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08篇“ 土壤水盐分布“的相关文章
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棉田土壤水分布特征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不同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南疆棉田土壤水分布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花地开展试验,以裸地(M0)为对照,设置高堡膜覆盖(M1)和普通PE地膜覆盖(M2)2种地膜处理,以及3150(W1)、4050(W2)、4950 m3·hm^(-2)(W3)3个灌溉量,分析了不同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棉田0~60 cm土壤率、分、分布均匀系数、分变化量和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2022年,随着灌溉量的增加,棉田土壤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分显著降低。棉田土壤水分的纵向运移能力均显著提高,膜间上层土壤分的淋溶效果显著,但分布均匀度和分布均匀度均逐渐下降,分变化量和脱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M1处理0~60 cm土层平均土壤率较M0和M2处理分别高5.76%~14.03%和0.86%~2.22%,且M1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布的均匀度。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处理上层(0~30 cm)的土壤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下层(30~60 cm)的土壤量逐渐升高;M0处理0~60 cm土层平均含量较M1和M2处理分别高24.22%~35.87%和18.88%~30.64%,M1和M2处理的分布均匀度下降。在二者互作条件下,W3M1处理的土壤率最高,2021、2022年分别为26.48%、23.99%,分的纵向运移能力显著提高,上层土壤分降低,W3M2(2021)、W3M1(2022)的分变化量和脱率最高,分别为0.33 g·kg^(-1)和38.66%、0.33 g·kg^(-1)和45.65%。综上所述,在高堡膜覆盖条件下,采用4950 m3·hm^(-2)的灌溉量时,可提高棉田土壤率,显著降低膜间土壤量,有利于土壤,降低土壤次生渍化,促进棉花根系的生长。
刘海军王冬林涛张昊王一帆陈茂光汤秋香汤秋香
关键词:灌溉量机采棉水盐运移南疆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咸灌溉农田土壤水分布及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2024年
资源短缺是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采用适宜浓度的咸灌溉成为弥补这一短板的有效途径,但是持续利用咸灌溉可能增加土壤次生渍化风险,因此,利用咸灌溉的同时应保证分淋洗。为准确评估咸灌溉对土壤的长期影响以及增施有机肥对分淋洗的效果,依托连续10 a旱作处理以及1,3,5 g/L的咸灌溉,分别施用化肥和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开展工作。通过分析0~200 cm土壤剖面每20 cm土壤量、电导率、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发现不同浓度咸灌溉对表层土壤电导率等特征没有显著影响,而采用5 g/L的咸灌溉处理增加了增施有机肥下0~20 cm和120 cm以下土层土壤量。此外,相较于化肥处理,增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耕层含量、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各指标提高幅度为14.16%,38.27%,32.39%,44.25%,9.56%。可见,尽管增施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电导率,但是土壤仍处于低环境,而增施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尤其是有效磷)含量的提升幅度更大。同时,由于降雨和冬小麦种植前的淡灌溉,在该区域采用<5 g/L的咸灌溉不会引起表层土壤
夏丽华刘彤孙宏勇孙宏勇董心亮
关键词:咸水有机肥土壤水盐分布有效磷
不同浓度微咸灌溉对土壤水分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24年
