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264篇“ 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文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C、N、S含量特征分布
2025年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中C、N、S含量特征分布情况,以某海滨湿为例进行了实验分析。首先,介绍了试验区域的基本情况,并根据研究要求,对实验方案进行了设计,然后以此为基础,分别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pH值、Eh值与EC值,壤SOC、TN、TP和TS含量,以及壤DOC、铵态氮、硫酸盐等方面的对比,并作出相应的讨论。通过实验可以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壤中的pH值、Eh值、EC值、SOC、TN、TP、DOC、铵态氮、硝态氮、硫酸盐均存在差异,对壤环境具有不同影响,在滨海湿改造时应对此产生高度重视。
王晓晓臧现菲宋晨孙风康郗长卫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铵态氮硫酸铵硝酸铵
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含水量季节动态
2025年
探究黄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含水量季节动态,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0 cm层的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含水量呈显著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异质性,不同季节依次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由高到低依次为:耕(7.87%)>灌木林(6.75%)>乔木林(6.55%)>草(6.53%)>撂荒(6.12%)。(2)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表层(0~5 cm)变异系数最大,随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缓慢增加趋势。(3)壤含水量垂直分布表现出季节性差异,随层深度的增加,夏秋季节先降低后增加,冬季先增加后降低,春季呈波动性增加趋势。(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壤含水量与耕呈显著正相关,与撂荒、砂粒含量和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黄丘陵沟壑区壤含水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且显著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霍海霞鞠孟辰霍军文崔乐乐
关键词: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影响因素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5年
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在广西马山县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米、草、金银花、人工林和灌木林),通过为期30 d的矿化培养,结合壤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变化,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C矿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相较于玉米而言,灌木林和人工林的SOC矿化显著提高,而金银花和草无显著差异。由于人工林SOC矿化潜力大且碳存留能力相对较弱,在人为干扰或全球变化背景下更容易发生碳流失。而灌木林、草和金银花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能存留更多的SOC,因此可作为石漠化区退耕还林的优选模式。(2)表层壤的有机碳矿化高于深层壤,但其高的碳输入、较低的有机碳矿化常数和相当的固碳能力促进表层SOC存留。(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壤理化性质解释了SOC矿化特征的65.50%,其中SOC、微生物碳、可溶性碳和Ca^(2+)是解释喀斯特SOC矿化的重要壤因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别解释了有SOC矿化特征的66.50%和19.80%,其中拟杆菌门细菌、放线菌门细菌和被孢霉门真菌是调控SOC矿化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而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对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变化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壤碳底物和Ca^(2+)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特定微生物组群,进而调控SOC矿化。
黎俊杜馨如莫小亮张婷黄婧贺同鑫裴广廷宋立全孙立飞孙建飞胡宝清张伟东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矿化土壤微生物
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水分对次降雨的响应特征
2025年
[目的]探究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塬区苜蓿草、休闲、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土地利用方式壤水分进行了定位监测,并分析其对大于30 mm的3次降雨事件响应过程。[结果]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苜蓿草、休闲、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的降雨入渗和水分再分布深度也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分入渗深度分别为300,500,500,500 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月均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8月、1月、1月和6月,最大值均在10月。雨季后,壤水分仍处于再分布过程,12月底苜蓿草、休闲、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水分再分布深度分别达到400,700,800,700 cm;壤储水量变化滞后于降雨量,9—10月壤储水量变化最强烈,苜蓿、休闲、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壤储水量增幅分别为390.6,197.5,299.8,157.4 mm。[结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亏缺严重的苜蓿草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最为敏感,最大响应深度可达400 cm,壤储水量变化幅度也最大,水分再分布过程导致其变化滞后于降水量。
