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05篇“ 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相关文章
- 中国健康成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及其亚群的正常值范围流式细胞学分析
- 2024年
-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人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和数量,初步确定其正常值范围作为临床检验的参考数值。方法:选取200例健康成年人,年龄范围为18~87岁,所有受试者被分成6个年龄组:18~30、31~40、41~50、51~60、61~70、71~87岁,收集外周血,以CD16、CD56、CD3、CD19等作为表面标记,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及亚群的相对比例及绝对计数。采用SPSS 2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同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各年龄组和性别组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例健康成人受试者CD3^(-)CD56^(+)NK细胞的范围为(13.14±7.56)×10^(6)/L,CD56^(dim)CD16^(+)NK细胞的范围为(5.23±3.12)×10^(6)/L,CD56^(bright)NK细胞的范围为(85.61±7.40)×10^(6)/L,NK T细胞的范围为(4.16±3.34)×10^(6)/L,NK B细胞的范围为(0.46±0.24)×10^(6)/L。CD3^(-)CD56^(+)NK和NK T细胞在和年龄的相关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7,P=0.217);随着年龄的增长,NK B和CD56^(dim)CD16~+NK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下降趋势(r=0.234,P<0.001;r=0.099,P<0.001),尤其是在50岁以后更加明显;CD56^(bright)NK则随着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r=0.143,P<0.001)。结论:NK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对于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为临床检测NK细胞亚群提供了初步的参考范围,但尚需扩大例数,进行多中心试验以进一步明确。
- 田佳宜郭一学张霞孙晓麟何菁
-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亚群正常值
- 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CX3CR1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CX3CR1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24例脓毒症患者,另于2021年1月招募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收集脓毒症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4天的粪便及外周血。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肠道菌群的16S rDNA基因V3~4进行测序。使用CD56阳性磁珠分选,并以流式细胞术鉴定外周血CD3-CD56+NK细胞,采用qPCR检测CX3CR1表达量。分析NK细胞中CX3CR1表达量变化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比降低;与入院第1天相比,脓毒症患者入院第4天肠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减小,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升高,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与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相对含量增加。脓毒症患者入院第4天外周血NK细胞的CX3CR1表达量低于入院第1天(P<0.001);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入院第4天的CX3CR1表达量降低(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外周血NK细胞CX3CR1表达量与肠道菌群数量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正相关(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NK细胞CX3CR1表达量随病程进展下降,并与预后相关,其表达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 穆素成孙湛宋振举
- 关键词:脓毒症自然杀伤细胞CX3CR1肠道菌群
- 潜伏结核感染住院患者活动性结核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及不同结核感染状态下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亚群的特点
- 刘晔
- 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体外扩增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体外扩增方法,包括:准备细胞培养瓶;向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中加入基础培养基重悬细胞后吸出,再添加至所述细胞培养瓶中,并加入人重组IL‑2,人重组IL‑15和胎牛血清,开始培养;培养至第2...
- 冯嘉昆吴远武刘小翠魏丽梅唐淑艳许峻荣
- 贝利尤单抗联合常规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影响初步探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贝利尤单抗联合常规治疗对SLE患者外周血NK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贝利尤单抗联合常规治疗24周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40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性别及年龄匹配的78名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作为对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贝利尤单抗联合常规治疗前SLE患者NK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76.0(179.8,384.0)个/μl与61.4(43.0,105.1)个/μl;Z=-7.32,P<0.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61.4(43.0,105.1)个/μl与107.7(72.5,186.5)个/μl;Z=-3.22,P<0.001]。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结果显示补体C3(t=-2.94,P=0.006)和NK细胞计数(t=-2.25,P=0.031)的增加与抗dsDNA抗体值减少相关。治疗后NK细胞升高38.5个/μl时,预测疗效的灵敏度为61.9%,特异度为8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与治疗后NK细胞升高≤38.5个/μl者相比,NK细胞升高>38.5个/μl者治疗后抗dsDNA抗体下降值更大[49.2(0.2,207.2)与156.2(19.8,260.7);Z=-1.55,P=0.120],治疗后SLEDAI-2000下降值更大[4.5(0.0,10.0)与13.0(4.5,18.0);Z=-2.52,P=0.012]。结论NK细胞数量的变化可能成为评估SLE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贝利尤单抗联合常规治疗可能通过提高NK细胞计数控制SLE病情。
- 张晓英程浩于震杨惠丹温鸿雁
- 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
