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6篇“ 土壤水分平衡“的相关文章
- 水蚀风蚀交错区灌草-生物结皮覆被土壤水分平衡研究
- 黄土高原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匮乏,土壤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和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上世纪末,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林、草植被恢复的同时,生物结皮也在该区广泛发育,成为黄土高原林草地重要的地被物。大量...
- 张旭东
- 关键词: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
- 干旱区土壤水分平衡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
- 2022年
- 本研究依托于新疆干旱区和民勤盆地红崖山灌区水资源和沙区植被调查分析,展开对地下水位回升及地表用水的节水模式科学调控,对土壤水分平衡影响进行探讨,并评价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能力。通过重点规划治理和红崖山灌区水资源科学配置与节水调控模式,运用Origen数据软件线性拟合与Excel数据统计分析地下水开采量与地表水高效利用模式.结果表明:对土壤水分平衡研究,发现降水条件下布设麦草沙障的人工梭梭林比白刺包蒸散量小,其土壤有效储水效果更好,两者降水截留效果基本一致;对植被恢复能力试验得出,在灌区水生态治理时地下水恢复与地表水优化配置两种模式相结合,稳定实现可持续化恢复。
- 李亚强齐成吴晓荣李焱古丽尼沙·热合曼
- 关键词:民勤盆地地下水埋深土壤水分平衡
- 黄土高原北部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期土壤水分平衡影响模拟被引量:25
- 2021年
- 为探明土地利用变化对黄土高原长期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利用校验的Hydrus-1D模型模拟黄土高原北部神木六道沟小流域1981—2050年农耕地—苜蓿草地—天然草地情景下0~4 m土壤水分变化过程,量化土壤储水量、深层渗漏和蒸散发等水文变量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农耕地期间年降水的88%为蒸散发消耗,11%为渗漏损失。(2)苜蓿草地种植后6 a内,蒸散发大幅增加至年降水的108%,土壤水分负平衡,0~4 m土壤储水量以52 mm/a的速率降低;至7~13a,年降水几乎全部被蒸散发消耗。(3)苜蓿草地转变为天然草地后,蒸散发量下降31%,土壤水分以45 mm/a的速率逐渐补给,之后年降水量的92%用于蒸散发,8%为渗漏消耗,土壤水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平衡模式具有显著差异,种植高耗水植被可造成土壤水分负平衡,导致土壤干燥化,进而对土壤水分补给产生负面效应,改变植被类型可使土壤干层得到有效改善。
- 白晓贾小旭邵明安邵明安
- 关键词:水量平衡土壤水分土地利用植被恢复HYDRUS-1D模型
- 覆膜方式对一膜两年覆盖旱地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8年
- 以挖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节本增效技术,探讨一膜两年覆盖系统土壤水分平衡为目标,通过大田定位试验,量化研究了一膜两年覆盖条件下,全膜沟垄作(F_1M)、全膜平作(F_2M)、半膜平作(F_3M)和不覆膜平作(F_4M,对照)玉米的产量、经济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结果表明:2年全膜沟垄作、平作的生物产量较对照平均增加32.8%和32.9%,籽粒产量增加60.8%和51.7%,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平均增加59.8%、35.9%和87.6%、64.4%.新覆膜全膜沟垄作、平作属于高产高投模式,其总产值较对照增加51.0%、41.2%,产投比较对照降低15.1%和16.2%;一膜两年覆盖全膜沟垄作、平作属于节本增效型生产模式,其总产值较对照增加40.8%和42.2%,产投比增加40.3%和42.2%.在606.5 mm的低降水条件下,一膜两年覆盖全膜沟垄作、平作的总耗水量分别达731.3和746.8mm,土壤水分亏缺分别达124.8和140.3 mm,较对照增加22.7%和38.0%.一膜两年覆盖使全膜沟垄作、平作休闲期土壤水耗水量较对照降低了28.6%和30.0%,休闲效率较对照增加178.9%、148.3%.这说明全膜沟垄作、平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该技术结合一膜两年覆盖技术能实现节本增效,但在推广应用时需考虑低降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亏缺问题.
- 谢军红谢军红李玲玲张仁陟罗珠珠李玲玲齐鹏
-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农作系统水分平衡
- 基于Penman模型的蔬菜大棚土壤水分平衡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为达到土壤水分平衡状态,获得蔬菜大棚中作物生长的最佳土壤墒情,则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模型.本研究以Penman模型为基础,对参数进行简化,提出了改进的温室大棚土壤水分平衡模型,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通过采集温室蔬菜大棚的实时气象数据,包括土壤温湿度、大气温湿度、通风风速、土壤热通量,使得数据更加准确,提高了计算的精度.实验采集蔬菜大棚作物处于发育期内的数据进行验证,模型计算获得的数据与实测值相比误差非常小.结果表明,该模型完全可以作为蔬菜大棚滴灌控制的一种可靠依据,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 杨晨辉张君雁陈晓丹
- 关键词:土壤水分平衡蔬菜大棚滴灌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平衡研究
-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受土壤水分限制,天然降水是土壤水分的唯一补给源,不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加剧土壤水分亏缺,限制植被的长期发展,考虑到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状况,在植被恢复中多以建设人工草地或自然恢复的方式为主。为探究黄...
- 黄泽
- 关键词: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蒸散量土壤储水量
- 黄土高塬沟壑区两种乔木林土壤水分平衡的模拟被引量:8
- 2015年
- 为了了解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乔木林的耗水规律,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和Hydrus-1D模型详细研究了两种乔木林(侧柏林,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水量平衡各要素的差异。结果表明:结合优化的水力参数,Hydrus-1D模型能准确地模拟两种乔木林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值与实测值均方根误差在0.018~0.029cm3/cm3之间,相对平均绝对误差在9.8%~12.5%之间;水分平衡各要素受气候和植物类型影响,蒸散量是水平衡中的主要支出项,侧柏林蒸散量占同期降水量的83.4%~108.4%,刺槐林蒸散量占同期降水量的75.9%~96.2%,生长季内刺槐林土壤储水量始终大于侧柏林。
