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7篇“ 多主棒孢“的相关文章
- 控制或预防植物被植物病原性微生物多主棒孢菌侵染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或预防植物被植物病原性微生物多主棒孢菌侵染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向植物病原体、植物病原体的场所、或易受植物病原体攻击的植物、或其繁殖材料施用杀真菌有效量的如权利要求1所定义的化合物。
- L·夸兰塔D·贝蒂
- 控制或预防植物被植物病原性微生物多主棒孢菌侵染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或预防植物被植物病原性微生物多主棒孢菌侵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植物病原体、该植物病原体的场所、或易受该植物病原体攻击的植物、或其繁殖材料施用杀真菌有效量的如权利要求1中所定义的化合物。
- L·夸兰塔D·贝蒂
- 河北省多主棒孢对3种常用杀菌剂的抗性及替代药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 2024年
- 为明确河北省黄瓜主产区多主棒孢对3种常用杀菌剂(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的抗性水平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20—2021年河北省唐山、邯郸地区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的敏感性,利用PCR技术分析了Cc Sdh及Cc Cytb抗性突变基因型,采用盆栽试验评价了10种常用杀菌剂对该地区主流抗性突变体Sdh B-I280V&Cytb-G143A的防治效果,并进行高效替代药剂交替使用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河北省唐山、邯郸黄瓜主产区的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肟菌酯和腐霉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啶酰菌胺对280株多主棒孢的平均EC_(50)值为8.12μg/m L,抗性频率为27.43%;肟菌酯对144株多主棒孢的平均EC_(50)值为62.6μg/m L,对162株多主棒孢(含EC_(50)值大于200μg/m L的18株菌)的抗性频率为99.49%;腐霉利对163株多主棒孢的平均EC_(50)值为6.95μg/m L,抗性频率为52.76%。共检测出11种Cc Sdh抗性突变类型,突变频率达到56.86%。其中6种为单突变,4种为双突变,1种为三突变。供试多主棒孢Cc Cytb仅携带G143A突变,发生频率为100%。盆栽药效试验中,两种混配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50%腐霉利WP和50%异菌脲WP+75%吡醚·丙森锌WP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最高,分别为71.52%和70.52%;其次是复配药剂75%吡醚·丙森锌WP,防效为57.90%;两种混配药剂75%百菌清WP+50%腐霉利WP和50%异菌脲WP+75%吡醚·丙森锌WP交替使用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分别为71.53%和94.64%。表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配并交替使用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朱广雪岳圆圆朱青艳温智浩孙炳学周荣佳谢学文柴阿丽李磊范腾飞李宝聚石延霞
- 关键词:多主棒孢腐霉利抗性黄瓜棒孢叶斑病替代药剂
- 黄瓜多主棒孢菌致病基因CcTLS2功能探究
- 2024年
- 为探究CcTLS2基因在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强致病力菌株HG14102524为研究对象,通过克隆多主棒孢菌CcTLS2基因,构建CcTLS2敲除株,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致病力测定、差异表达分析等方法,初步确定了CcTLS2对多主棒孢菌致病的影响。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cTLS2基因敲除菌株致病力丧失,菌落生长速度变慢,产孢量显著减少。多主棒孢菌G蛋白信号途径相关基因(A7125、A1402、A0835、A8311和A2529)在CcTLS2敲除株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表明,CcTLS2可能通过G蛋白相关途径影响多主棒孢菌的产孢机制、菌丝生长和致病力,在多主棒孢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 王泉城王少骅储天然石延霞谢学文李磊范腾飞柴阿丽李宝聚
- 关键词:黄瓜产孢致病力致病基因
- 植物源真菌病原体多主棒孢菌引起人类感染的病例分析
- 2024年
- 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原菌,该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绝大多数为寄生菌,多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植物茎秆、枝条、叶片上或表层土壤中,主要引起黄瓜、豇豆、香蕉等植物叶斑病和落叶病,在人体中的感染比较少见,2010年至今共报道15例人类感染病例,其中皮肤和软组织感染9例、眼部感染5例、颅内感染1例。该文对C.cassiicola引起的人类感染病例进行综述分析,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救治提供参考。
