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5 篇“ 地磁指数 “的相关文章
地磁 指数 变化分析2024年 结合诊断统计和EEMD方法,对1957—2023年地磁 指数 变化开展分析,结果表明:地磁 指数 (Dst)表现出年内双峰分布,10月和3月为低值,6月和12月为高值,同时日内变化双峰分布,07时最小,其后增加,13时达到最大,其后又减小,21时后又小幅增加,02时后再减小。1960年代Dst指数 波动最为剧烈,1991年成为年代际转折点,此后指数 由下降转为上升趋势。此外,地磁 指数 的长期变化中存在约11 a的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吻合。1960年磁暴日数最多,而2009年最少,且春秋季节为磁暴高发期。 康恒元 韩基良关键词:地磁指数 一种基于LSTM的地磁 指数 预报方法 本申请涉及太空环境预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LSTM的地磁 指数 预报方法,包括:获取多个维度的与地磁 Ap指数 相关的环境数据;环境数据至少包括:地磁 Ap指数 历史值、10.7cm太阳射电通量、太阳黑子数、太阳活动区和太阳X... 于嘉宁 王月 杨建冰 董鑫一种基于LSTM的地磁 指数 预报方法 本申请涉及太空环境预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LSTM的地磁 指数 预报方法,包括:获取多个维度的与地磁 Ap指数 相关的环境数据;环境数据至少包括:地磁 Ap指数 历史值、10.7cm太阳射电通量、太阳黑子数、太阳活动区和太阳X... 于嘉宁 王月 杨建冰 董鑫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行星际/太阳风参数和地磁 指数 的紫外极光强度建模 被引量:10 2020年 极光卵极光强度的空间分布是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能量耦合过程的重要表现,并且随着空间环境参数和地磁 指数 的变化而变化,是空间天气的重要指示器.建立合适的极光强度模型对亚暴的预测以及磁层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Polar卫星的紫外极光成像仪(Ultraviolet Imager,UVI)数据,采用两种不同的极光强度表征方法,即曲线拟合方法(从UVI图像数据中提取极光强度沿磁余纬方向上的曲线特征,Curve Feature along the Magnetic Co-latitude Direction of the Auroral Intensity,CFMCD_AI)和网格化方法(从UVI图像数据中提取极光强度的网格化特征,Gridding Feature of the Auroral Intensity,GF_AI),来构造极区极光强度特征数据库.然后,利用该数据库,采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构建了以行星际/太阳风参数(行星际磁场三分量、太阳风速度和密度)和地磁 指数 (AE指数 )为输入参数的两种极光强度预测模型(GRNN_CFMCD_AI模型和GRNN_GF_AI模型).利用图像质量评价指数 结构相似度(structure similarity,SSIM)作为极光强度模型预测结果和对应的UVI图像的相似性评价标准(完全相似为1,不相似为0,一般认为SSIM大于0.5是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对两种极光强度模型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显示,GRNN_GF_AI模型预测结果对应的SSIM值范围为0.36~0.77,均值为0.54,性能优于GRNN_CFMCD_AI模型的. 胡泽骏 韩冰 连慧芳关键词:神经网络 基于同步压缩变换的太阳黑子数与地磁 指数 的频谱表征方法研究 太阳黑子数是描述太阳活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数 ;地磁 Ap指数 是全球的全日地磁 扰动强度的指数 ,描述全球地磁 活动水平。研究黑子和Ap指数 的活动特征可以了解太阳活动情况,地球磁场的变化情况,以及太阳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现在大多是通过... 钱雅文关键词:太阳黑子数 文献传递 基于多台站观测的中国区域地磁 指数 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中国14个地磁 台站和全球23个地磁 台站的H分量分钟值数据,分析单台站小时幅度指数 r_H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台站之间r_H指数 的相似度度量(残差指数 Ra),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中国14个地磁 台站划分为7个区域,根据加权法计算各区域的区域指数 Rr.结果表明,r_H指数 具有27天太阳自转周变化,季节变化不显著,但仍存在春秋季大而冬夏季小的特征;在空间变化上,r_H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并且在磁暴期间r_H指数 的幅值和形态均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差异,随地方时呈现晨-昏不对称现象;与Dst指数 、SYM-H指数 、Kp指数 及各区域内台站的H分量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区域指数 Rr能有效反映区域地磁 扰动. 王楚钦 杜丹 张效信 赵明现 蒋勇关键词:K均值聚类 第23太阳活动周期太阳风参数及地磁 指数 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7 2015年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简称CME)和共转相互作用区(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简称CIR)是造成日地空间行星际扰动和地磁 扰动的两个主要原因,提供了地球磁暴的主要驱动力,进而显著影响地球空间环境.