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71篇“ 君臣关系“的相关文章
经筵所见明中后期中朝君臣关系比较研究
经筵为明朝和朝鲜王朝共有,是君臣互动的重要平台,也是探究汉化圈内不同地区文化共性和差异性发展的重要视角。朝鲜王朝经筵效仿华制,但内容、形式独特性较强。明实录中经筵的历史书写,着力突出皇帝权威与主角形象;朝鲜王朝实录书写中...
曹梦瑜
关键词:明朝朝鲜王朝经筵历史教育君臣关系
《周易程氏传》中《既济》与《未济》卦的君臣关系思想研究
2024年
君臣关系是程颐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程颐在《周易程氏传》对易学的诠释之中引入了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和关切。本文以《周易程氏传》的《既济》《未济》两卦文本为核心,通过分析程颐如何处理各个爻之间的关系,展现程颐思想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与程颐的政治理想。
方世旻
关键词:君臣关系
两晋时期的君臣关系与忠君道德——兼论忠孝两难时的道德选择
2024年
司马氏的两晋(西晋、东晋)经历了统一、战乱、分裂、偏安、篡夺,在整个155年的历史中,君臣关系虽然始终强调君尊臣卑,但其君主除开国的晋武帝相对有为外,多是暗弱君主,特别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更是仰仗王谢等随迁的中原士族和江东原有的士族支持,君臣关系相对宽松,君尊臣卑秩序不很严格。这种君臣关系下的忠君道德,在面对五胡乱华、朝廷更迭的冲击时就表现得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别是晋朝继承了汉代孝治天下的思想,在政治生活中也强调忠孝并重,因此在面对忠孝两难境地时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道德选择。在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上,两晋时期的臣子忠君道德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双向度的忠以及忠孝两难的道德选择,呈现出传统忠君道德由先秦时期的君仁臣忠向宋明时期的绝对化忠君的嬗变过程。
桑东辉
关键词:两晋君臣关系
绛灌殊途:文帝初年君臣关系中的武将群体
2024年
西汉前期实行军功爵制,造就了大批因军功而封爵的列侯。“诸吕之乱”和迎立代王之后,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1)已经打破了高祖时期的政治平衡,其势力渐渐壮大,这势必会对新君即位之后的君臣关系产生影响。文帝登基之后,本着“军功阶层本位”的原则,对武将群体进行调整,对周勃进行打压,同时在军功阶层中拔擢灌婴、陈武等武将力量。至此,高吕时代的功臣集团独大局面即将结束,一种君主臣辅、互利互用的君臣利益共同体已经建立。
徐鹏宋佳雨
关键词:汉文帝武将
汉代君臣的楚辞接受与屈原评论——以君臣关系为视角的考察
2023年
汉代君臣是楚辞由楚地向全国传播的主要推动力量,帝王的喜好是楚辞兴盛于文坛的重要动因。汉代的王公贵胄和文臣群体都参与了楚辞的传播、结集和经典化过程。对屈原忠君思想的评价以及进退出处问题的讨论,是汉代君臣楚辞接受的重要内容。基于各自不同的身份立场和政治境遇,汉代君臣对楚辞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与解读,体现了汉人在国家走向大一统中央集权过程中对君臣关系的思考。汉人对楚辞的接受与批评,成就了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段亚广
关键词:汉代楚辞君臣关系
论《战国策》中君臣关系的立体书写
2023年
目前学界对《战国策》的研究多聚焦于策士这一臣子主体,可君主形象及君臣关系的塑造同样值得重视。细读《战国策》原典文本,其君臣关系可梳理为臣依附君、君保全臣、君肯定臣、君轻贱臣等模式;《战国策》采用拟托、夸饰、活现等超现实叠加手法,立体化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君臣人物形象。在多元君臣模式和立体化人物塑造中,《战国策》一书中潜隐着明线尊士、暗线尊君的主旨。
郝敬刘尔君
关键词:《战国策》君臣关系
北宋前期君臣关系初探——以澶州之战的君臣冲突为中心
2023年