- 王文博王琴胡静刘媛
- 关键词:真菌抗真菌治疗
- 一种多主棒孢菌分生孢子质量的测定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主棒孢菌分生孢子质量的测定方法。所述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供试多主棒孢菌菌株进行活化和扩繁,利用粘附材料粘取多主棒孢菌分生孢子,利用差值法得到多主棒孢菌孢子粉的质量;配制多主棒孢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吸取...
- 柴阿丽李宝聚赵倩石延霞谢学文李磊范腾飞
- 烟草多主棒孢霉中携带真菌病毒的种类鉴定及特征分析
- 2024年
- 为发掘鉴定多主棒孢霉中的真菌病毒资源,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宏病毒组分析技术,对来源于烟叶的11株多主棒孢霉菌株进行真菌病毒的发掘和鉴定。基于获得的病毒序列信息进行结构蛋白预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明确了不同病毒在试验菌株中的侵染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菌株中共携带有5种真菌病毒,包括3种双链RNA(dsRNA)病毒、1种正义单链RNA(+ssRNA)病毒和1种负义单链RNA(-ssRNA)病毒。②蛋白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5种病毒中有2种属于整形病毒科(Totiviridae),其余3种分别属于双分体病毒科(Partitiviridae)、裸露RNA病毒科(Narnaviridae)和真菌蛇形病毒科(Aspiviridae)。③RT-PCR检测结果表明,这些菌株的带毒率为64%,并且2个菌株存在病毒的复合侵染。
- 杨萌萌胡利伟梁太波奚家勤黄磊李玉娥王桂瑶张超群管成伟宋纪真
- 关键词:真菌病毒
- 几种杀菌剂对猕猴桃多主棒孢菌的毒力及田间药效测定
- 2024年
- [目的]筛选出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原药对多主棒孢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毒力,继而依据毒力结果选择复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病害药效的测定。[结果]戊唑醇、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对病菌菌丝生长毒力较强。戊唑醇及肟菌酯对病菌孢子萌发毒力较强。复配药剂中,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对病菌菌丝生长毒力抑制较强。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效果明显,交替使用此种复配药剂在四川省不同种植区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能在80.00%以上。[结论]推荐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和氟吡菌酰胺·肟菌酯用于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
- 汪军徐菁朱宇航姚凯凯杨锐陈稳陈华保马苗苗龚国淑
- 关键词:毒力药剂筛选田间防效
- 多主棒孢菌CcABCB5蛋白与编码基因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多主棒孢菌CcABCB5蛋白与编码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主棒孢菌CcABCB5蛋白与编码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的蛋白质是如下任一种的蛋白质:A1)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 石延霞李宝聚孙炳学朱广雪谢学文柴阿丽李磊范腾飞
- 多主棒孢菌CcTLS2蛋白与编码基因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多主棒孢菌CcTLS2蛋白与编码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公开的多主棒孢菌CcTLS2蛋白来源于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cassiicola),为氨基酸序列,是序列1的蛋白质。本发明的实验证明,多主棒孢菌...
- 李宝聚柴阿丽王泉城石延霞谢学文李磊范腾飞
相关作者
- 李宝聚

- 作品数:617被引量:2,977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研究主题:诊病 黄瓜 番茄 多主棒孢 手记
- 石延霞

- 作品数:442被引量:1,996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研究主题:黄瓜 多主棒孢 番茄 诊病 芽胞杆菌
- 谢学文

- 作品数:321被引量:1,069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多主棒孢 诊病 番茄 黄瓜 芽胞杆菌
- 柴阿丽

- 作品数:267被引量:922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研究主题:番茄 多主棒孢 芽胞杆菌 黄瓜 根肿病
- 黄贵修

- 作品数:237被引量:858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 研究主题:木薯 橡胶树 多主棒孢 香蕉 病原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