为深入研究太阳风活动及受其主导影响的地磁 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本文对大量太阳风参数及地磁 活动指数 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采用由NASA OMNIWeb提供的太阳风参数及地磁 活动指数 的公开数据,通过自主编写matlab程序对第23太阳活动周期(1996-01-01—2008-12-31)的数据包括行星际磁场Bz分量、太阳风速度、太阳风质子密度、太阳风动压等重要太阳风参数及Dst指数 、AE指数 、Kp指数 等主要的地磁 指数 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包括269个CME事件和456个CIR事件列表的数据库.采用事例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叠加法分别对两类太阳活动的四个重要太阳风参数(IMF Bz、太阳风速度、太阳风质子密度、太阳风动压)和三个主要地磁 指数 (Dst、AE、Kp)进行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其统计特征.其次,根据Dst指数 最小值确定了第23太阳活动周期内的355个孤立地磁 暴事件,并以Dst指数 最小值为标准将这些磁暴进一步分类为145个弱磁暴、123个中等磁暴、70个强磁暴、12个剧烈磁暴和5个巨大磁暴.最后,采用时间序列叠加法对不同强度磁暴的太阳风参数和地磁 指数 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对于CME事件,Nsw/Pdyn(Nsw表示太阳风质子密度,Pdyn表示太阳风动压)线性拟合斜率一般为正;对于CIR事件,Nsw/Pdyn线性拟合斜率一般为负,这可作为辨别CME和CIR事件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平均意义上讲,相较于CIR事件,CME事件有更大的南向IMF Bz分量、太阳风动压Pdyn、AE指数 、Kp指数 以及更小的Dstmin.一般情况下,CME事件有更大的可能性驱动极强地磁 暴.总体而言,对于不同强度的地磁 暴,Dst指数 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随� 沈晓飞 倪彬彬 顾旭东 周晨 刘勇 项正 赵正予关键词:太阳风 日冕物质抛射 地磁暴 统计分析 地磁 指数 rH的时空分布和区域特征研究地磁 环境发生剧烈扰动,对卫星、通讯、导航、电力系统、输油管道等都会造成不利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地磁 指数 是用来描述地磁 扰动强度乃至地磁 场整体活动水平的指标,对地磁 活动及地磁 指数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业务价值。... 王楚钦关键词:K均值聚类 文献传递 GIC与地磁 指数 的统计建模及预测 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变化称为磁暴。磁暴可能对电网、油气管线等技术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随着我国高压及特高压的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发展,GIC对电网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GIC的评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GIC的评估主... 马学俊关键词:地磁指数 统计模型 分位数回归 文献传递 热层大气密度变化特征与太阳辐射和地磁 指数 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CHAMP卫星加速度仪资料反演的热层大气密度数据,对400km高度上大气密度与五种太阳辐射指数 、两种地磁 活动指数 的变化对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密度变化与五种辐射指数 的变化一致,相关程度都在0.97以上。若不考虑辐射指数 的物理含义,如从数据统计意义上来表征辐射对密度的影响,任何一种辐射指数 均能很好地反映密度的变化。(2)密度变化与两种地磁 指数 ap、Dst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对归一化之后的60个磁暴事例进行统计,从上升时间及增加幅度来看,密度的变化与Dst指数 相关性更好。(3)建立一个大气密度与Dst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并通过CHAMP和GRACE-A两颗卫星比较验证,说明Dst指数 可较好地反映大气密度整体态势的变化。 苗娟 刘四清 李志涛 黄文耿 唐歌实关键词:大气密度 太阳辐射 地磁指数
相关作者
刘晓灿 作品数:48 被引量:168 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磁场 汶川地震 地震 电离层 磁暴 蒋勇 作品数:58 被引量:122 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地磁场 地磁 太阳活动 CHAMP卫星 TAYLOR 吴健 作品数:221 被引量:568 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二研究所 研究主题:电离层 尘埃等离子体 极区 电离层加热 非相干散射 徐彤 作品数:45 被引量:111 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二研究所 研究主题:电离层 电离层异常 地震 太阳黑子数 物理模型 吴振森 作品数:593 被引量:2,152 H指数:22 供职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电磁散射 散射 光散射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高斯波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