[目的]微咸灌溉是缓解农业用紧张、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灌溉中的可溶性会导致土壤分累积,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寻求适宜的灌溉分浓度是咸、微咸资源得到安全利用的有利保障。[方法]研究采用遮雨盆栽试验种植冬小麦,以去离子为对照(CK),添加氯化形成不同浓度的微咸处理,灌溉电导率(EC w)分别为:0.26(CK),3.00(S1),5.26(S2),7.07(S3),9.24(S4)dS/m,研究土壤水分布和冬小麦生长、光合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响应。[结果]不同浓度微咸灌溉下土壤率、土壤量随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溉电导率为9.24 dS/m时,土壤率分别比CK高5.43%(0—10 cm),4.21%(10—20 cm),4.98%(20—40 cm);冬小麦收获后CK及S1-S4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饱和浸提液电导率(ECe)分别为0.66,4.89,7.88,9.34,10.16 dS/m;与CK相比,灌溉电导率为3.00,5.26 dS/m时,冬小麦生长、光合生理指标、产量无显著差异,而为7.07,9.24 dS/m时显著降低,当灌溉电导率为9.24 dS/m时,冬小麦净光合速率、最大株高、最大叶面积、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根系干物质量及产量相比CK分别降低71.00%,2.81%,15.33%,15.55%,47.25%,27.53%。利用FAO分段函数拟合计算得冬小麦灌溉微咸电导率阈值为5.82 dS/m,超过该值,每增加1 dS/m,冬小麦相对产量下降8.80%。[结论]综上所述,灌溉分浓度越高,对土壤水分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越大,5.82 dS/m为冬小麦的灌溉微咸电导率阈值。综合考虑冬小麦生长、光合生理指标及土壤理化性质,建议使用微咸灌溉冬小麦时,EC w不宜超过5.82 dS/m。该研究结果可为微咸安全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刘祯媛张体彬张体彬胡行路程煜闫思慧冯浩
关键词:冬小麦
交替耕作模式对碱地土壤水分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交替耕作对滨海碱地的改良效果,在典型滨海碱地地区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进行大田试验。设置翻耕与旋耕交替的耕作模式,测定土壤运移状况和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交替耕作造成旋耕条带土壤分随着分的横向运移向翻耕条带聚集,使旋耕条带土壤量比翻耕条带平均降低4.99%,可以减轻旋耕条带碱胁迫;交替耕作模式比常规旋耕模式冬小麦产量提高7.00%。交替耕作模式可以在机械条件良好的滨海碱地地区推广应用。
刘鸿博刘国利程云飞李宏旭尹承龙宁堂原刘鹏李耕
关键词:盐碱地冬小麦产量
氮调控对土壤水分布及春玉米产能的影响
石丽
不同暗管排方式对重度碱地土壤水分布的影响研究
贾壮壮
栽培方式、灌溉方式及质对银北碱地土壤水分布及西瓜产量的影响
王莉莉
太行山坡地不同植物篱对表层土壤水分布影响研究
2023年
[目的]探究不同植物篱对太行山坡地表层土壤水分布影响,为太行山坡地布设最优植物篱和减少土流失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太行山坡度13°、海拔152 m正南坡地的薄荷、白芍、泽兰、艾草、锦灯笼、鱼腥草植物篱小区为研究对象,以空白裸地小区为对照,采集各小区植物和带上、带中、带下0—20 cm土壤,比较分析植物生理特征和土壤水特征差异,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植物篱影响土壤水分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植物篱生理特征存在差异。薄荷、白芍地上、地下、总生物量较高,锦灯笼、鱼腥草则较低;白芍根冠比最高(p<0.05);鱼腥草、锦灯笼植物含率较高,白芍则最低。(2)植物篱影响坡地土壤水分。与空白裸地相比,植物篱带中、带下平均土壤容重降低了9.23%,7.22%;植物篱带中平均自然含量、饱和持量、毛管持量、田间持量分别增加了8.10%,14.98%,21.49%,19.78%;植物篱带下平均电导率则降低了9.97%。(3)植物篱类型与篱带位置对土壤水分布存在交叉影响,其中植物篱类型显著影响自然含量、饱和持量、毛管持量、田间持量、pH和电导率(p<0.05),篱带位置显著影响电导率(p<0.05),植物类型×篱带位置显著影响自然含量和电导率(p<0.05)。(4)植物篱生理特征与土壤水相关性显著,其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植物含率与土壤水指标之间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5)各植物篱对土壤水分布影响能力综合排序为:白芍>泽兰>锦灯笼>鱼腥草>薄荷>艾草。[结论]植物篱显著影响坡地表层土壤水分布,白芍植物篱对表土分布影响能力最强,艾草植物篱则最弱,因此防治坡地流失可优选白芍植物篱,若采取艾草植物篱则宜采取混交种植模式并合理布局。
李鑫郭文芳王佳乐陈艳梅刘倩愿高飞贺舒蕾
关键词:植物篱土壤水盐分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棚内微咸覆膜滴灌下带间土壤水分布特征模拟被引量:4
2023年
