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5篇“ 国际预后指数“的相关文章
18F-FDG PET/CT联合改良国际预后指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预测的价值
目的:探讨F-FDG PET/CT相关参数以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54例DLBCL患者,记录临床特征,计算...
李佳月
关键词:B细胞淋巴瘤预后国际预后指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舌苔与国际预后指数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舌苔特征及与国际预后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舌苔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主要表现形式,并与国际预后指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舌苔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白腻苔>滑苔>黄腻苔>燥苔>薄黄苔>薄白苔>光剥舌;其中白腻苔、滑苔、黄腻苔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结论:黄腻苔、光剥舌与DLBCL预后高分险有关,可用于判断预后及指导辨证论治。
严红艳段赟夏小军郭炳涛雷旭东崔杰王玉虹任德祥李雪松
关键词:舌苔国际预后指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
苯丁酸氮芥联合美罗华维持治疗老年人国际预后指数(IPI)≥3分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观察
2023年
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美罗华维持治疗老年人国际预后指数(IPI)≥3分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3分经治疗完全缓解的56例老年患者的一般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苯丁酸氮芥联合美罗华维持治疗,对照组完全缓解后未再使用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疗效,并随访无病生存期(PFS)及总生存率(OS)。结果 3年后治疗组完全缓解率32.1%(9/28),高于对照组3.6%(1/28),P<0.05。治疗组PFS率6月、12月、24月、36月为100%、85.7%、50%、32.1%,高于对照组6月、12月、24月、36月为78.6%、35.7%、14.3%、3.6%,P<0.05。治疗组OS率为100%,与对照组96.4%无差异,P>0.05。治疗组12月、24月、36月OS率分别为96.4%、78.6%、46.4%,高于对照组78.6%、53.5%、28.6%,P<0.05。结论 苯丁酸氮芥联合美罗华维持治疗老年IPI≥3(中高危、极高危组)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延长PFS,提高总生存期,减少复发风险。 。
刘安龙侯宝刚
关键词:苯丁酸氮芥美罗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人
2种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对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LIPI)和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1月16日至2019年6月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7例初诊F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患者接受含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55例接受传统化疗方案(单纯化疗组)。按FLIPI和FLIPI2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107例F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3(25~77)岁,3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83.8%和74.9%。FLIPI评分低危(评分0~1分)、中危(评分2分)、高危(评分≥3分)组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91.7%、72.0%和50.4%(χ^(2)=14.274,P<0.001);FLIPI2评分低危(评分0~1分)、中危(评分2分)、高危(评分≥3分)组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86.8%、64.4%和39.0%(χ^(2)=16.6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根据FLIPI2预后评分模型分组,5年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97,P<0.01);在单纯化疗组,根据FLIPI预后评分模型分组,5年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2,P=0.003)。在年龄≤60岁组,根据FLIPI和FLIPI2评分分组,低、中和高危组患者的5年PF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且年龄≤60岁组,仅FLIPI2可对FL患者进行良好的危险分层,低、中和高危组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95.2%、87.5%和50.0%(χ^(2)=13.989,P<0.001)。结论利妥昔单抗时代,FLIPI2相比FLIPI可对FL患者进行更好的危险分层,年龄不再是影响FL患者PFS的因素。
岳文勤徐丽丽杨建民陈洁
关键词:滤泡性淋巴瘤预后存活率分析利妥昔单抗
国际预后指数修订国际预后指数改良国际预后指数及西班牙淋巴瘤组/自体骨髓移植国际预后指数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价值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比较国际预后指数(IPI)、修订国际预后指数(R-IPI)、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及西班牙淋巴瘤组/自体骨髓移植国际预后指数(GELTAMO-IPI)等预后分层模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9月至2016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3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IPI、R-IPI、NCCN-IPI及GELTAMO-IPI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比较各危险组患者发生进展和死亡的风险,采用Harrell′s C-incex法比较各危险分层模型的预测精确度。结果 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9%、67.5%、54.0%和52.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9%、72.5%、58.0%和53.7%。预后很好组、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9%、79.8%和53.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5%、83.3%和55.3%。NCCN-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76.5%、66.7%和41.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8%、79.4%、70.0%和42.9%。GELTAMO-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3%、76.3%、67.4%和32.7%,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80.7%、67.4%和34.5%。Cox回归分析显示,IPI中低危组与低危组间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HR分别为4.144和5.085),R-IPI预后差组与预后好组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HR分别为2.752和3.171),但明显弱于IPI。NCCN-IPI和GELTAMO-IPI危险分层中,均显示高危组与中高危组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但GELTAMO-IPI对于高危患者的甄别能力优于NCCN-IPI(NCCN-IPI危险分层的HR分别为2.290和2.309,GELTAMO-IPI危险分层的HR分别为3.084和2.966)。Harrell′s C-incex法分析显示,IPI、R-IPI、NCCN-IPI和GELTAM0-IPI预测DLBCL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的C-index分别为0.672、0.