- 张洛丹张瑜黄明斌朱元骏
- 关键词:侧柏林刺槐林土壤水分水量平衡
-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对春小麦耗水、产量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被引量:55
- 2014年
- 目的干旱、降水供需错位和春季低温是制约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生产的主要因子,如何最大限度保蓄自然降水、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则是该区春小麦产量稳定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大田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揭示全膜覆土穴播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季节性耗水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并评判其年际土壤水分平衡效应。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104°36′E,35°35′N),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测定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生物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计算休闲效率、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收获指数等指标。结果 2011和2012年3个处理的春小麦耗水量无显著差异,但2013年FMS耗水量显著高于CK。FMS和FM可增加春小麦苗期到孕穗期耗水,且此阶段的耗水量在干旱年份分别较CK增加27.2%和9.6%,在丰水年份分别较CK增加52.2%和44.6%。虽然FMS和FM在各生育期的耗水量无显著差异,但FMS在丰水年(2012年和2013年)的耗水量较FM有增加趋势,且这一效果在2013年尤为明显。FMS和FM在休闲期可补充0—80 cm土层土壤水分25.4和18.3 mm,比CK分别低2.2和9.3 mm;补充8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78.0和71.0 mm,比CK分别高30.0和23.1 mm;与2011年播前相比,种植3年春小麦后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FMS增加了23.8 mm、FM增加了22.5 mm、CK增加了12.4 mm。FMS的休闲效率为30.5%—52.6%,比CK高12.8%—109.5%,比FM高4.5%—40.9%。FMS的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均显著高于CK(P<0.05);收获指数为0.4—0.5,比CK高32.5%。FMS的产量为1 750—3 18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5.5—11.5 kg·hm-2·mm-1,分别比CK增加40%—220%、27%—239%,而且干旱年份的增加幅度更高。在干旱�
- 侯慧芝吕军峰郭天文张国平董博张绪成
- 关键词:旱地春小麦水分平衡
- 土壤水分平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
- 2008年
- 对国内外土壤水分的运动机理、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研究以及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环境因子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合以往的科研工作,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 于丽娟杜长江韩文俊
- 关键词:土壤水分
- 基于土壤水分平衡模型的广东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2
- 2008年
-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2-2006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土壤水分平衡模型,计算逐日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土壤水分平衡状况,构建逐日干旱动态指数DI,根据DI分析广东近45a不同等级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广东省全年干旱日数占28.7%,轻、中、重、极旱发生频率依次减少;(2)近45a平均干旱过程强度指数(DCI)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汛期较低,汛期结束后DCI值迅速上升;(3)1962-2006年,年干旱日数和DCI值均显著上升,说明广东省干旱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逐年上升;(4)DCI和全年干旱日数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呈纬向分布,北低南高。粤北的连山附近是全省DCI值和干旱日数最低的区域,雷州半岛及东南沿海地区DCI值和干旱日数较高;(5)春季与秋季的DCI空间纬向分布基本相反,表现为春季南部较旱、秋季北部较旱;(6)秋季月平均DCI值高于春季,说明广东省秋旱情况重于春旱。研究结果对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调整种植区划和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郭晶景元书王春林王华陈慧华
相关作者
- 班显秀

- 作品数:87被引量:399H指数:12
-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 研究主题:人工增雨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监测 生态环境 人工增雨作业
- 张玉书

- 作品数:234被引量:2,087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 研究主题:玉米 干旱 春玉米 干旱胁迫 遥感
- 纪瑞鹏

- 作品数:205被引量:2,023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 研究主题:玉米 春玉米 干旱 干旱胁迫 GIS
- 陈鹏狮

- 作品数:88被引量:1,064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 研究主题:GIS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变化
- 柳云龙

- 作品数:56被引量:681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地理科学系
- 研究主题:地统计学 红壤 土壤重金属 侵蚀红壤 城市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