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2篇“ 夕线石“的相关文章
新疆南天山榆树沟含线泥质麻粒岩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2025年
天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南天山造山带出露有橄榄岩-麻粒岩地体,其北部榆树沟地区麻粒岩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确定及P-T-t轨迹的建立为南天山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主要以榆树沟地区3个含线泥质麻粒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温压计算、相平衡模拟及锆U-Pb年龄分析。结果显示其普遍保留了4个阶段的矿物组合:(1)峰前阶段(M1)主要是榴子核部与核部包裹体矿物Grt1+Bt1+Pl1+Ilm1+Rt1+Qz1±Ksp1;(2)峰期阶段(M2)由榴子幔部和基质矿物核部组成,Grt2+Sil2+Ksp2+Pl2+Ilm2+Rt2+Qz2+Liq2,其温压条件为910~973℃和0.90~1.09GPa;(3)高压麻粒岩相阶段(M3)主要是榴子内边部和边部包裹体及基质中矿物的边部,Grt3+Bt3+Sil3+Ksp3+Pl3+Ilm3+Rt3+Qz3+Liq3,其温压结果为845~869℃和1.01~1.14GPa;(4)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M4)以榴子的外边部及围绕榴子的矿物为代表,Grt4+Bt4+Sil4+Ksp4+Pl4+Ilm4+Qz4±Rt4,其温压条件为701~737℃和0.7~0.8GPa。温压结果指示泥质麻粒岩记录了一条逆时针P-T轨迹。锆U-Pb年龄分析结果指示原岩沉积是在427Ma之后,超高温变质作用发生在397~409Ma,压力峰期变质作用年龄范围为381~395Ma,退变质年龄结果为355~387Ma。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热源可能是泥盆纪弧岩浆侵入,随后麻粒岩及与之接触的橄榄岩被俯冲板片捕获并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后期受挤压折返发生了退变质降压冷却。
荆彦清仝来喜刘兆李超
关键词:超高温变质作用P-T轨迹南天山
红柱、蓝晶线的相变与变形
2023年
红柱、蓝晶线是铝硅酸盐(Al_(2)SiO_(5))的3种同质多像体,其晶体结构、物理性质和温度、压力稳定范围各不相同。研究它们的矿物共生组合、相变和变形,可以解析矿物结晶顺序、变质与变形历史。本文对已有的天然样品和实验岩学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Al_(2)SiO_(5)的多相转变和相平衡关系受化学组成、流体、温度和压力等环境条件的影响;Al_(2)SiO_(5)的双相或三相共生组合通常是亚稳态的;矿物结晶顺序记录着区域的温度压力轨迹和构造演化历史。变质岩中,Al_(2)SiO_(5)矿物可以形成不同强度的结晶学优选方位,其中c[001]轴近似平行线理方向,红柱、蓝晶线的主滑移系分别为(110)[001]、(100)[001]和(010)[001]或(100)[001]。目前,红柱-线转变线位置和三相点的温压条件还存在争议,三相矿物的共生组合是变质过程的亚稳态共存状态,不能代表三相点的温压条件。
李媛媛徐海军
关键词: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相图组构
线成因讨论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通过线的结构、成分及产出状态,系统讨论和总结了其变质形成过程。含线的变质岩原岩未必对应泥质岩,富线成分上更不能与任何的泥质岩成分对应。原岩本身富铝如多数泥质岩是形成线非常有利的成分条件,但是,即使有合适的温压条件,也未必能够形成线,组分的差异性迁移才是线形成的必要条件。线的形成与变形、变质作用,尤其是深熔作用密切相关。浅色体、伟晶岩及花岗岩等均可通过变质、深熔作用演化而成。线形成的关键是深熔作用中碱(土)金属的迁移、淋滤及其与硅铝组分的分离,从而造成局部Al_(2)O_(3)相对增加。线尤其是毛发状线对应于早期差异性变形-变质作用阶段。组分迁移过程中溶液或熔体组分的流动导致线出现“应力定向”的假像、线和相关矿物的聚集以及不同变质矿物的多个演化阶段。铝硅酸盐Al_(2)SiO_(5)的不同变体虽然成分相同,其所产出的岩类型或环境仍有显著的差别,其形成不仅受温压条件控制,流体或熔体的酸碱性质也很重要,介质成分可影响到铝的配位。
任留东
关键词:夕线石深熔作用介质
辽宁桓仁线玉的宝矿物学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近来实验室收到几块外观与和田玉极为相似的玉样品,为了更好地鉴别该玉,采用常规的宝学测试、薄片分析、化学全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玉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线,并含有少量的云母和高岭,其结构为柱状纤维变晶结构,主要呈柱状、纤维状、毛发状分布,样品呈黑色的原因可能与晶格中Fe^(3+)替代Al^(3+)有关,Fe^(3+)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周玲玲任慧聪范桂珍
关键词:夕线石结构特征矿物组成
一种耐高温聚氯乙烯电缆材料用改性线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高温聚氯乙烯电缆材料用改性线及其制备方法,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线30-40、焦宝?16-24、铝矾土?10-15、立德粉5-10、鳞片墨粉5-10、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4-8、偏苯三酸...
