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9篇“ 咬合板治疗“的相关文章
两种不同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
2024年
对比两种不同形式的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2022.05-2023.05期间,于我院诊治的此综合征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抽签分成一组和二组,一组使用稳定性咬合治疗,二组使用Twin-block咬合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情况。结果 一组总有效率略高于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3个月,一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二组和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3个月,一组的最大张口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和二组,(均P<0.05);治疗后3个月,二组的关节弹响声明显低于一组和治疗前(均P<0.05)。结论 选择稳定性咬合以及Twin-block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均有良好效果,其中前者对于缓解关节疼痛和张口受限方面优势较大,后者在改善关节弹响方面效果更显著。
张雪雷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咬合板
再定位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目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病率高发,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占很大比例。再定位咬合(anterior repositioning splint,ARS)被认为是治疗ADD的有效保守治疗手段之一,能有效缓解疼痛、弹响等临床症状,并改善下颌运动范围。由于ARS广泛应用,其确切机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ARS现有的操作方法、治疗机制及其长期疗效尚无定论。鉴于目前对ARS治疗的不同看法,本综述试图提供ARS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帮助临床医生了解并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
文佳玉武峰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改良后牙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效果分析
2024年
探讨改良后牙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2023年5月~2024年4月)70例为对象,以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后每组3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稳定性咬合和改良后咬合,随后对比两组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疼痛指数、开口度、下颌前伸距离。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表中数据均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1个月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和下颌前伸距离两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疼痛指数比对照组面积大,两组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比对照组低,下颌前伸距离比对照组长,P<0.05;开口度观察组比对照组更大,P<0.05。结论 将改良后牙咬合应用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中后效果显著,可看出该病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相关指标均得到改善,并且开口度比以往大,更有利于改善临床反应,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
李庆伟李昕
关键词:疼痛评分
数字化再定位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研究数字化再定位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10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门诊就诊的ADDwR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数字化组和传统组,每组20例。数字化组患者采用数字化再定位咬合,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堆塑自凝树脂再定位咬合,比较2组咬合椅旁调改时间、治疗满意度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标评分。结果数字化组椅旁调改时间为(379.8±91.0)s,明显短于传统组[(816.9±102.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01,P<0.001)。治疗满意度评分越低表示患者越满意,数字化组在制作与戴入过程、外观影响、异味三方面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VAS评分、各项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数字化组和传统组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分别为(1.71±0.56)、(1.80±0.40)分,相较于治疗前[(2.97±0.83)、(2.94±0.79)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相同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标治疗前评分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再定位咬合相比,数字化再定位咬合用于治疗ADDwR可获得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可提高临床效率及患者治疗满意度。
孙浩吴璇石涛邢文忠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
再定位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和形态学评价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观察再定位咬合对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取21例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共36侧关节盘发生移位,戴用再定位咬合治疗(6.8±1.4)个月,评价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拍摄MRI,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拍摄CBCT,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盘形态、位置和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关节弹响(有效率分别为80.95%和90.48%)和疼痛(有效率均为88.89%)均改善。治疗后部分关节盘恢复正常形态(双凹型占66.67%),部分(72.22%)关节盘完全复位;盘-髁距离减小(1.87±2.05)mm、盘-髁角度减小(17.75±11.57)°(P<0.05)。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关节前间隙较治疗前均减小,上、后间隙均增大(P<0.05);治疗结束时关节前间隙较治疗1周增大,后间隙减小(P<0.05),关节上间隙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定位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关节盘形态和位置,进而协调颞下颌关节盘-髁位置关系。
张锦袁建桥崔梦琦赵芳源吴刚王星星张月兰
关键词:形态学评价
