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049篇“ 土地利用强度“的相关文章
2000—2020年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及其对蒸散发的影响
2024年
深入挖掘土地利用类型内部转换过程信息,衡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对蒸散发的影响,准确评估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规律对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强度分析模型揭示2000—2020年阿克苏河流域不同层次土地利用类型强度变化特征及对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时间间隔层次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0—2005年变化最为活跃。类层次上耕、建设用、水域、林面积增减变化表现较为活跃。转移层次上耕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草(占比54.31%)和未利用(占比26.26%);(2)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为166.56 mm。年际波动较大,整体呈增加趋势,年增长率为3.68 mm·a^(-1)。年内4—10月蒸散发占全年蒸散发的71.76%。实际蒸散发高值区分布在山区林和平原区耕,低值区分布在山前荒漠区及绿洲与荒漠过渡带区;(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实际蒸散发变化的驱动力为草、耕、未利用的转化强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实际蒸散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二者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姚小晨高凡韩方红何兵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阿克苏河流域
顾及土地利用强度和生态-经济权衡的四川省陆生态系统碳储量预测与热点分析
2024年
中国致力于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目标贡献力量。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四川省森林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潜力和重要的生态位,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区域之一。为从管理的角度为中国的碳中和提供政策支持,本文在顾及土地利用强度和生态-经济权衡的情景下预测了四川省2030年的变化,提出了顾及土地利用强度的陆生态系统未来碳储量估算方法,并估算了四川省2030年的碳储量。结果表明,四川省若能在未来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在2030年同时实现经济生产总值(相对于2020)增加约34%和碳储量增加约3%。为实现上述目标,四川省未来具体需加强西北部高原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和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区的林和湿的保护与扩张,并促进以成都为核心的四川省东南部中亚热带湿润区城市的均衡发展。
高怡凡宋长青王元慧叶思菁高培超
关键词:土地利用强度碳储量生态效益
一种土地利用强度综合计算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地利用强度综合计算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步骤:数据资料准备及预处理;计算每栋建筑物的总面积;计算区域内每个块范围内的建筑物总面积;计算各块内所有类型建设用图斑的毛容积率;对每个块的土地利用强度...
叶胜何宗袁超陈甲全高翔李胜王岚陈林刘康甯刘宏达李鸿雁喻劲松殷明瞿晓雯吕帅
一种土地利用强度综合计算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地利用强度综合计算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步骤:数据资料准备及预处理;计算每栋建筑物的总面积;计算区域内每个块范围内的建筑物总面积;计算各块内所有类型建设用图斑的毛容积率;对每个块的土地利用强度...
叶胜何宗袁超陈甲全高翔李胜王岚陈林刘康甯刘宏达李鸿雁喻劲松殷明瞿晓雯吕帅
华北潮农田壤酶活性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响应特征探讨被引量:1
2023年
集约化农业引发的负面效应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壤酶是指示农田壤质量变化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为探究壤酶活性对农田土地利用强度调整的响应及其驱动因子,设置高土地利用强度(玉米-小麦轮作,MW)、中土地利用强度(临时草-小麦,GW和玉米-临时草,MG)和低土地利用强度(多年生草,PG)共4个处理,在玉米拔节期、扬花期和成熟期采集壤样品,测定壤脱氢酶(Dehydrogenase,DHA)、纤维素酶(Cellulose,CL)、脲酶(Urease,UE)和碱性磷酸酶(Alka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分析其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并耦合壤理化性质解析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强度降低后,壤pH值下降,而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上升;随着作物生长期的推进,壤CL与UE活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ALP活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壤DHA未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土地利用强度的降低增加了壤DHA及ALP活性,而降低了CL与UE活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壤CL和UE活性均与pH显著正相关(P<0.05),而ALP活性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壤UE活性与含水量(Soil moisture,SM)极显著负相关(P<0.01);CL活性与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显著负相关(P<0.05),与铵态氮极显著负相关(P<0.01)。随机森林分析(Random forest analysis,RFA)结果表明,研究中所选定的壤理化性质对ALP活性的解释度最高(44.66%)。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pH、SM和铵态氮是壤酶活性的关键调控因子,共同驱动壤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华北潮土地利用强度调整与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提出及优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盛美君李胜君杨昕玥王蕊李洁李刚修伟明
关键词:潮土常规耕作土壤酶活性
云南省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总体上持续加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生活幸福感稳定上升,但城市发展仍存在宜居性不高、系统性不足、整体性缺乏、包容度不够等问题,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率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尚未根本扭转。云...