赵意茹高钰琪王中琦房凤如韩晓阳刘文兆朱元骏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地利用方式次降雨黄土塬区
峰丛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水分对降雨入渗的响应机制
2025年
岩溶峰丛洼是我国西南区典型的岩溶貌类型区,该区域石漠化、水流失及生态退化的问题严重,缺少水,而其中壤水是限制岩溶峰丛洼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壤水分变化规律对维持峰丛洼生态环境以及保障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缺少对岩溶峰丛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并且缺乏基于实时监测数据来探讨降雨入渗对壤水分含量变化影响的研究。选取了典型岩溶峰丛洼,对峰丛坡面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水分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以及不同降雨强度下壤水分的响应特征,旨在探究岩溶峰丛洼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降雨入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传统玉米种植区的平均壤水分含量最低,赤苍藤种植区壤水分含量均值最高,玉米+扶芳藤植物篱区和赤苍藤种植区内壤水分含量在雨季对降雨的响应不显著。②传统玉米种植区、火龙果种植区和玉米+薜荔植物篱区壤水分含量在旱季较为稳定,而玉米+扶芳藤植物篱区和赤苍藤种植区内壤水分含量在雨季更为稳定;在雨季,各试验小区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更为敏感。③在大雨和暴雨条件下,5种土地利用方式壤水分含量均对降雨有显著响应;降雨强度越大,壤水分得到补给的滞后期越短;在大雨条件下,各试验小区壤水分均得到有效补给,而在暴雨条件下各试验小区壤水分含量反而减少。④赤苍藤种植区壤水分受降雨影响最小,其中表层壤对降雨的响应比深层壤弱。相比之下,传统玉米种植区壤水分受降雨影响最大,且深层壤受降雨影响最为显著。
林佳欣罗为群张谭锋陈雅祺李航刘绍华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地利用降雨入渗降雨强度
土地利用方式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025年
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在壤生态功能的预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黑土地利用方式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东北黑区农田、林和草壤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结构及功能基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壤理化性质、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和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林和草的多样性及共现网络平均度显著高于农田(P<0.05)。林细菌共现网络正相关边的占比高于其他处理,即林壤细菌之间存在更强的协同作用。功能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丰度(P<0.0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细菌群落结构对功能基因的直接影响最大,土地利用方式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的间接影响最大。综上,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土地利用方式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黑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支君段文标高明胡伟李猛王姝人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细菌结构方程模型
东北风沙土地利用方式壤储水与结构特性的影响
2025年
为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壤水分和壤结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东北典型风沙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撂荒草、禁牧草、人工林和开垦农田4块样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和采集不同层次壤,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储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壤机械组成、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就0~80 cm层的壤储水量而言,撂荒草(157.23~218.40 mm)显著大于禁牧草、人工林和开垦农田(42.28~148.55 mm);但其壤储水季节性变化,禁牧草(48.71%)>开垦农田(34.31%)和撂荒草(32.87%)>人工林(9.37%);(2)无论是0~20 cm还是20~40 cm层,开垦农田砂粒含量均显著大于撂荒草、禁牧草和人工林,而其粉粒含量则都显著小于这3种土地利用方式;但0~20 cm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撂荒草(0.85 mm)显著低于禁牧草、人工林和开垦农田(0.99~1.01 mm),而20~40 cm壤团聚体稳定性依次为人工林(0.97 mm)≥撂荒草(0.95 mm)和开垦农田(0.92 mm)≥禁牧草(0.87 mm);(3)通过冗余分析发现,表层0~20 cm壤结构稳定性,除受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其团聚体组成差异的影响外,壤全磷、粉粒含量和总孔隙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贡献,但亚表层20~40 cm壤结构稳定性则主要源于>2和0.053~0.25 mm团聚体。综上所述,撂荒显著增加风沙壤剖面储水能力,但人工林壤储水季节性变化小;垦耕加剧风沙的粗骨化进程,相较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开垦农田砂粒含量显著增加,而粉粒含量减少;但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和亚表层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不一,表层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除受其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外,还有部分是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理化性状差异所致。
吴勇吴勇文雪高睿璐毕利东毕利东尧水红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结构团聚体稳定性
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全程及半程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2025年
