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092篇“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文章
- 杧果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究
- 2025年
- 以果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为对照,设置了果园生草、果园行间种植草莓、果园行间培育幼苗3种套种模式,采集了4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了其理化性质、分析了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pH值均高于对照;不同套种模式均能明显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尤其是果园生草模式能显著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腐殖质组分、MBC、MBN、MBP含量的变化特征相似,均表现为果园生草模式>行间培育幼苗模式>行间种植草莓模式>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表明在果园生草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固持碳、氮、磷的能力均高于行间培育幼苗、行间种植草莓和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而且4个指标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均具有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上呈极显著相关。在不同套种模式下,MBN/MBP无明显差别,C/N在果园生草模式下最高,行间种植草莓模式下最低;T_(1)、T_(2)、T_(3)这3组处理的C/P和N/P均低于对照;MBC/MBP与C/P呈极显著相关,C/P和N/P呈显著相关,MBC/MBN、MBC/MBP、MBN/MBP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杧果园套种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微生物固持碳氮磷的能力,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果园生草模式的改善效果更加突出。
- 刘荣林迓刘凡值
-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碳
- 马尾松补植木荷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影响被引量:1
- 2025年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研究森林土壤养分状况和碳氮循环有重要意义,为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林分结构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和季节、土层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为测定指标,以1991年营造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木荷Schima superb林为对照,分析马尾松林补植木荷对不同土层MBC、MBN含量的影响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木荷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土壤MBC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马尾松林补植阔叶树木荷后显著提升了土壤MBC含量(P<0.05)。3种林分类型表层土壤MBC含量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P<0.05),季节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MBC含量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2)木荷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土壤MBN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马尾松林补植阔叶树木荷显著提高了土壤MBN含量(P<0.05)。3种林分土壤MBN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季节对土壤MBN有显著影响(P<0.05),MBN含量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土壤MBC含量与凋落物性质无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MBN含量与凋落物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凋落物碳含量、凋落物C/N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补植木荷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P<0.05),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升。
- 彭素琴彭素琴刘郁林刘苑秋刘苑秋周玉姗杨琪
- 关键词:退化红壤马尾松林分结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2025年
-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 许涛李晓英蔡慧颖韩易伦刘静李景涛陈魁
- 关键词:林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特征的影响机制被引量:2
- 2025年
- 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随林分发育的变化,对造林后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5、8、21、27和40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不同林龄阶段0~10、10~20和20~40 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胞外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林分发育,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显著增加,在40年生达到最大。土壤酶活性呈现单峰型的变化模式,其中纤维素水解酶、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在8年生达到最高,而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峰值则在21年。在所有林龄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水含量、总氮、速效磷和可溶性有机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水解酶酶活性的主导因子,氧化酶活性则主要由土壤水含量和速效钾调控。综上,土壤养分含量是影响酶活性在不同林龄阶段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评价养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忽视速效钾对氧化酶活性特征的重要作用。
- 卢安琪陈志杰陈志杰王振宇李帅军冯莉绚王思荣邹秉章黄志群
- 关键词: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
- 凋落物对喀斯特檵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025年
