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0篇“ 地形作用“的相关文章
- 梵净山突发特大暴雨地形作用及动热力特征分析
- 2024年
-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23年7月8日铜仁梵净山东侧夜间突发特大暴雨过程的动热力特征、降水触发机制和地形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高温高湿天气背景下,大暴雨落区主要出现在中高层槽前正涡度平流区及700 hPa重庆低涡切变线南侧,叠加近地层切变线辐合上升区和925 hPa南风急流顶端风速辐合区。(2)近地层东南风,受梵净山迎风坡、喇叭口地形影响,夜间随着东南风气流加强,山前地面气旋形成,地面冷暖空气在梵净山东侧交汇,触发强对流天气,对流回波沿梵净山地形走向,呈准静止型回波状态,促使山前特大暴雨发生。(3)降水期间,地形阻挡水汽向北输送,水汽在梵净山东侧汇聚、辐合抬升,为暴雨的发生维持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边界层地形作用产生的地形抬升速度、涡度,与系统性垂直上升运动、涡度叠加,加剧垂直抬升作用,促使降水加强。(4)当山前近地层东南风转为西南风后顺着地形向北流动,动力抬升减弱,强降雨减弱停止。
- 杨群向楠冉光镜吕春艳张李娟蔡成瑶
- 关键词:暴雨地形作用
- 九江市一次锋前降水过程地形作用分析
- 2024年
- 利用地面自动站常规资料、再分析资料和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对发生在赣北九江地区2022年4月24日到25日的一次锋前降水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锋面过境前,当整层都处在上下一致的西南风时,庐山东侧鄱阳湖河谷地带会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地形通道,易触发局地对流,形成下游比上游先产生降水的现象。2)此次过程锋前暖区中,庐山东侧的地形通道有通过促进湍流增强加快雨滴凝结增长的方式增强降水的作用。3)幕阜山脉对此次冷锋降水在迎风坡有较弱的增强作用,在山顶及背风坡有削弱作用。
- 李蓉张晶晶毛梦妮
-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地形降水双偏振雷达
- 布拉格共振地形作用下波能转换装置性能研究
- 现如今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逐渐减小,人们已经在不断探索寻求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诸如太阳能、风能、波浪能、地热能等等。其中,波浪能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波浪能是...
- 丁琰鑫
- 关键词:波浪能
- 内波与地形作用过程研究
- 2023年
- 内波是分层水体中普遍存在的水动力现象,破碎产生的湍流是打破水体层化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研究了内孤立波与典型大陆坡的相互作用过程。
- 王春凌王寅
- 关键词:内孤立波能量耗散地形
- 习水南部一次秋季最强降水中的地形作用被引量:1
- 2023年
- 该文利用习水107个站点的降水观测数据、高空和地面形势实况资料、习水双偏振雷达数据、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统计方法,分析2021年9月12日习水强降水过程成因,并解释了地形对此次强降水的增强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双台风夹击的背景下,主要影响系统有对流层中层高空槽、低空低涡切变线;(2)高空槽东移迫使低涡切变线发展加强,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抬升条件,14号超强台风“灿都”外围的偏东气流减缓了低涡切变线东移速度,使得其在习水停留时间变长,同时,低空偏南气流和偏东气流的辐合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热力不稳定和水汽条件;(3)雷达回波是以积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回波,多对流单体活动,并有明显的“列车效应”现象;(4)由于大娄山南侧地形对对流层的气流有辐合抬升作用,对流单体在山脉南侧移速减慢、合并增强,导致降水强度和范围增大,从而形成此次强降水过程。
- 杨熠李霞刘红双杨雨蒙谢和林
- 关键词:地形
- 温州一次短时强降水中尺度特征和地形作用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温州雷达资料和FY-4A卫星资料,针对2021年7月28日夜间温州北部短时强降水实况、环流形势、地形和触发条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产生于台风“烟花”尾部的西南气流中,同时配合海上高压外围的东南气流共同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暖湿的不稳定能量,导致大气出现低层暖湿和高层干冷的不稳定层结,同时也为“列车效应”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强降水落区对应中尺度地面辐合线,其演变发展在此次强降水中起到触发维持和加强的作用,而雁荡山脉地形对此次过程具有明显的增幅作用。对于此类短时强降水,在对流发展初期,地面加密观测资料以及雷达资料的应用可以为预报员在此类短时强降水的监测预警中提供参考。
- 王波曹楚何萍
-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分析地面辐合线地形
- 潮州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形作用被引量:11
