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疼痛与最大张口度疗效是否优于仅进行手法或仅进行咬合板治疗。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并参考Cochrane手册评估文献质量,运用RevMan5.4软件分析结局指标。结果:本研究纳入6个RCTs,患者共计3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观察组进行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板治疗,在降低疼痛评分[SMD=-0.34,95%CI(-0.54,-0.13),P=0.001]与改善最大张口度[SMD=0.51,95%CI(0.31,0.71),P<0.00001]方面疗效均比对照组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咬合板治疗改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疼痛和最大张口度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手法复位或单独佩戴咬合板。
目的通过MRI评估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伴偏侧咀嚼单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就诊,经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单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4例,根据其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将其分为伴偏侧咀嚼组(17例)和无偏侧咀嚼组(17例),分析患者最大开口度、疼痛指数、关节盘长度、盘分界角、关节盘位置以及翼外肌特点。采用SPSS2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前,伴偏侧咀嚼(chewing side preference,CSP)组患者同侧关节盘-髁突角度(61.13±10.54°)大于无CSP组(51.12±17.27°);伴CSP组同侧、对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差值(52.52±10.91°)大于无CSP组差值(41.26±17.78°);伴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43±3.66mm2)小于无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288±4.5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最大开口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及最大开口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长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翼外肌上、下头长度、厚度和面积的平均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O(OR=0.743)与偏侧咀嚼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MRI能无创诊断ADDWoR,伴CSP的单侧ADDWoR患者患侧关节移位更加显著,且单侧ADDWoR患者MMO与CSP存在相关性,通过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能显著改善ADDWoR患者开口度及疼痛症状,缓解关节盘受压及关节盘移位程度。
目的评价关节冲洗结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慢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及该疾病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2月—2023年6月确诊为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根据本实验纳排标准分成A组:关节冲洗30例;B组:关节冲洗+稳定型咬合板30例。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最大开口度、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值(VAS)及治疗前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项(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DASS-21)。结果B组最大开口度、VAS值降低程度在术后2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优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相比,B组开口度在术后2周效果更稳定(P<0.05);A组与B组在术后DASS-21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关节冲洗结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慢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效果更优异,临床可推广使用。慢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心理情况(抑郁、焦虑、压力)与关节区不适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可在同期行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