马可心
关键词:土地利用强度人居环境
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耦合协调研究——以浙江省建德市为例
2023年
为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间的耦合关系,为当政府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浙江省建德市为研究对象,计算其2010、2015、2020年的GEP,并构建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强度与GEP的关联并分析其机理。结果表明,2010—2020年,建德市的土地利用强度逐年增加,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林、耕和建设用上;GEP增加192.93亿元,增幅为36.73%;土地利用强度与GEP处于良好耦合协调向优质耦合协调过渡阶段,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2020年耦合协调度达到0.7240,整体向好发展。
徐皓陈健王剑武周天焕蒋建潮黄垌茗
关键词:土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度
土地利用强度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效应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营造和谐、宜居、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十九大指出,在全民抗疫的背景下仍要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二十大提出共同缔造美好...
程茜茜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强度人居环境
200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脱钩关系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测度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探索土地利用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而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规律,为制定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农业典型生产中心区、中国人口大省——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基于近20 a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从县域尺度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借助于脱钩分析的理论框架来检测它们之间的脱钩关系。[结果]①在研究期间,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豫中区、豫北区碳排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平原区和大城市周边区的碳排放明显高于山区和丘陵区。②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豫中土地利用强度明显高于豫南区,而豫北土地利用强度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③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二者的主要关系类型为扩张负脱钩和强脱钩,需要从资源高消耗、高碳排放的双高模式不断向资源低消耗、低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结论]不同阶段、不同区在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程度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应采用差异性管控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协调稳定的发展关系。
孟庆香刘祺李保路郑燕娜蔡恩香
关键词:碳排放土地利用脱钩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强度时空格局及协调发展特征被引量:9
2023年
科学探索城市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特征,是在基础层面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该研究在分析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强度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利用超效率slacks-based measure(SBM)模型测度2003—2018年各市碳排放绩效,基于连续土地利用数据评估各市土地利用强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借助协调度模型揭示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强度的协调发展特征与动态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绩效在时空上均呈现两阶段变化,2003-2013年区域碳排放绩效均值由0.63逐渐上升至0.77,高值区集中在浙江、江苏沿海区,低值区零散分布在淮安、连云港,淮南等。2013-2018年区域碳排放绩效均值小幅下降至0.68,高值区城市数量有所减少。(2)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均值由349.74逐渐上升至356.63,低值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的浙江部分城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以江苏徐州、安徽淮北、亳州为代表。(3)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强度的协调度在16 a间波动上升,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的浙江、安徽部分城市,高值区集中在江苏沿海城市如盐城、南通等以及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在2003-2007年虽处于磨合过渡阶段,但年均增速较快,在2008-2018年逐渐迈入协调发展阶段,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增速有所减缓,区域土地利用低碳调整进入平台期。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应根据其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将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绩效的协调发展机制纳入土地利用规划范畴以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目标。
冯新惠李艳余迩杨佳钰王诗逸马嘉艺
关键词:土地利用协调度长三角城市群

相关作者

冯长春
作品数:223被引量:3,352H指数:3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城市 城市土地 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
王广杰
作品数:30被引量:315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强度 城市土地 土地利用潜力 灰色关联度分析 可持续发展
闫永涛
作品数:61被引量:280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研究主题:珠三角 容积率 空港经济区 应急避难场所 亚运会
吴克宁
作品数:518被引量:4,313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农用地分等 土壤 耕地质量 耕地
张荣群
作品数:64被引量:452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银川平原 遥感 地学信息图谱 土壤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