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1篇“ 商品价值量“的相关文章
基于熵理论的商品价值量计算思路探索
2024年
明确商品价值的本质和商品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研究商品经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工作之一。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有待完善的内容以及理论与现实间的某些矛盾,文章着力于从研究商品价值本质出发,结合人类劳动的三大特征,提出商品价值量不仅仅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作用两者的乘积共同决定的设想。文章结合熵概念和熵增定律,进一步论证劳动作用实质上就是劳动给人类的减熵作用,并将“劳动给人类所减熵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一个乘数,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商品价值量计算思路。此外,文章还对该计算思路的具体条件、现实意义等做了进一步说明。
何毅
关键词:价值量
科技创新条件下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探微
2022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成就表明,科技创新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的贡献之一是引致劳动异质性和商品异质性。据此对科技创新条件下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进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不一定成反比,两者关系取决于价值倍增系数与产倍增系数的比值。模型的理论价值在于: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为当下一些劳动者工作日趋缩短、劳动者人数大体不变,但仍保持价值增长的经济体的价值来源提供了合理解释。
杨小勇胡忠俊
关键词:商品价值量
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争论的评析
2019年
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曾对马克思提出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命题展开热烈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在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导致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从而导致商品价值量的增加。也有的学者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仍然使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本文从逻辑上对这场争论进行了评析,指出从短期和静态来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这个命题没有逻辑缺陷。但是从长期和动态来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单位商品价值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的变化是不确定的。本文利用历史统计数据,排除货币因素以后,从市场价格这个现象形态上进行分析表明: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整体来看单位商品价值量在所考察的25年的时期里呈现相对稳定的不确定变化;但是从具体商品来看,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幅度则是情况各异。
李翀
关键词: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
论马克思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超越——从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本质来看被引量:3
2019年
在马克思看来,李嘉图所处的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方式尚未成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仍被视作为一种永恒、自然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本质之间的矛盾亦尚未得到合理解决。主要归结为:其一,李嘉图站在资本主义阶级的立场去理解劳动价值论,并将其单纯划为自然范畴。其二,李嘉图未能细分商品质的需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条件,以及没有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其三,李嘉图没有很好的厘清抽象劳动概念甚至忽视了抽象劳动。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确立了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明确了价值实体概念及价值规律,并着重研究商品价值形式中质的规定性,这是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超越。
胡啟斌
关键词:商品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探讨
2017年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变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命题(简称“反比论”),与之相对应是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的观点(简称“正比论”)。本文梳理了“正比论”和“反比论”的部分代表文献,汲取了学术界的相关见解,并尝试构建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式。首先按照《资本论》中的论述界定了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等相关概念,给出了9条基本理论分析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比论”模型、“正比论”模型和“考虑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模型。在相同的概念范畴下,“反比论”和“正比论”是建立在各自理论分析假设上的不同模型,“正比论”并没有削弱“反比论”的科学性,而是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新发展。同时,本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发展中,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比围绕最终结论的争论更为重要。
朱鹏华王天义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新解与实证分析
2016年
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是指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经典的成反比理论受到现实与理论的双重挑战,并引发学术界半个多世纪的争论,至今未见分晓,遂成为"世纪之谜"。本文分别从竞争与垄断、同类不同种商品以及联合生产的新视角对"世纪之谜"进行了探索,并尝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成反比、成正比以及不确定三种情形,深化了对"世纪之谜"问题的认识。
马艳杨培祥刘诚洁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
基于双重价值转形理论论证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反比关系——兼与何干强教授商榷被引量:3
2016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论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成"正比说",产生这种错误观点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要厘清"变动关系"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一命题。劳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关系,而劳动生产力和市场价值及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则是不同层次的现象形态的关系。运用双重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理解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逻辑关系的金钥匙,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徐东辉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劳动价值论价值转形
单位商品价值量诸种关系分析
2015年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既是高考的重点,又是高考的难点。人教社2013版高中《经济生活》(必修一)对该知识点论述较为简单,仅提到“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基本理论,没有深入分析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具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许多高中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存在较大困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多次思考、尝试和总结,找到了一个简易的数学模型来解决此难题,将复杂的关系变得简单明了。
欧中航杨洪琴
关键词:单位商品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经济生活人教社教学过程
论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2015年
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指出,把握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商品价值的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朱解放
关键词:劳动生产力商品价值量
马克思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再考察被引量:1
2015年
在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是"成反比"还是"成正比"的争论中,部份学者往往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三种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事实上,劳动生产率的类别、劳动复杂性及使用价值质的变化都会改变二者的关系:在不考虑经济发展因素与劳动复杂性的条件下,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仍然"成反比",但在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态条件下,二者的关系则取决于个别与部门两种劳动生产率变动比率上的差异;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必然改变商品价值,影响商品价值的根本因素还是来源于劳动的复杂化。
陆夏刘晔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关作者

殷如宏
作品数:15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扬州教育学院政教系
研究主题: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经济安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按生产要素分配
白暴力
作品数:248被引量:1,034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特色社会主义 价格总水平上涨 劳动价值理论
马艳
作品数:168被引量:72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理论与实证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现代政治经济学 特色社会主义
胡仪元
作品数:110被引量:397H指数:10
供职机构:陕西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生态补偿 西部经济 可持续发展 劳动价值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李广平
作品数:37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劳动价值论 政治发展 商品价值量 资本积累 劳动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