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57篇“ 土地覆被变化“的相关文章
基于双变量分区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及土地变化模拟
2025年
分区建模和多尺度信息挖掘是当前解决空间异质性建模的主要途径。该文针对现有模型对空间异质性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耦合分区与多尺度信息挖掘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因变量地类的邻域元胞活跃度和自变量驱动因子的空间相似度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分区基础上,应用ConViT模型挖掘土地适宜性的尺度信息,并以重庆都市圈为例从分区效应、尺度效应、模型效应3个角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模型Kappa系数达0.8362,FoM达0.4178,比未分区的ConViT-CA模型分别提升0.0541、0.0507,比单独基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分区模型分别提升0.0221、0.0291和0.0381、0.0442(分区效应);与挖掘转换规则时只关注局部特征的双变量单一尺度的KMeans++-CNN-CA模型及KMeans++-ViT-CA模型相比分别提升0.0294、0.035和0.0206、0.0244(尺度效应),比其他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分别提升0.0884、0.0826(模型效应)。②分区方法对建模精度影响较大,考虑邻域元胞活跃度分区的双变量建模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变量建模方法对空间异质性规律学习不足的问题,模拟精度更高。③分区与多尺度模型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通过模型耦合可发挥该模型在区域尺度和像元尺度的综合优势,从而改善建模效果,提高土地变化模拟精度。
王恩铭刘明皓王琨代俊许汀汀
关键词:空间异质性
2000-2020年新疆阿克苏地区土地变化的研究
2024年
为解析阿克苏地区土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分析法,通过解译遥感影像绘制了不同年份的土地变化现状图。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2020年,阿克苏地区的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明显增多,其他类型的用地逐渐减少;同期气候呈暖干特点。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的景观格局指数与6类用地面积的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斑块数量与地类面积的相关性由2000年的0.6下降至2020年的0.3;景观分割指数与不同类型用地面积的相关性由2000年的0.6上升至2020年的0.9。草地向未利用地转移6255 hm^(2),耕地向草地转移最多为3706.16 hm^(2),未利用地向草地转移11848.8 hm^(2)。景观格局分析表明,该区域景观呈现破碎化,土地承载力下降,抵抗生态风险的能力减弱。
李云罗长莲武红旗柴仲平盛建东冯雷
关键词:土地覆被变化土地利用类型降水
降雨和土地变化对三川河流域水沙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过程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研究以晋西三川河流域为对象,基于1999-2019年实测水文数据和遥感影像,采用M-K法揭示降雨量、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合回归分析法阐明降雨和土地变化对径流、输沙的影响。通过研究,可科学认识降雨和土地变化对三川河流域水沙突变的影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敏
关键词:三川河流域降雨土地覆被
沈阳市土地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李丰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分析土地变化对昆明市城市气候的影响
2024年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导致昆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盖(LULC)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城市扩张对周边地区的地表温度(LST)发生不利影响。通过分析2000-2020年的Landsat遥感和气象数据,结合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中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得出以下结果:1)制作的4期LULC地图精度高,超过80%。2)城市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主要是因为快速增长的人口和农村居民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3)昆明市主城区和周边地区的植盖逐渐增加,具有一定的降低地表温度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面积扩大,LST也在逐渐上升。
沈健
关键词:GEELANDSAT
近30年来洞里萨湖沿岸土地变化及其对水位的响应
2024年
The transboundary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s a critical issue in the Lancang-Mekong region.As the largest river-connected lake in the lower Mekong,the ecological change and influence of Tonle Sap Lake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especially after 2008,whe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of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mainstream underwent distinct changes.However,the linkage and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lake riparian environment and mainstream water level change are still unclear.In this study,the interannual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land cover in the Tonle Sap Lake riparian zone(TSLRZ)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ainstream water levels were analy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ansion of farmland was the most notable change in 1988–2020.After 2008,the land cover changes intensified,manifested as accelerated farmland expansion,intensified woodland fragmentation and significant water body shrinkage.Furthermore,the responses of the water body,degraded land,wasteland and grassland areas to the mainstream water levels weakened after 2008.Evidently,the land cover changes in the TSLRZ in the last 30 years were less related to the mainstream water level change than to local reclamation and logging.These results can offer a new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ransboundary influence analysis of hydrological change.
