- 吕宋海峡入流对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影响
- 2024年
- 本文以2011年为例,基于海洋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模拟的南海北部真实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和封闭吕宋海峡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对比分析和研究了吕宋海峡入流对中尺度涡数量、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边界层分离、正压不稳定和平流效应的影响下,吕宋海峡黑潮水入侵等海峡入流对南海北部海域涡旋的生成和传播具有较大影响。当封闭吕宋海峡时,关闭了黑潮水对南海的侵入,南海北部不存在黑潮弯曲区,无法通过边界层分离机制生成中尺度涡;同时,南海贯穿流强度和正压不稳定减弱,降低了涡流间的能量转移,抑制了涡旋的生成和存续时间,导致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数量减少,生存时间缩短;此外,由于涡度倾向的平流效应减弱,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传播距离明显变短。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动力学机制和气候变化。
- 满文峥裘是陈学恩
- 关键词:南海北部海域中尺度涡吕宋海峡边界层分离正压不稳定
- 超强台风“灿都”(2021年)对黑潮入侵吕宋海峡的影响
- 2024年
- 探究台风“灿都”经过吕宋海峡附近时的海洋变化过程及其对黑潮入侵吕宋海峡的影响。基于涡尺度海洋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数据,研究台风“灿都”经过吕宋海峡附近时海洋热力和动力结构的变化,及吕宋海峡输运对台风的响应。台风“灿都”经过菲律宾东部海域的次表层暖涡维持其强度并发展至巅峰阶段,沿途造成海温降低、海表高度降低、混合层加深等。台风位于吕宋海峡中线附近时,其右侧的暖涡与其发生相互作用,暖涡整体结构被打破。台风到达台湾岛东侧时,遇到其东侧的冷涡并使其加强,强化的负反馈机制使台风强度迅速减弱。在吕宋海峡附近,台风增强了从南海的输出流,抑制了黑潮向南海的入侵流。海峡剖面热能输送的变化与水体输运的变化较一致,而热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到台风引起的输运异常的间接影响。中尺度涡旋在台风“灿都”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台风与暖涡的作用可能打破暖涡结构,与冷涡相遇则会使其加强。台风改变吕宋海峡输运结构主要是抑制中部入侵流和促进南侧输出流,激发出的海峡剖面上的输运异常波动在深层领先于浅层。
- 曹宁曹宁刘春雷
- 关键词:吕宋海峡中尺度涡
- 南海环流和吕宋海峡多岛屿对黑潮迟滞动力学的影响机制研究
- 李坤山
- 热带气旋影响吕宋海峡输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 2023年
- 吕宋海峡是连接南海与西太平洋的唯一深水通道,也是调节南海环流及其热力特征的关键海洋通道。在大尺度西边界流、中尺度涡、热带气旋等众多因子的共同影响下,吕宋海峡输运表现出显著的多时间尺度变率特征,其中热带气旋是影响该海域强烈且频繁的天气过程之一,解析吕宋海峡输运与热带气旋之间的动力联系也是近年来南海海洋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吕宋海峡附近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对黑潮、吕宋海峡附近环流结构、吕宋海峡输运的影响等方面回顾最新的研究进展。最后,本文认为接下来应当在热带气旋调制吕宋海峡输运的机制,以及对吕宋海峡输运年际变化的贡献等方面加强研究。
- 杨磊温金辉王强罗希黄华明何云开陈举
- 关键词:热带气旋黑潮
- 基于CALIPSO卫星数据的吕宋海峡云时空特征统计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2006年6月—2021年10月期间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对吕宋海峡低云和深对流等影响飞行的云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海季风、太阳辐射和季风槽的共同影响下:(1)低云覆盖率在8月左右最小,为2.9%,在1月左右最大,为67.4%;低云平均云底高在7月左右最低,为756.1 m,在1月左右最高,为1259.4 m;低云平均厚度在7月最小,为714.1 m,在12月最大,为1039.4 m。(2)深对流发生概率在10月左右最小,为1.9%,12月最大,为18.7%;深对流顶高在10月最大,平均顶高为16056.2 m,在4月最小,平均顶高为14164.0 m。
- 于斌孙媛媛张守业苏峰李鹏
- 关键词:激光雷达CALIPSO吕宋海峡
- 吕宋海峡黑潮西侧3个气旋涡的三维结构与演变特征被引量:1
- 2023年