冯要须苏丽萍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预后
组合临床国际预后指数、病理免疫分型及中期PET/CT建立的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结合影像(PET/CT)、病理(免疫分型)及临床(国际预后指数,IPI)建立的预后评估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270例DLBCL患者的免疫分型[是否生发中心(GCB)来源]、IPI评分等,于化疗前及化疗后2个周期行^(18)F-FDGPET/CT成像,运用5分评分法(5PS)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减少率法(△SUVmax)分析成像结果。通过随访分析患者的疗效及无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率(OS)在组合预后模型(影像、病理、临床)与单一模型的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生存曲线显示单一模型中IPI、5PS及△SUVmax法PFS及O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组与Non-GCB组免疫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模型PFS与OS显示不同组合模式高、中、低风险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结合影像、病理及临床多参数建立的评估模型对DLBCL预后评估有显著意义。
朱海燕李菲赵瑜王全顺王瑞民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氟脱氧葡萄糖F18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化疗中期18F-FDG PET/CT、国际预后指数(IPI)、分子表型及治疗方案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化疗中期18F-FDG PET/CT和标准版国际预后指数(S-IPI)、修订版-IPI(R-IPI)及改良版-IPI(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效能  目...
江茂情
关键词:预后评估国际预后指数分子表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国际预后指数对中国人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国际预后指数(IPI)在中国人群MALT淋巴瘤患者中的适用性,并比较不同风险分层方法对MALT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129例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计算并比较MALT-IPI与IPI不同分层分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12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6岁(22~82岁),其中胃MALT淋巴瘤53例(41.1%),肺MALT淋巴瘤33例(25.6%);Ann ArborⅠ~Ⅱ期71例(55.1%),Ⅲ~Ⅳ期58例(44.9%)。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1~378个月)。总体5年PFS为69.41%,5年OS为90.23%。IPI评分低危、中低危和中高危/高危组患者5年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LT-IP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患者5年OS、PFS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LT-IPI评分适用于中国人群;相较于IPI评分,MALT-IPI评分对MALT淋巴瘤患者预后具有更好的评估价值。
李晶魏征梁俐繁张雪皎张怡安刘澎
关键词: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预后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预后意义,以期寻找更适合维持治疗的人群,为个体化治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140例初治F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40例中122例经过治疗后获得缓解,其中56例接受2个月1次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RM),中位维持8次(RM组);66例不接受任何抗淋巴瘤药物治疗(non-RM组)。结果:RM组及non-RM组在年龄、性别、病理分级、Ann Arbor分期、FLIPI及FLIPI2评分等临床及病理特征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RM组和non-RM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9.7%和77.6%(P=0.043),其2年总生存(OS)分别为100%和98.6%(P=0.131)。无论在整体队列、RM组或non-RM组中,FLIPI2均可将患者分为预后显著差异的3个危险组别(P<0.001)。亚组分析显示,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RM组较non-RM组的PFS显著提升;但在FLIPI2高危组中,RM与non-RM组的2年PFS率分别为55.6%和46.9%(P=0.920)。结论: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缓解的FL患者,无论是否行RM,FLIPI2均对其预后判别具有重要意义。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均可以从RM治疗中获益,但是高危患者中RM治疗的意义仍值得进一步明确。
许彭鹏钱樱陈秋生李良群张莉赵维莅
关键词:滤泡性淋巴瘤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及CD5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比较NCCN-IPI和IPI、R-IPI对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分层能力。观察CD5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收...
苏婉婷
关键词:预后机制

相关作者

赵维莅
作品数:323被引量:99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B细胞 利妥昔单抗
庄万传
作品数:66被引量:183H指数:7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瘤患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王晶
作品数:259被引量:1,022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淋巴瘤 预后 多发性骨髓瘤 乳腺癌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江亚军
作品数:52被引量:151H指数:6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淋巴瘤患者 非霍奇金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国际预后指数 文献复习
陈秋生
作品数:53被引量:230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髓系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初治 白血病 国际预后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