微咸覆膜滴灌在发挥节效益的同时应避免土壤分的积聚,在缺乏大淋洗的设施大棚内,覆膜对土表局部蒸发的抑制伴随滴灌湿润体的交汇,加剧了滴灌带带间分布的不规则性,导致土壤的潜在风险增加。针对上述问题,以布设形式为“两膜两行”的覆膜滴灌田间小区为试验对象,通过HYDRUS模型构建了不同滴头流量(0.5~3.0 L/h)及膜间裸地间距(0~50 cm)组合情景下的二维土壤剖面模拟域,并针对滴头处的带间区域进行动态分布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为精确地描述带间剖面内分布状况,且模拟精度随与滴头平距离的减小而提升。当膜间裸地间距从50 cm缩小至0 cm时,带间剖面土壤的平均含率从25.12 cm^(3)/cm^(3)上升至28.76 cm^(3)/cm^(3),平均土壤分质量浓度从9.53 g/L下降至6.25 g/L;滴头流量对带间区域内土壤水含量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流量0.5、3.0 L/h下土壤体积含率及分质量浓度的最大差异仅分别为0.14 cm^(3)/cm^(3)和0.22 g/L,且均出现在膜间裸地间距为50 cm的情景下。经多轮灌蒸发后,带外区积聚的分将向带间区扩散,并随膜间裸地间距的减小,土壤量最低值的平位置将从滴头处向带间区推移。研究成果可为设施大棚环境下选取适宜的低作物栽种位置提供理论依据。
陆培榕邢玮麟杨玉杰刘文龙罗纨
关键词:覆膜滴灌土壤水盐分布数值模拟
氮调控对向日葵生长、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为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碱化灌区黄河滴灌工程提出合理的肥施用制度。【方法】采用田间膜下滴灌试验,设置3个灌溉定额,分别为:高W1(1500 m^(3)/hm^(2))、中W2(1200 m^(3)/hm^(2))和低W3(900 m^(3)/hm^(2));田间施氮采用尿素,设置2种尿素用量,分别为:高肥N1(187.5 kg/hm^(2))、低肥N2(150 kg/hm^(2))。以当地灌量和施肥量作为对照组CK。研究不同肥处理对向日葵生长指标、产量、土壤分、土壤水分的影响。并且采用熵值法对产量、灌溉分利用效率、偏肥生产率、0~40 cm土层平均电导率和果实率共5项指标计算权重,对各个处理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各个处理之间向日葵生长性状指标差异性不大,但均比CK处理更具有优势。高的2个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期内,W1N2处理0~40 cm土层电导率值最低,为341.9μS/cm,W2N1肥条件下土壤电导率值最高,为449.7μS/cm。生育期始末W1N1、W1N2、W2N1、W2N2、W3N1、W3N2处理和CK的电导率增幅分别为62.2%、29.4%、58.9%、52.9%、83.9%、56.3%和54.0%。对于60~100 cm土层含率,高处理与中处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高与中处理相较于低处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高处理源入渗方式接近于均匀入渗。不同灌溉定额形成的湿润区深度也不相同,灌定额越大,湿润区位置越深,湿润范围越大。采用熵值法对各个处理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最优的为W1N2处理,结果最劣的为CK处理。【结论】土壤程度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减弱,但过高的灌溉定额会降低作物活性,从而抑制作物生长。从各处理综合评估结果来看,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灌区向日葵肥最优施用方案为:灌溉定额1500 m^(3)/hm^(2),尿素(含氮46%)150 kg/hm^(2)。生育期内,灌5~6次,施肥2~3次,肥随施入田间。
何锐佟长福王军秦子元甄致新郭淑豪王虎李小利
关键词:土壤水盐灌溉制度

相关作者

蒋静
作品数:28被引量:240H指数:11
供职机构: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咸水灌溉 土壤水盐分布 春玉米 春小麦 耗水量
张富仓
作品数:281被引量:3,592H指数:3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水分利用效率 玉米 氮 滴灌施肥 滴灌
王振华
作品数:1,216被引量:6,814H指数:36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 滴灌 膜下滴灌 丝黑穗病 玉米自交系
王全九
作品数:546被引量:6,277H指数:48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研究主题:土壤 入渗 水盐运移 土壤水分 地表径流
吴忠东
作品数:50被引量:521H指数:15
供职机构:山东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冬小麦 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 矿化度 叶面积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