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71篇“ 外固定技术“的相关文章
- 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在小儿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2025年
- 分析在小儿骨折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骨折小儿,从中抽取60例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参与目标,接收时间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根据抽样调查法,将60例在我院进行骨折治疗的小儿进行平均分配,常规组计入30例,施行外固定技术及基础护理,试验组同样计入30例,进行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结果 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后,组间骨关节功能评分、骨愈合时间、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相比,试验组数据结果有更高表现,P<0.05;常规组和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10.00%,根据数据显示,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区别明显,P<0.05;常规组护理质量与试验组比较,试验组护理质量更佳,P<0.05。结论 在小儿骨折治疗中开展外固定技术及个体护理,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 张梦婕邓享誉
- 关键词:外固定技术小儿骨折
- 梦里寻他千百度——与Ilizarov外固定技术的情缘
- 2024年
- 2024年7月24日是Ilizarov医生逝世32周年纪念日,他生前有句名言至今仍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当我开始应用外固定技术时,就有一种感觉,我用一辈子都不足以表现它的可能性”。回想起与Ilizarov医师交往的往事,以及Ilizarov技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感慨万千,提笔写下此文以悼念Ilizarov医生!
- 李刚
- 关键词:ILIZAROV技术外固定技术职业生涯医生
- 探析外固定技术在四肢骨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研究四肢骨折的急救中应用外固定技术治疗对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调查80例在本院18个月间(2023.1~2024.6)医治的急诊外科四肢骨折病患,本次研究的手术方案为两种,包括实施内固定技术的对照组与实施外固定技术的观察组,对比两种手术对四肢骨折中的临床急救影响。结果 在外固定技术的医治下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得到提升,并且手术整体耗时更短,所需切口更短,还能促进骨折愈合,同时治疗后的因骨折而受伤的各方面的生活质量得到修复,并且显著降低术后的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使得患者对急救的整体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各指标结果P<0.05。结论 针对四肢骨折的急救中,选择外固定技术治疗,能够提高整体的急救治疗效果,与此同时,该手术治疗技术不仅对于患者的伤害程度较轻,还能够大幅度地患者的疼痛感和并发症的出现概率,对于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也有着较在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该技术还能够大大提高急救工作的成功率和患者对于急救工作的满意程度,在临床中有着较为积极的应用价值。
- 叶飞
- 关键词:外固定技术四肢骨折急救
- 外固定技术在小儿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观察
- 2024年
- 小儿骨折疾病的治疗中,择取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入组时间2023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合计62例,均为小儿骨折疾病,随机划分组别。观察组36,选用外固定技术治疗;对照组36,选用内固定技术治疗,对比治疗成效。结果 手术指标各数值、症状改善数值、并发症占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技术治疗小儿骨折疾病期间,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升手术安全性,改善患儿不适症状,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利用。
- 张海涛
- “埋没导引”低位外固定技术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重置术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埋没导引”低位外固定技术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重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河南电力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并要求下睑综合治疗42例求美者的临床资料。在经结膜入路睑袋去除和眶隔脂肪重置填充泪沟手术中实施“埋没导引”低位外固定技术,以有效地预防已释放的眶隔脂肪瓣再次回弹至眶隔前间隙形成睑袋。术后随访观察并统计释放后带蒂的眶隔脂肪瓣向上回弹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42例求美者术后睑袋膨出和泪沟凹陷得到明显改善。12例术中麻醉药物注射时出现球结膜出血,无特殊处理2周后好转;2例术后2周静态无面部表情时双侧下睑区域平坦,而做剧烈面部动态表情时出现下睑区域疑似睑袋膨出,未给予特殊处理;2例在术后前2个月表示仍有下睑牵拉感,未给予特殊处理后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无一例出现释放眶隔脂肪回弹至眶隔前间隙重新形成睑袋膨出。高年资医师、护士、求美者三方评价满意率分别为90.48%、95.24%、85.71%。结论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重置手术中实施“埋没导引”低位外固定技术,术后能获得较满意的下睑形态外观,对睑袋膨出和泪沟凹陷具有较好的矫正效果,且释放的眶隔脂肪重新回弹形成睑袋的概率较低,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
- 随文文方涛何永强
- 外固定技术在四肢骨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急救中应用外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广东祈福医院收治的112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满意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2.86%,较对照组(78.57%)高(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感染、骨不连、畸形、延迟愈合)发生率为5.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4%(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SF-36评分、治疗总满意率均更高(P<0.05)。结论:相较于内固定治疗,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急救中应用外固定治疗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可促进肢体功能尽快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陈力全周伟陆泰良
- 关键词:外固定技术四肢骨折急救
- 髓内钉联合外固定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 目的:通过股骨大段骨缺损、胫骨大段骨缺损的CT扫描数据构建单纯外固技术治疗、髓内钉联合外固定技术治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模型的生物力学特征,结合比较下肢大段骨缺损应用髓内钉联合外固技术治疗的预后结果,为后续股骨、胫...
- 夏依买尔旦·买买提
- 关键词:大段骨缺损髓内钉外固定技术生物力学
- 基于中国接骨学骨折微创与外固定技术的临床实践与智能化思考被引量:5
- 2023年
- 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一词源于尚天裕教授主编的《中国接骨学》[1]。CO学派是在继承传统中医骨伤理论、技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生物力学等的发展成果,也是我们今天创新发展的源泉[2]。赵勇等[2]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中国接骨学在治疗骨折方面有独特优势,取得了明显效果。基于中国接骨学的微创与外固定技术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临床证据,克服了骨折手术治疗周期长、方法单一的弊端,使骨折愈合后的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工智能与骨科学的融合发展呈蓬勃态势,未来中国接骨学的徒手骨折复位技术是否可以实现智能化,智能化是否是中国接骨学的未来呢?
- 成永忠白金广王朝鲁温建民连智华
- 关键词:中国接骨学外固定骨折
- 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联合内固定治疗肘关节周围骨折疗效观察
- 2022年
- 目的探讨伊利萨罗夫(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联合内固定治疗肘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肘关节周围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案、术后外科指标、肘关节疼痛评分和屈曲范围改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组术后临床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联合内固定治疗肘关节周围骨折,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增强肘关节的周围骨关节的稳定性,加快骨折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对患者来说有一定经济效益,且较单纯内固定能有效预防关节处疼痛感及僵硬等病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侯金福王行利朱佩海熊炳明余首创
- 关键词:内固定
- 外固定技术在骨科应用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 2022年
- 随着AO理念和教育在中国的普及,我国创伤骨科医生对骨折内固定的使用逐步规范。由于肢体创伤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仅靠内固定技术已很难满足创伤骨科临床的救治需求。随着外固定支架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创新,其适应证日趋广泛,很多内固定无法处理的开放性损伤、骨缺损、骨感染及骨畸形等,通过外固定技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徐永清浦绍全
- 关键词:内固定技术骨感染外固定技术骨折内固定肢体创伤
相关作者
- 黄若昆

- 作品数:128被引量:25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外固定器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 矫形治疗 畸形愈合
- 谢鸣

- 作品数:32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畸形愈合 踝关节骨折 截骨术 踝关节 外固定器
- 谢鸣

- 作品数:90被引量:31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
- 研究主题:畸形愈合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 骨折 外固定器
- 王爱民

- 作品数:615被引量:2,283H指数:21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 研究主题:救治 人工关节 脊髓损伤 骨科 股骨颈骨折
- 王秋根

- 作品数:518被引量:3,327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盆 内固定 骨盆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