体外电磁式冲击波和再定位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比较体外电磁式冲击波和再定位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51例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体外电磁式冲击波治疗组28例和再定位咬合组23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张口度、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值(dysfunction index,DI)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张口度、DI值以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体外电磁式冲击波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再定位咬合治疗组(P<0.05);再定位咬合治疗组DI值低于体外电磁式冲击波治疗组(P<0.05);两组在张口度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关节疼痛方面,体外电磁式冲击波治疗效果好;在颞下颌关节临床障碍方面,再定位咬合治疗效果好,两种方法在治疗张口度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上无明显区别。
雷安文周嵩琳王之恒林家婷郭平
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疼痛与最大张口度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疼痛与最大张口度疗效是否优于仅进行手法或仅进行咬合治疗。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并参考Cochrane手册评估文献质量,运用RevMan5.4软件分析结局指标。结果:本研究纳入6个RCTs,患者共计3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观察组进行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治疗,在降低疼痛评分[SMD=-0.34,95%CI(-0.54,-0.13),P=0.001]与改善最大张口度[SMD=0.51,95%CI(0.31,0.71),P<0.00001]方面疗效均比对照组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治疗改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疼痛和最大张口度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手法复位或单独佩戴咬合
郝紫微张洁蒋昕钰李莎吴毅英
关键词:手法复位咬合板疼痛META分析
稳定型咬合治疗伴偏侧咀嚼单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MRI研究
2024年
目的通过MRI评估稳定型咬合治疗伴偏侧咀嚼单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就诊,经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单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4例,根据其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将其分为伴偏侧咀嚼组(17例)和无偏侧咀嚼组(17例),分析患者最大开口度、疼痛指数、关节盘长度、盘分界角、关节盘位置以及翼外肌特点。采用SPSS2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稳定型咬合治疗前,伴偏侧咀嚼(chewing side preference,CSP)组患者同侧关节盘-髁突角度(61.13±10.54°)大于无CSP组(51.12±17.27°);伴CSP组同侧、对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差值(52.52±10.91°)大于无CSP组差值(41.26±17.78°);伴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43±3.66mm2)小于无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288±4.5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稳定型咬合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最大开口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及最大开口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咬合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长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稳定型咬合治疗后翼外肌上、下头长度、厚度和面积的平均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O(OR=0.743)与偏侧咀嚼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MRI能无创诊断ADDWoR,伴CSP的单侧ADDWoR患者患侧关节移位更加显著,且单侧ADDWoR患者MMO与CSP存在相关性,通过稳定型咬合治疗能显著改善ADDWoR患者开口度及疼痛症状,缓解关节盘受压及关节盘移位程度。
徐鑫宇黄东宗王岩刘刚胡一帆胡敏刘洪臣姜华
关键词:偏侧咀嚼
关节冲洗结合稳定型咬合治疗慢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评价关节冲洗结合稳定型咬合治疗慢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及该疾病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2月—2023年6月确诊为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根据本实验纳排标准分成A组:关节冲洗30例;B组:关节冲洗+稳定型咬合30例。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最大开口度、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值(VAS)及治疗前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项(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DASS-21)。结果B组最大开口度、VAS值降低程度在术后2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优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相比,B组开口度在术后2周效果更稳定(P<0.05);A组与B组在术后DASS-21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关节冲洗结合稳定型咬合治疗慢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效果更优异,临床可推广使用。慢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心理情况(抑郁、焦虑、压力)与关节区不适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可在同期行心理干预。
徐阳赵军方许东亮徐柯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咬合治疗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可复性盘移位患者采用稳定型咬合治疗,测定治疗前、治疗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六个月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VAS、SAS、SDS...
王庆薇李佳岭雷浪李煌
关键词:心理因素

相关作者

张清彬
作品数:131被引量:460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关节 颧骨复合体 咬合板治疗 三叉神经痛
殷新民
作品数:53被引量:266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磨牙症 颞下颌关节 咬合板治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咬合板
张颖
作品数:47被引量:175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 三叉神经痛 咬合板治疗 颞下颌关节
张道珍
作品数:53被引量:206H指数:9
供职机构: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麻醉 咬合板治疗 咬合板 小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曾剑玉
作品数:69被引量:304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神经生长因子 咬合 全口义齿 种植体 后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