- 根治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活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性肝叶切除术后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27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肝叶切除术治疗,随访2年。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进行影像学检查,将复发肿瘤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结果术后,127例HCC患者外周血CD3^(-)CD56^(+)和CD3^(-)CD16^(+)CD56^(+)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7.3±1.6)%和(16.3±1.4)%,均显著高于术前【分别为(16.4±1.4)%和(12.5±1.5)%,P<0.05】;术后随访发现肿瘤复发53例,肿瘤复发组外周血CD3^(-)CD56^(+)、CD3^(-)CD16^(+)CD56^(+)和D3^(-)CD161^(+)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1.4±2.3)%、(14.8±1.5)%和(19.4±2.6)%,均显著低于未复发患者【分别为(25.4±2.6)%、(17.1±1.6)%和(22.6±2.8)%,P<0.05】;15例Ⅲ期复发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56^(+)、CD3^(-)CD16^(+)CD56^(+)和D3^(-)CD161^(+)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3±1.6)%、(13.2±1.5)%和(17.3±1.2)%,显著低于21例Ⅱ期患者【分别为(20.2±1.4)%、(16.7±1.5)%和(20.4±2.5)%,P<0.05】或17例Ⅰ期患者【分别为(23.4±2.5)%、(17.1±1.7)%和(21.4±2.4)%,P<0.05】。结论HCC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在根治性肝叶切除术后患者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上升,可能对防止肿瘤复发起一定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袁小兵陈慰慰刘小莉姜铭范向军
- 关键词:肝细胞癌自然杀伤细胞肿瘤复发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及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采用Meta方法来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在治疗复发性流产(RSA)对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复发性流产、反复流产、习惯性流产、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自然杀伤细胞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2年4月。由2名评价员分别按照Cochrane手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Minors量表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CT)、队列研究、无对照组的单臂试验研究的文献质量和偏倚风险;采用Rev Man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Meta分析共纳入14篇文献,包含1393例患者。纳入的14篇文献中8篇为中质量文献,6篇为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外周血NK细胞数量方面,当一次性给药(1~5 d)时,IVIG治疗后NK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I 2=22%,95%CI(1.99,3.82),P<0.05];当连续给药时,无论是治疗至孕12周左右[I 2=56%,95%CI(6.46,8.27),P<0.05],还是治疗至孕中晚期(26~34周)[I 2=64%,95%CI(1.15,6.51),P<0.05],治疗后外周血NK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在改善NK细胞活性方面,IVIG治疗后NK细胞活性显著低于治疗前[I 2=64%,95%CI(4.30,12.07),P<0.05];在改善活产率和流产率方面,与不干预组或安慰剂组相比较,IVIG组活产率显著升高[I 2=0%,95%CI(3.70,8.56),P<0.05],而流产率显著降低[I 2=0%,95%CI(0.12,0.27),P<0.05]。结论IVIG治疗可显著降低RSA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及活性,显著改善妊娠结局;但本结论还需要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高质量RCT进行验证。
- 陈远莹黄伟育杨一华
- 关键词: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自然杀伤细胞META分析
- 抑郁症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活化性受体表达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抑郁症(MDD)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活化性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将北部战区总医院精神心理科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25例MDD患者纳入B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25例健康人群纳入A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右利手、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评分与抑郁症筛查量表(PHQ)评分等一般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外周血NK细胞活性及受体表达水平。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及男性、未婚与右利手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PHQ评分、HAND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D3^(+)CD4^(+)、CD4^(+)/CD8^(+)、CD19^(+)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NKG2D)、穿孔素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D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异常,其NK细胞活性降低的趋势可能受到NKG2D表达与胞内穿孔素分泌水平降低的影响。
- 金洪洲徐天朝杨冀于颖李冬冬慈轶宏祁娜张鸥于卉影
- 关键词:抑郁症自然杀伤细胞穿孔素
- 一种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体外诱导获得蜕膜样自然杀伤细胞的方法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从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体外诱导扩增蜕膜样自然杀伤细胞的方法,包括:将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在体外进行两个阶段的培养,其中阶段I培养时间为3‑5天,优选4天,阶段II培养时间为3‑5天,优选4天,在培养的第0天使...
- 魏海明杜祥慧傅斌清孙汭田志刚
- 胃肠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及mTOR信号通路变化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胃肠外科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患者98例为感染组,同期术后PICC未感染患者50例为未感染组。收集末端导管进行病原菌鉴定,并检测CD_(16)^(+)、CD_(56)^(+)和CD_(59)^(+)和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D_(16)^(+)、CD_(56)^(+)、CD_(59)^(+)和mTOR通路对于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响胃肠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革兰阴性菌是胃肠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感染组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外周血p-mTOR、p-S6K1和p-4EBP1的表达上调(P<0.05)。当CD_(16)^(+)、CD_(56)^(+)和CD_(59)^(+)水平低于0.837%、5.172%和1.625%以及p-mTOR、p-S6K1和p-4EBP1表达高于2.435、1.955和2.074时诊断PICC相关性感染的价值最高(P<0.05)。高水平p-mTOR、p-S6K1和p-4EBP1、盲穿法穿刺方式、夏季置管和PICC脱落均是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水平降低,mTOR通路激活,二者或可用于预测和诊断胃肠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
- 傅祥炜曾祥勇刘彦合姬安龙赵丁民芮选铖叶晓谊
-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自然杀伤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