陈亦峰彭永领
文献传递
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含线泥质麻粒岩中榴子的金红出溶被引量:3
2015年
对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泥质麻粒岩样品中榴子的金红出溶进行报道.该麻粒岩样品的矿物组合为榴子线、条纹长、黑云母和英.长地质温度计在压力1×10^6kPa时给出的峰期温度大约为980℃,表明该样品曾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激光拉曼分析显示榴子中的定向针状金红具有特征谱峰446~448和610cm^-1.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3~4组相互平行定向的针状金红包体,因此认为它们是在变质峰期后抬升和降温过程中由榴子出溶形成.榴子出溶定向针状金红可以在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用来指示超高温变质作用,当然也同样对其他超高温变质地体适用.
苟龙龙张成立张立飞王权
关键词:超高温变质作用
一种含有线的波纹管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线的波纹管,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pvc树脂75-80、聚苯并咪唑纤维3-4、黑沙0.6-2、氯菊酯0.7-1、硼酸1-2、聚丙烯酸丁酯2-3、羧甲基纤维素钠0.3-0.5、乙二...
张辉余明峰胡朵朵孔德成
文献传递
一种线LED灯用散热涂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LED灯用散热涂料,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氯化聚乙烯82-90、线粉6-8、邻苯二甲酸酐1-2、双(二辛氧基焦磷酸酯基)乙撑钛酸酯0.6-1、钨酸钠0.4-1、硅酸三钙3-4、溴化聚苯乙...
张庆
文献传递
长英质高级片麻岩中线的形成与变形-变质-深熔作用的关系——以南极拉斯曼兵陵区为例被引量:7
2009年
南极拉斯曼丘陵高级长英质片麻岩的线片麻岩中可有两类结构和变质矿物组合均有所不同的两种域,一种含线部分对应于片理组合,另一种对应无线的非片理化组合。岩的变形尤其是破裂性裂隙的率先出现对于富线部分的形成是必要的。在非破裂性片麻理岩域中,中-低压/高温条件下黑云斜长片麻岩进变质发展的结果往往是形成Grt+Qtz±Opx组合。这两种不同的变质域的组合与应变分解造成的强应变带和弱应变域相一致。而且,线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变质早期矿物固相反应的结果,而是反应链上的一部分。其出现是由开放体系中组分的差异迁移造成的,这种差异迁移实际上是碱土金属迁出(淋滤)的过程,与变形相伴的流体活动使得SiO_2发生强烈淋滤,残留组分中SiO_2活度大为降低,并使长英质组分和镁铁质组分分凝,主要组分大都可以单独富集(集中)、形成复杂的矿物演化和分布。这种演化还可从MgO等碱(土)金属组分的外迁程度差异来理解。随着碱(土)金属丢失程度的减小,依次出现线榴子、斜方辉和堇青,或者说,不同的变质或分异阶段形成不同的矿物(组合):变形-变质起始阶段,碱(土)金属组分迁移初期残留形成线,之后为镁(铁)质组分迁移,初期残留不透明钛铁氧化物,晚期残留组分形成堇青榴子-长英质组合为体系基本封闭情况下的结晶。此外,线的形成往往标志着深熔作用的开始,一旦深熔作用发展完善,线呈准稳定状态或趋于消失。拉斯曼丘陵与线有关的长英质岩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和流体活动变化。
任留东杨崇辉王彦斌刘晓春赵越
关键词:夕线石深熔作用南极拉斯曼丘陵流体活动GRANULITE
南极拉斯曼丘陵长英质片麻岩中线的出溶现象被引量:3
2008年
南极拉斯曼丘陵长英质片麻岩中的粗粒线可能有内部出溶现象,出溶形成的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赤铁矿和英出溶矿物条纹,并有少量的斜方辉。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本区线高温结晶时不仅有Fe3+,可能还有Fe2+、Mg2+和Ti4+的替换,铁氧化物质量分数可高达2.9%;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固溶体互溶度也不断减小,大部分微量组分从线中析出形成出溶结构,而且低温变体中稳定的替换元素以Fe3+为主。铁组分的类质同像替换对物理化学计算和线矿化环境均有所影响,对线晶胞参数a的影响很小,而对b,尤其对c的影响较大,与前人的结论有所不同。
任留东王彦斌刘晓春赵越
关键词:夕线石出溶晶胞参数南极拉斯曼丘陵

相关作者

任留东
作品数:104被引量:786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深熔作用 拉斯曼丘陵 花岗岩 地质意义 地球化学
赵越
作品数:220被引量:2,704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古地磁 变质作用 泛非期 拉斯曼丘陵 火山岩
王彦斌
作品数:135被引量:3,306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锆石SHRIMP 拉斯曼丘陵 SHRIMP 地球化学 U-PB年龄
刘晓春
作品数:130被引量:917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锆石U-PB年龄 变质作用 泛非期 杂岩 变质
周喜文
作品数:66被引量:829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新元古代 浙西南 变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