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59篇“ 国统区“的相关文章
- 战斗在国统区腹地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
- 2025年
- 1934年7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在中央苏区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赣皖地区,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创造游击区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 张琪蕊
- 关键词:革命根据地抗日先遣队中央红军国统区中国工农红军
- 查禁与突围: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国统区的传播
- 2025年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过颁行严苛的出版法规、设置专门的审查机构和推行细化的审查程序等方式,对国统区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严厉查禁。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在传播的各个环节对症施策,分别通过推进出版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构建细密的图书发行网络和精准疏通著作传播堵点等措施来促进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发行和流通。这场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查禁与突围的较量,是抗战时期国共双方思想博弈的重要表征,马克思主义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并最终成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 张运君于佩岐
-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国统区
- 邓颖超在重庆推动国统区民主运动
- 2024年
- 1938年6月,邓颖超按照中共中央的指派,出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的参政员。皖南事变后,她和周恩来、董必武等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议,以此来抗议蒋介石的反共罪行,这一举动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46年1月,邓颖超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前往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并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
- 一叶
- 关键词:国民参政会中共代表团国统区民主运动邓颖超
- 《群众》周刊:党在国统区的一把“利剑”
- 2024年
- 《群众》周刊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勇于发扬斗争精神,坚守着党在国统区新闻舆论战线的阵地,像一把利剑插在国民党的心脏,扩大了党在国统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群众》周刊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唯一党刊。相较于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国统区反动势力十分强大,政治环境恶劣严酷。周刊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的战斗功能。
- 王凤青张红春
- 关键词:党报党刊抗日根据地国统区利剑抗日战争
- 南方局在国统区怎样做群众工作
- 2024年
- 在党中央领导下,南方局高举抗日民主两大旗帜,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和部分沦陷区的党组织,以及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公开机构,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坚持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群众工作是南方局及所属各级组织的一项经常的、基本的工作。在重庆,南方局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了大量的、深入的群众工作,与各阶层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使党在国统区由抗战初期“脱离群众”“陷于停顿”的状态,逐渐转变为“群众的党”,奠定了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深厚群众基础。
- 黎余
- 关键词:脱离群众国民党统治区《新华日报》国统区抗战初期
- 抗战胜利后华北国统区的粮食问题与城市危局——以天津为中心
- 2024年
- 抗战胜利后,天津等华北国统区城市的粮食问题凸显出的城市危局,与内战环境和国民政府粮食政策密切相关。在战争环境下,天津等城市相继丧失经济腹地及周边地区、东北、江南的大部分粮源,造成外部供给不足。天津市政府沟通粮源的过程,体现了战后华北国统区的粮政管理主体渔散,即市内粮政归属社会局管理,但又要受粮食部及其派出的粮政特派员办公处、田粮处以及地方军事部门的管制。与此同时,城市内部因通货膨胀造成市场调控机制失灵,粮食流通颇受阻滞,因此升斗小民基本难以从正常渠道获取日食之需,生活困顿,人心浮动,学潮、工潮迭起,造成民心危局。天津粮食问题与城市危局的形成也与国民政府的“偏枯”行为息息相关。在此情势下,天津等华北城市实际成为国民政府政策上的“遗孤”,游离于以宁沪地区为中心的战后重建体系之边缘。
- 袁凯旋
-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民众动员——杭州国统区个案分析
- 2024年
-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杭州国统区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民众动员工作,它是这一时期整个国统区民众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杭州地下党组织通过扩大舆论宣传攻势、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导并推动民众反蒋斗争等内容进行动员,贯彻党在国统区活动的方针政策,采取灵活机动的动员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共杭州地下党组织的民众动员不仅赢得了杭州国统区的民心,还牵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成为“第二条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推动了杭州市的和平解放,为解放军顺利接管打下良好基础。
- 张根福鲁静思
- 关键词:解放战争民众动员
- 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形象塑造——以新闻活动为中心
- 2024年
- 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塑造抗日救国形象的宣传策略和方法,不仅可以理解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历史逻辑,还可以为当下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提供经验启示。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以新闻活动为中心塑造自身的抗日救国形象。面向民众时,中国共产党以公共出版物为载体广泛宣传抗日主张和军队形象;面向国民党和民主党派等政治群体时,以舆论营造为路径积极交流并支持与保护抗日民主人士;面向海外人士时,以新闻活动为纽带促成驻华记者实地探访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如实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实绩。中国共产党采取灵活策略与多种方法在国统区及海外树立了其良好形象。
- 胡凤张杰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统区抗日救国新闻活动
- 公开与秘密之间:中共陕西党领导国统区群众运动的实践与调适(1937—1940)
- 2024年
-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共中央开始积极部署国统区的群众运动,并设计了公开与秘密联系的群众运动方案。1937年,中共陕西党组织在重建后不久即根据中央指示开始群众运动的具体实践。起初,陕西党强调公开作为主要导向,走出单纯地下活动的状态,并成功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将国统区的救亡斗争推向高潮。但随着群众运动高涨,公开与秘密工作混淆、冲突等问题愈加严重。1939年后,陕西党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党组织秘密的维护,重新平衡群众运动的公开与秘密关系,但仍然难以兼顾二者,并招致国民党的持续破坏。中共在陕西国统区开展群众运动的曲折历程,实际上是由国统区险恶的政治环境和中共陕西党自身的组织难题共同造成的。
- 黄超然齐春风
- 关键词:国统区群众运动
- 脆弱的统治: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后方秩序的变动——基于1949年“湘西事变”的考察
- 2024年
- 湘西是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进军西南的要道。1949年3月“湘西事变”的爆发,既受当地过去民族问题复杂、经济落后、地理偏僻等因素的影响,还与人民反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量汲取战争资源,国共斗争和汪援华、曹振亚等人谋求私利,以及李默庵在湘西收集民枪、培植个人势力等情况相关。“湘西事变”对程潜治湘和湖南和平解放事业等带来不利影响。“湘西事变”反映了当时国民党中央权威趋弱,“国统区”后方地方势力分权行为增多的本质,这是“国统区”整体秩序走向全面崩溃前的征兆。
- 田燕飞
相关作者
- 徐旭阳

- 作品数:30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 后方国统区 国统区 建设述论
- 杨慧

- 作品数:19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国统区 妇女解放 妇女界 女大学生 毛泽东
- 齐春风

- 作品数:45被引量:158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研究主题:抗战时期 走私活动 沦陷区 抗日战争时期 国统区
- 阎书钦

- 作品数:32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国统区 民国时期 抗战时期 计划经济 工业化
- 罗玉明

- 作品数:48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
- 研究主题:国统区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蒋介石 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