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8篇“ 在业人口“的相关文章
- 中国高学历在业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甚至区域内部也呈现出不平衡,并且这种不平衡有加剧的趋势。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在地区之间也呈现出不平衡分布。人口群体中的高素...
- 谢平
- 贵州省在业人口的表征、难题及其破解路径被引量:2
- 2019年
- 在业人口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程度和经济发展态势。通过统计资料分析发现,贵州在业人口呈增长态势,而且农村多于城镇,但城乡间"此长彼减"的趋势明显;在业人口在产业间随产业调整呈现一定的变动,但第一产业人口依旧最多。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水平低于全国均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主要是外出务工,困难特殊群体的就业改善得益于"精准扶贫"的强力推进但问题仍然存在。通过比较还看出,贵州的就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及其转移水平相较低下。从缩小差距和进一步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出发,优化、调整产业与就业结构,创新就业形式,拓展就业空间,提升就业水平,着实是当下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 杨军昌杨军昌
- 关键词:在业人口就业难题破解路径
- 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
- 2016年
- 在业人口幸福工作寿命越长,自身及家庭的生活质量越高,社会越能和谐与稳定。文章基于C GSS数据,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我国2005-2010年分性别在业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和幸福工作寿命。主要发现:(1)2005-2010年我国全体在业人口主观幸福率都在88%以上,总体上在5年间呈增长趋势,且年龄分布呈"U"型,即在业人口刚参加工作和退休前比中年时主观幸福感高。(2)2005-2010年全体在业人口刚参加工作的预期幸福工作寿命都接近43年,各年龄组幸福工作寿命在5年间基本稳定,并随年龄增长而递减。(3)2005-2010年男女在业人口的幸福工作寿命占预期工作寿命之比呈"U"型,且在40岁之后,该比例的性别差异明显拉大。因此,企业可提供40-49岁组在业人口最长的带薪休假时间;同时,推行"工作家庭平衡计划",帮助女性在业人口平衡工作家庭关系,以提高在业人口主观幸福感,延长幸福工作寿命,构建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
- 谭远发万程成周葵戴小文
- 关键词:在业人口主观幸福感
- 性别视角下我国在业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状况与思考被引量:1
- 2016年
- 基于对人口普查数据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表明,我国男女两性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如下问题:女性在业人口的规模及所占比重受到一定的约束;蓝领岗位中,女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低于男性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女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存在"被提高"现象;男性在业人口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存量与增量优势逐渐减弱;男女两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差距有所缩小,但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与工人职业岗位中男女两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提升较慢、现有文化素质较低。需要从就业政策、考试选拔制度、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等方面进一步释放男女两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潜能,不断提高人力开发的有效性与公平性。
- 张海水胡瑞文
- 关键词:性别在业人口就业政策
- 1982-2010年中国在业人口高龄化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由于人口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中国人口不仅迅速老龄化,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同时还出现在业人口迅速高龄化的情况。导致在业人口高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同时与劳动参与程度的改变、教育发展等因素有关。到目前为止,在业人口高龄化主要是出现在农民与工人两个职业中,其他职业的情况相对不太明显。随着长期的低生育水平的延续,在业人口高龄将继续严重,并且将从以农民、工人两个职业为主,转变为全面的在业人口高龄化。此现象对中国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值得深思。
- 李若建
- 关键词:在业人口高龄化
- 我国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动情况及未来展望
-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间的劳动力转移逐步加速,廉价且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最重要生产要素。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年龄人口数据表明,未来十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规模的增长将趋缓,劳...
- 徐坚成张爽
- 关键词:在业人口农林牧渔业受教育年限人口受教育程度
- 文献传递
- 深圳在业人口结构变化分析——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被引量:3
- 2013年
- 本文基于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深圳统计年鉴(2011)数据,从产业间分布、职业分布、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受教育程度、性别结构等方面对深圳在业人口结构的现状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提出了未来深圳在业人口发展的一些建议。
- 李亚军窦志铭邓志旺孙晓玲邓洁华
- 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在业人口人口结构
- 我国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文章选用在业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分析对象,根据1998~2010年我国GDP总量和人均GDP统计资料的分析,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对其改进以后作为分析模型,建立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物质资本和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为解释变量的生产函数回归方程,并用SPSS软件对汇总的数据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我国生产函数线性回归方程,统计分析结果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弹性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文章主要研究我国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提出我国人力资本开发利用的建议。
- 刘帆
- 关键词: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经济增长贡献率
- 中国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及合理性评价被引量:3
- 2011年
- 2005年中国在业人口总体、第一、三产业人口分布相对不均衡,第二产业人口分布较不均衡。1982—2005年集中指数变动表明,在业人口总体和第一、三产业人口保持相对不均衡的分布格局,第二产业人口分布由相对不均衡跃升为较不均衡。相对于1982年,在业人口总体和第一产业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下降,第二、三产业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提升。2000年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和综合因素的在业人口分布的相对偏差度在1%以下,东、中、西部各种因素的偏差系数在9%以下,南、北方各种因素的偏差系数在4%以下,表明中国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具有内在合理性;资源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中国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影响的贡献度为65对35。
- 张祥晶
- 关键词: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贡献度
- 区域在业人口分布格局变动分析——以浙江省为例被引量:1
- 2011年
- 浙江省在业人口区域分布演进具有渐变和突变并存的特征,不同区域在业人口集中与分散变动程度有平缓与剧烈之别,并且集中分布区域演进脉向各异——稳定、收缩与扩展交叉。经过渐变与突变并存的变动,浙江省在业人口具有在低海拔和"临海"地区集中分布的远东地域性特征。经济因素是在业人口集中与分散差异分布的直接原因,自然环境因素是基础性成因,基于经济和自然环境差异的在业人口不均衡分布,便成为一种必然,因而在实践上要避免在业人口分布"均衡即合理"的思想,继续鼓励在业人口的合理流动。
- 张祥晶
- 关键词:在业人口
相关作者
- 李若建

- 作品数:146被引量:1,006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研究主题:外来人口 大跃进 社会流动 户籍制度 人口迁移
- 张祥晶

- 作品数:24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在业人口 影响因素 劳动者 农转居 老年人口
- 伍理

- 作品数:27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人口研究所
- 研究主题: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 人口增长 在业人口 人口分布
- 张毅

- 作品数:17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
- 研究主题:少数民族人口 人力资源 在业人口 婴儿死亡率 兵团
- 徐天琪

- 作品数:22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农村劳动力转移 浙江人 生育意愿 人口迁移 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