宋真宗时期,士大夫阶层崛起,以致君泽民为己任,宋真宗广招贤才,善于纳谏,君臣之间有相对和谐稳定的良好关系。但在澶州之战中宋真宗和寇准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冲突,战后两者间的君臣关系急转直下,寇准作为功臣被一再贬逐,最终病逝于雷州贬所。寇准此人极具士大夫精神,而宋真宗同样是君臣共治的实践者,经过澶州一战,皇帝权威被寇准屡次挑战,这让君臣共治的局面再难以维持。臣子对皇帝权威的绝对维护,是让君臣共治这一理想的君臣关系能够维系的重要条件。
李一鸣
从《国语》所记“箴谏”活动看西周春秋的君臣关系
2023年
《国语》有大量内容记载臣子对君主的“箴谏”活动。这种箴谏活动,是以言说的形式对君主的某项政策或行为提出批评和规劝或分析和建议。在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前期的箴谏活动中,《诗》《书》和所谓的“先王之制”及“古语有之”等传统资料被用作论据,臣子据此要求君主遵守礼制,加强德行修养,以为民(贵族)服务,由此对君主权力形成了较为强势的限制和约束。而在有关春秋中后期的箴谏活动中,臣子更多的是通过对现实政治博弈的理性分析,晓以利害,提出建议,供君主选用,更多地表现了臣子对君主权力的辅佐和维护。从这些箴谏方式的悄然变化中,可以看出西周春秋政治所具有的等级贵族制的特点,也可以看出周天子权力的式微和诸侯权力的增强。
黄越
从“君道无为”到“上下无为”——君臣关系视域下《韩非子》对《老子》的诠释
2023年
《韩非子》诸多篇章受到《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不仅体现为其对《老子》语句的直接引用或化用,也体现为《韩非子》诸篇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对《老子》的文本给予例证和诠释,从而使得《老子》所阐述的抽象原理下贯于现实政治层面。在道物结构方面,《韩非子》否定了万物先天和谐的“自然”状态,由此,它否认了统治者的普遍贤能,洞察到“臣”的政治角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韩非子》强调“臣道”应“顺上之所为”,从而将“下必有为为天下用”的“臣道有为”思想诠释为“臣道无为”。在《韩非子》中,作为“臣道无为”标准的“法”与“术”,一方面脱离了《老子》的“智”的范畴,成为了具有神圣意义的政治观念;另一方面又与“无为”关联,成为君主“无不为”的治理手段。《韩非子》对《老子》的诠释,不仅体现了法家哲学对“臣道”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臣道”观念在战国中晚期的凸显。
郑博思
关键词:法家老子哲学
“王者不臣”:礼制精神制约下的汉代君臣关系被引量:1
2022年
“王者不臣”是汉代的经学义理。汉儒认为,良好健康的君臣关系应该是相对性、伦理性的关系,而非隶属性、功利性的关系。“不臣”理念的形成,既有儒家对周朝礼制观念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儒家对秦朝法制理念的批判与反思。两汉时期,汉儒致力于建立一种礼制型的君臣秩序,改革“君尊臣卑”式的君臣关系。“不臣之礼”在汉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政治实践,深刻影响了皇权政治下的政治生态与施政理念。
姬丽君
关键词:君臣关系汉代

相关作者

徐彦峰
作品数:12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三国演义》 君臣关系 文化心理 创作语境 关羽
姚星
作品数:4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君臣关系 东林党 官僚 皇权 客观化
刘后滨
作品数:71被引量:17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唐代 《资治通鉴》 唐太宗 唐朝 唐宋
魏淑民
作品数:27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清代 督抚 君臣关系 家族 雍正朝
关四平
作品数:91被引量:172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唐代小说 《红楼梦》 唐代 《三国志演义》 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