- 2022年
- 采用2013—2020年潮州市53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学及空间插值方法,对潮州市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形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潮州市年极端短时强降水频次呈波动下降趋势,主要发生在4—9月,呈双峰型分布,主峰在8月份,次峰在6月份;日变化呈双峰型,下午到傍晚是主要发生时段,其次是上半夜到午夜。空间分布不均,其中潮州市中部到西北部频次较高。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与地形关系密切,多出现在迎风坡、河谷和沿海等地区。
- 丁丽佳谢汉良佘元标凌良新林嘉慧徐振樾
- 关键词:气候学地形
- 珠三角北部一次暖区强降水过程中的地形作用被引量:10
- 2022年
-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广东省风廓线雷达、雷达拼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分析了2020年6月7日夜间—8日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北部暖区强降水过程中主雨带与南岭南部地形走势一致的原因,阐释地形对此次强降水的触发和维持作用。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典型的暖区暴雨环流特征的背景下,主要影响系统为对流层中层弱短波槽扰动、低空急流和边界层急流脉冲等;(2)雷达回波表现为团状结构,多以对流单体形态生消,伴随明显的“列车效应”现象,但3个不同发展阶段内回波的持续时间、强度,以及触发地、传播和移动方向等均存在差异;(3)由于边界层西南(偏南)风增强和地形作用,新的对流单体在珠江口附近和珠三角西北侧被触发,同时由于南岭南侧地形对边界层暖湿气流的阻挡和拦截等作用,使得气流在珠三角北部形成明显的辐合抬升,造成该区域内对流单体移速减慢和汇聚,增强了降水强度;(4)强降水长时间的持续与海陆热力差异、冷池和边界层暖湿气流增强等引起的地面露点锋和中尺度辐合线有关。露点锋为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加强了对流层底层气流的辐合抬升,进一步增强了强降水区的降水强度。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珠三角北部暖区强降水过程中地形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该区域防灾减灾提供气象理论支撑。
- 陈芳丽刘显通曾丹丹姜帅姜帅梁家杰
- 关键词:暖区暴雨地形
- 基于波浪-水流-水底起伏地形作用的水波共振特性研究 以逆流行进波的产生与成长机制为例
- 本书以探讨恒定水流经过水底正弦起伏地形引发水面逆流行进波的产生与成长机制为目标,通过所开展的系列精细水槽实验与基于势流理论的常规摄动和多重尺度展开奇异摄动理论解析,分析恒定水流经过固定水底正弦地形过程中的自由水面动力与运...
- 范骏作
- 2018-7-5梵净山东侧局地大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地形作用分析被引量:11
- 2021年
-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逐6h的1°×1°再分析格点资料和铜仁市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8年7月5日铜仁梵净山区域的大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叠加高低空不稳定的高湿区是此次大暴雨形成的大尺度环境背景。且强降水对流回波沿着地面辐合线形成发展,地面辐合线为强降水对流系统的重要触发机制。梵净山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江口北部及松桃北部地区雨强有增强作用,从而导致大暴雨的发生。当梵净山东侧为东南风时,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利于江口北部降雨增强;当梵净山东北侧为东北偏北风时,利于松桃境内降雨增大。
- 张祝茅海祥杨群
- 关键词:大暴雨雷达回波TBB
相关作者
- 高留喜

- 作品数:50被引量:46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山东省气象局
- 研究主题:暴雨 地形作用 大气环流 晚秋 EOF方法
- 袁超

- 作品数:29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泰安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地形作用 大暴雨 触发机制 暴雨分析 假相当位温
- 陈联寿

- 作品数:186被引量:3,248H指数:41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台风 登陆热带气旋 登陆台风 暴雨
- 张杰

- 作品数:47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泰安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降水 K指数 ΘSE 地形作用 泰山旅游
- 贾汉奎

- 作品数:53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泰安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气候特征 降水 地形作用 K指数 Θ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