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65篇“ 围岩应力(地下工程)“的相关文章
- 引力变化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 本文通过对地球赤道表面上某质点 m,在随地球自转时所受引力变化的分析, 得出了地壳浅部质点 m 的原岩应力随其上部岩体所受引力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分析了原岩应力变化对围岩应力、应变的影响。从而加深了对围岩应力重分布的认...
- 王夫亮
- 关键词:围岩应力(地下工程)地应力围岩稳定性引力
- 井筒围岩应力分析及岩石冲击
- 华安增左召威
- 关键词:应力分析围岩应力(地下工程)井筒
- 建筑物作用下井壁侧压力计算
- 蒋斌松
- 关键词:应力分布积分变换围岩应力(地下工程)建筑物
- 样条边界元法分析全长锚固锚杆支护的锚固力
- 根据锚杆与围岩共同作用特性,依据连续介质理论,建立了锚固力制约方程。对于复杂形状的地下工程问题,可借助于样条边界元法进行分析。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该文的分析方法是正确的,而且具有计算量少、精度高等优点。(本刊录)
- 马启民
- 关键词:围岩应力(地下工程)载荷分析弹性介质计算数学
- 层状岩体力学特性及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特征研究
- 层状围岩在地层表面分布广泛,是工程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岩体之一,由于层理面的存在使得层状岩体表现出异于均质岩体的各向异性特征。层状围岩作为一种复杂的工程岩体,对其各向异性特征以及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特征展开研究对提高层状围...
- 张猛
- 关键词:各向异性HOEK-BROWN强度准则颗粒流程序
- 基于分数阶蠕变模型的隧道围岩应力分析与验证
- 2024年
- 由于水的作用,地下工程往往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工程灾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数阶导数的新的蠕变本构模型。该模型由胡克体、阿贝尔阻尼器和非线性阻尼器组成,用于描述岩体在长期应力作用下的蠕变行为。首先,建立了一维蠕变本构模型,并通过结合弹性、粘弹性和弹塑性应变,得到一维蠕变模型的表达式。随后,针对地下岩体的三维应力状态,发展相应的三维蠕变本构模型,并引入球面应力张量和球面应变张量的概念。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利用SPSO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优化,以确保监测点数据与现场实测数据的一致性;通过隧道工程案例,展示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较,证明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张志全李欣
- 关键词:分数阶导数
- 基于张量距离的深埋隧洞围岩应力扰动指标及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针对目前深埋隧洞开挖过程中应力扰动程度难以表征,尤其是主应力方向改变难以量化的问题,基于应力张量间距离建立应力扰动度指标(SDI),可以定量描述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的改变。依托加拿大Mine-by深部地下实验室工程和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CJPL-II)工程,研究隧洞分步开挖时主应力及其应力扰动度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隧洞开挖过程中,轴向不同位置处应力受扰动度与掌子面位置有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应力仅在掌子面影响区域内受扰动剧烈。沿隧洞径向方向应力扰动度从洞壁到围岩深部逐渐降低,当掌子面开挖接近监测断面时,应力扰动深度逐渐增大,随着掌子面远离,扰动深度逐渐减小。洞壁处SDI最大,但主应力方向扰动度则不一定最大,峰值位置随掌子面位置变化。扰动度指标物理意义明确,合理地描述隧洞开挖时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的改变,并且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的扰动度指标量纲一致,可方便地进行比较。该研究可以为深部地下工程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和支护设计提供量化的应力扰动评价指标。
- 郑民总李邵军冯泽杰曾志薛涛
- 关键词:岩石力学深埋隧洞围岩应力主应力方向
- 地下厂房围岩应力场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建设规模加大,地下工程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方向发展。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尤其是高边墙围岩的稳定性是施工期安全控制的重点。以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为依托,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模拟计算地下厂房由上向下分层开挖时不同部位围岩应力变化情况,并将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复核,为地下工程支护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 何少云胡紫航李永林刘传军张磊夏佳临纪征兵
- 关键词:地下厂房应力场围岩应力
- 层状节理岩体中深埋隧洞围岩应力场的复变函数解析研究
- 为了获得层状节理岩体中深埋隧洞围岩应力场的解析解,利用基于fmincon优化函数的障碍函数法求解隧洞边界向复平面内单位圆的映射函数,并根据地下工程可靠度理论建立映射收敛的结构失效准则。基于解析解的计算结果分析了直墙三心拱...
- 吴苏
- 关键词:围岩稳定性共形映射
- 巨型地下洞室脆性围岩高应力破裂防治措施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脆性岩体高应力破裂是西部水电地下工程面临的主要岩石力学问题之一。依托世界最大规模的白鹤滩地下厂房洞室群,在概括高应力条件和玄武岩脆性特征基础上,说明了地下洞室围岩破裂破坏形式。采用3DEC中围岩能量释放等指标,研究了洞群布置、体形优化等宏观策略;依据围岩高应力集中特征,分析了开挖程序和支护时机等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针对构造应力占主导的地下工程,可研设计应尽可能使主要洞室轴线与σ01小角度相交、宜选择双向成拱的圆筒形体形、保证顶拱曲率与应力拱相适应,并且,在施工期应尽可能沿σ01方向优先开挖、对应力集中的顶拱开挖不宜过多分幅、河谷应力条件下应优先开挖临江侧,此外,必须充分利用掌子面效应及时支护,抑制脆性岩体破裂扩展和时效变形。工程实践表明,防治脆性围岩高应力破裂的战略性措施能够降低洞室群围岩产生破裂破坏的总体风险,而战术性措施能够减小支护代价,提升工程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 孟国涛侯靖陈建林王红彬陈浩
- 关键词:岩石力学岩体破裂地下洞室群白鹤滩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