- 黑潮入侵南海会诱生中尺度涡,对南海与西太平洋物质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前人对黑潮诱生反气旋涡研究较多,而对气旋涡研究较少,对其三维结构和生消过程也不清楚。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再分析数据,选取2018~2019年间南海东北部的3个气旋涡(cycloniceddy,CE)CE1、CE2和CE3,研究了其三维结构与演变特征,并初步讨论了其生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3个气旋涡生成于吕宋海峡西南部黑潮主轴左侧,半径约为47~87km,生成后都向西移动,最长距离可达255km,远小于该区域中尺度涡平均移动距离。气旋涡的最大旋转速度约为0.4~0.6m/s,垂向深度可达1 200~1 600 m。3个气旋涡中心水体上涌,温度异常均为负值,在垂向上呈单核结构,冷核的位置在50~600m处,冷异常最大可达-2°C;中心盐度异常垂向上呈现“正-负-正”的三核结构,分别位于0~100 m、200~400 m和500 m以下深度,低盐异常最大可达-0.26。黑潮锋面的正压不稳定性是气旋涡生成的主要因素,能量从黑潮动能向涡动能转移,是气旋涡生成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 赵伟乔南峰赵秋兰赵秋兰
- 关键词:黑潮吕宋海峡
- 黑潮对吕宋海峡全日内潮生成与传播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2023年
- 基于一套环流-潮汐耦合模型的模拟结果,本文探究并比较了2015—2016年的三种黑潮形态下,吕宋海峡全日内潮以及全日非相干内潮生成与传播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当黑潮以流套形态流经吕宋海峡时,全日内潮非相干性最强,具体表现为全日非相干内潮能量生成最大,全日内潮的传播速度变化率最大。由于传播速度的变化会改变全日内潮的位相,进而会影响全日内潮的非相干性,导致在吕宋海峡内全日内潮的非相干性最强。本研究结果对理解黑潮背景动力过程下吕宋海峡内潮的时空变化有重要意义。
- 王嘉琦黄晓冬王越于海庆
- 关键词:黑潮内潮非相干吕宋海峡
- 南海东北部及吕宋海峡邻近海域海水和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浓度分布与海-气通量被引量:2
- 2023年
- 挥发性卤代烃(VHC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本文于2020年9月对南海东北部及吕宋海峡邻近海域海水及大气中的二氯二氟甲烷(CFC-12)、三氯氟甲烷(CFC-11)、溴甲烷(CH_(3)Br)和碘甲烷(CH_(3)I)的浓度进行了同步测量,探讨了4种VHCs浓度的水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估算了CH_(3)Br和CH_(3)I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海水中CFC-12、CFC-11、CH_(3)Br和CH_(3)I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96±0.84)、(5.35±4.86)、(1.26±0.57)和(2.58±0.88)pmol·L^(-1)。海水中CH_(3)Br和CH_(3)I的分布是生物生产释放、陆源输入和光化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气中CFC-12、CFC-11、CH_(3)Br和CH_(3)I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80.65±68.55)、(184.07±31.22)、(9.21±4.35)和(1.13±0.65)pptv。结合气象参数和后向轨迹分析发现海洋洁净气团扩散、陆源污染气团的输送和海-气交换作用会共同影响大气中VHCs的分布。CH_(3)Br和CH_(3)I的海-气通量分别为(1.59±3.22)和(9.51±4.57) nmol·m^(-2)·d^(-1),表明调查期间南海东北部及吕宋海峡邻近海域是CH_(3)Br和CH_(3)I的源。
- 刘志雯何真邹亚文杨桂朋
- 关键词:挥发性卤代烃海-气通量
相关作者
- 陈举

- 作品数:59被引量:29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吕宋海峡 降雨 夏季 大气边界层 浮标
- 刘秦玉

- 作品数:162被引量:839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北太平洋 年际变化 黑潮 热带印度洋 热带太平洋
- 谢强

- 作品数:85被引量:438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年际变化 大气边界层 吕宋海峡 热带太平洋 海域
- 胡建宇

- 作品数:82被引量:527H指数:1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 研究主题:台湾海峡 盐度 温度 台湾海峡南部 上升流
- 王东晓

- 作品数:222被引量:1,551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年际变化 南海北部 季风 夏季 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