张静马凯樊辉何大明
基于土地变化的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评价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对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耦合区域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特征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探究了1990—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动态,并辅以Sen趋势分析、Manna-Kendall突变点检验法和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因子对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情况。[结果]1991—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以减小趋势为主。其中,林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表现为“先增加—减小—增加”趋势,灌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增加—减小—增加—减小”趋势,草地、耕地、湿地和不透水面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减小—增加—减小”趋势,荒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呈“减小”趋势。不透水面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到干度的负影响和湿度的正影响较大,绿度和热度主要通过影响湿度和干度对其产生影响;草地、荒地和灌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到热度负影响和绿度、湿度和干度正影响;耕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到干度和热度的负影响;林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受到湿度、干度、热度和绿度的影响均较大;湿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受到热度、绿度和湿度的正影响大于干度的负影响。[结论]北京市在生态环境维持与治理方面政策的大方向是有效的,绝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都在提升,少部分地区略有降低,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整,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但后期仍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北京市土地盖并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的防护策略。
赵俊远高翔梁静波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土地利用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土地变化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研究土地利用(植盖)时空变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为研究区,基于近2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及实地调查,根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数方法,对研究区林地(胡杨林)、灌木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后,下游未利用地(多为沙漠化土地或沙漠)减少,自然生态植与水域面积明显增加。研究成果对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具有指导作用。
魏光辉张环徐海量李江
关键词:生态输水转移矩阵土地利用景观指数
Dynamic response of carbon storage to future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 motivated by policy effects and core driving factors被引量:1
2024年
The evolution of land use/land cover(LULC)pattern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dynamics of carbon storage(CS)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In response to future environmental changes,however,most studies fail to synthesize the effects of policy pathways and evolving core driving factors on LULC projections.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ystematic framework to assess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S to future LULC changes.After investigating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policy effects and future core driving factor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improved Markov–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 to project LULC across diverse scenarios.Then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and Tradeoff model is coupled to explore CS dynamics with LULC changes.This framework was applied to the Weihe River Basin.The finding reveals that the overall proportion of cultivated land,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is above 85%and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policy effects.Precipitation,temperature,population density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re core driving factors of LULC changes.Equal-interval projection is a viable approach to mitigate policy impacts by avoiding error propagation while coupling future core driving factors to improve LULC projection accuracy.Ecological protec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future.The rate of increase in CS is 1.25 and 1.63 times higher than the historical tre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cenario,respectively,which alleviates carbon loss from the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insight and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Han ZhangJungang LuoJingyan WuHongtao Dong
赤水河流域植土地变化的响应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因子,土地是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重要体现。赤水河流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内地形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广泛,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因此,研究赤水河流域植盖与土地盖的响应关系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5、2020年赤水河流域LandsatTM/OLI系列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探讨了不同土地类型与植盖度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赤水河流域植盖度总体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植盖等级主要集中为高盖和中高盖,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草地和耕地。赤水河流域整体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其他类型占比最小。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快,增量达0.86%。同时,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转移变化量较为明显。赤水河流域3种典型地类植盖度变化趋势总体均呈现为基本稳定和改善不显著的状态。
邓欢周应慧李应芸周路遥
关键词:LANDSAT植被覆盖度土地覆被变化赤水河流域

相关作者

李秀彬
作品数:228被引量:9,682H指数:5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 耕地 耕地撂荒 影响因素
张晓明
作品数:190被引量:1,170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 典型流域 径流
王宗明
作品数:427被引量:6,207H指数:4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遥感 三江平原 土地利用 遥感影像 松嫩平原
陈军锋
作品数:18被引量:50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地覆被变化 水文效应 SWAT模型 降水量 气候波动
蔡运龙
作品数:325被引量:9,339H指数:5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地理学 土壤侵蚀 耕地 自然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