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全程氨氧化细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Comammox)、半程氨氧化微生物中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影响。在重庆紫色区域采集林、旱及水田壤,测定壤硝化势和亚硝酸盐氧化势,分析壤硝化活性;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Comammox、AOA及AOB的丰度,通过克隆测序技术分析Comammox两个分支clade A和clade B的群落组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Comammox与半程氨氧化微生物AOA、AOB类似,广泛分布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存在差异,AOA amoA基因的丰度在林中达到最大值,为8.26×107拷贝数/g,比旱高出1个数量级;而AOB则更适应水田壤环境,其丰度达到1.38×107拷贝数/g,分别是林和旱的38.4倍和3.4倍。全程氨氧化细菌的两个分支分别在林和水田中达到最大丰度值,其中clade A在林中的丰度达到1.85×108拷贝数/g,clade B在水田中的丰度达到1.48×107拷贝数/g。在紫色中,全程氨氧化细菌归属于Nitrospira inopinata。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OB与壤硝化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lade A与硝化势呈显著负相关(p<0.05),clade B与亚硝酸盐氧化势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AOB和全程氨氧化细菌可能是紫色硝化作用的主要推动者。综合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紫色全程氨氧化细菌及半程氨氧化微生物生态位分化的重要因子。
石秀丽马瑞蒋先军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紫色土硝化作用
龙里县旱土地利用方式壤养分的优化策略探讨
2025年
本研究以旱农业主导的龙里县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对应的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壤取样与化验,研究发现,龙里县不同旱土地利用方式壤养分有明显影响。其中,森林旱和农田旱壤养分利用更为充分,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而草和未利用由于生态环境原因,壤养分运转利用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本研究探讨了优化旱土地利用方式对于提升壤养分的策略,建议将一些未利用适当的转为森林或农田,进一步增强壤养分的积累和循环,同时在旱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旱壤养分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以提高旱壤肥力,促进我国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壤资源的基础上,遵守生态规律,落实草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实现旱科学管理,达到了提升旱壤养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此研究对于推动龙里县甚至更广泛区域的旱壤养分管理与旱农业发展有着实际参考价值。
曾飞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肥力
畜禽草耦合模式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国北方草羊草植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
2025年
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优势种的草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草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于长期不合理利用,草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元素持续“入不敷出”,导致当前的羊草草普遍处于退化状态,无法正常发挥其生态及生产功能。已有研究表明,畜禽草耦合能够促进退化草生产力恢复,但对羊草植株个体、种群和群落有何影响尚不清楚。为此,该研究选取畜禽草耦合样(LP)、围封打草样(GM)和传统牛羊放牧样(CS)开展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LP中壤NO3–-N含量是GM和CS的2.5–3倍,壤速效磷含量是GM的2倍以上,是CS的6倍以上。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显著改善了羊草植株个体性状和种群特征。LP中羊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氮含量、磷含量等均显著高于GM和CS。LP中羊草种群的重要值在监测的第一年较GM和CS显著升高了29.7%和173.2%;叶面积指数达到了3.4以上,而GM在1.0上下,CS则维持在0.2左右;种群上生物量在监测的第二年增加到了(431.5±45.3)g·m^(–2),是GM的1.6倍、CS的9倍。羊草种群的发展促进了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LP群落盖度达到90%以上,GM维持在60%左右,CS则维持在40%左右;LP中群落上生物量则在监测的第二年提高到(597.6±61.3)g·m^(–2),接近GM的2倍、CS的3倍。畜禽草耦合草利用过程中,在植物生长季节牧鸡为草施入的鸡粪有效改善了壤养分亏缺的状况,促进了羊草个体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了羊草种群的重要值,增加了植物群落的盖度和上生物量,从而促进退化羊草草的近自然恢复。
许宏苏华苏华苏本营李永庚李玉强王正文
关键词:草原牧鸡羊草群落演替植物种群

相关作者

刘梦云
作品数:91被引量:1,019H指数:19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方式 黄土台塬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 黄土高原
韩晓增
作品数:475被引量:4,933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黑土 大豆 长期施肥 重迎茬 黑土区
曹建华
作品数:288被引量:3,166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岩溶区 岩溶 碳 石漠化 碳循环
傅瓦利
作品数:83被引量:794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岩溶区 三峡库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安韶山
作品数:167被引量:3,118H指数:3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土壤团聚体 土壤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