- 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壤养分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揭示喀斯特檵木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矢量特征对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处理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基于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选择檵木群落的灌木阶段(演替前期)、乔灌阶段(演替中期)和老龄林阶段(演替后期)为研究对象,分别布设凋落物添加与去除实验,分析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对檵木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可获取碳氮磷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和矢量特征的影响,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和矢量特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檵木群落演替后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微生物商(QMB)值均显著高于演替前期和中期;演替前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均显著低于演替中期和后期;与对照(CK)相比,凋落物及根系去除(NI)显著降低了檵木群落演替前期土壤含水率及3个演替阶段有机碳(SOC)及全氮(TN)含量,根系去除(NR)处理的SOC和TN含量均低于凋落物去除(NL);双倍凋落物添加(DL)显著增加了3个演替阶段的土壤SOC、TN、MBC、MBN及MBP含量;NL、NR、NI及DL处理显著降低了演替后期土壤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及演替前期土壤酸性磷酸酶(AP)活性;NI处理显著增加了演替中期土壤酶AP活性,NR处理显著增加了演替后期土壤酶AP活性;土壤胞外酶C/N平均值为0.32,C/P平均值为1.21,N/P平均值为4.47。在所有的处理条件下,喀斯特檵木群落土壤胞外酶的矢量角度均低于45°,表明氮是影响该群落土壤养分的主要限制因素。RDA分析表明,影响土壤酶β-1,4-葡糖苷酶(BG)活性的主要因子为SOC、TN、pH及QMB;影响土壤酶NAG活性的主要因子为QMB、SOC及TN;影响土壤酶AP活性的主要因子为�
- 刘宁刘佩雯何浩勇李嘉炜邓玉婷王露吕嘉恒卢丽求黄坚华马姜明
- 关键词:凋落物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檵木
- 长期化肥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揭示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特征。【方法】依托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农技中心的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选取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3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30%OM)、6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60%OM)、秸秆还田+化肥(NPKS),种植制度为一年三熟,早稻-晚稻-大麦轮作。于2022年9月晚稻成熟期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长期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SOC、TN和TP含量,60%OM处理3个指标的增幅均最高(P<0.05),30%OM处理的增幅也显著高于NPK处理,而NPKS处理的TN增幅与NPK处理相当。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之间土壤C/N无显著差异,而NPKS处理的C/P和N/P均显著高于60%OM和30%OM处理。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MBC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NPK处理;MBN和MBP含量均以60%OM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0%OM处理,NPKS处理MBN含量高于NPK处理,而MBP含量与NPK处理相当,因而NPKS处理的MBC/MBN和MBC/MBP均显著高于两个猪粪处理,低于NPK处理。与CK相比,NPK处理仅显著增加了βG活性,而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βG、NAG和ACP活性,30%OM处理土壤中的βG/NAG和βG/ACP显著高于NPK处理,而60%OM处理则显著低于NPK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以及βG和ACP活性,均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进一步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P含量和N/P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的关键因子�
- 李雪李雪周萍戴玉婷赖佳鑫李康祺盛浩盛浩
-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 用于批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的熏蒸处理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批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的熏蒸处理装置,包括罐体、罐盖、真空泵,所述罐体的顶部开口,并通过所述罐盖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所述罐盖通过卡合结构安装在所述罐体上,所述真空泵用于抽吸所述罐体内部的空气,其...
- 郑路刘士玲郑之卓李华王亚南
- 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测定装置,包括箱体,和设于所述箱体内的紫外灯和土壤培养瓶旋转装置;土壤培养瓶旋转装置上设有若干土壤培养瓶并控制所述土壤培养瓶以平行于箱体底部的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紫外灯均匀布置于所述箱体的...
- 任立飞顾雪莹张文浩王天佐任丽昀张文东
- 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放牧强度响应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家畜放牧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青藏高原微生物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综合响应模式仍不清楚。因此,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放牧强度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降幅分别为24.5%,16.0%,29.3%和24.7%;且重度放牧降低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生物量。此外,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重度放牧强度下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上,重度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为维持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应保持较低的放牧压力。
- 安海涛孙彩彩董全民杨晓霞张春辉赵新全
- 关键词:青藏高原放牧强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ETA分析
-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白桦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研究
- 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重要的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衡量森林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不同类型的白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天...
- 王春辉
- 关键词:火烧迹地白桦次生林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相关作者
- 阮宏华

- 作品数:206被引量:2,372H指数:28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杨树人工林 土壤动物 土壤呼吸 不同海拔 次生栎林
- 安韶山

- 作品数:167被引量:3,118H指数:36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土壤团聚体 土壤养分
- 吴金水

- 作品数:488被引量:6,066H指数:4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稻田土壤 土壤有机碳 亚热带 水稻土 狐尾藻
- 宇万太

- 作品数:226被引量:3,799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潮棕壤 施肥 土壤 下辽河平原 有机物料
- 彭佩钦

- 作品数:113被引量:1,747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洞庭湖区 水稻土 水稻 土壤 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