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4篇“ 多原发结直肠癌“的相关文章
腹腔镜辅助根治术治疗异时性发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根治术在异时性发结直肠癌(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colorectal cancer,MCC)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辅助根治术的27例MCC患者(腹腔镜组)和接受开腹根治术的36例MCC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53.7±111.5)ml比(132.5±154.9)ml,t=-2.241,P=0.029]、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2±0.7)d比(3.5±0.6)d,t=-7.752,P<0.00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2.9±0.6)d比(4.3±0.6)d,t=-8.841,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7.2±2.4)d比(10.6±3.5)d,t=-4.518,P<0.001]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标本切缘阳性率、首次肠癌手术吻合口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对MCC患者是一种安全、创伤较小的开腹手术替代方案。
李吉云田若曦程璞刘恒昌陈海鹏郑朝旭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腹腔镜
同时性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研究: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同时性发结直肠癌(synchronous colorectal cancer,SCR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系统评价其预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0 d内死亡率。方法对PubMed、EmBase、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进行了系统的检索,筛选以英文或中文发表于2001年1月至2022年10月的研究,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共10657例SCRC患者。SCRC患者的OS、CSS短于孤立性结直肠癌患者(OS:HR=1.17,95%CI:1.06~1.29,P=0.001;CSS:HR=1.54,95%CI:1.16~2.03,P=0.003),但SCRC与RFS之间无相关性(HR=1.06,95%CI:0.96~1.17,P=0.282);SCRC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率升高(OR=1.42,95%CI:1.19~1.70,P=0.00);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不显著(OR=1.63,95%CI:0.99~2.69,P=0.054)。SCRC患者TNM分期偏晚,淋巴结转移风险高,易表现为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病理类型和微卫星缺陷型。结论SCRC患者预后不良,术后30 d内死亡率高,应加强围术期管理和术后监测。
张翔宇任万博邓凯霍新凯王新赵亮
关键词:预后META分析
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同时性发结直肠癌的应用体会
2024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间隔较远或横跨一个以上肠段同时性发结直肠癌(sMPC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团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7例sMPCC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n=16)行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对照组(n=11)行腹腔镜辅助分段结直肠癌根治术。观察手术情况和术后疗效。结果27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t=-0.154,P>0.05)、术中出血量(Z=-0.919,P=0.358)、肠功能恢复时间(t=-1.268,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排便次数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9,P=0.000)。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2,P<0.01)。观察组手术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1,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两组病例均无吻合口复发,排便状况均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式用于跨肠段sMPCC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卫生经济学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顾纪明蒋晖金留根钱程佳陈柏谢立飞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术多原发结直肠癌安全性
非转移性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
2024年
发结直肠癌是结直肠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同一患者于结直肠诊断2个或2个以上相互独立的肠癌病灶,而非转移性肠癌是指还未发生远处转移肿瘤。与孤立性结直肠癌相比,预后效果以及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临床当中很容易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现象。基于此,提升对于特殊类型肠癌的临床诊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其病因及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式尚无统一,预后情况仍有争议。本文对发结直肠癌的病理特点、临床症状、治疗方案等进行一系列的综述,希望能够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洋唐华
关键词:结直肠癌
同时性发结直肠癌诊疗进展
2024年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及医疗水平的进步,同时性发结直肠癌(synchronous colorectal cancers, SCRC)的发病率及检出率均有增趋势。目前SCRC约占结直肠癌的1.1%~8.1%,且有上升的趋势。对SCRC的诊疗方法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共识,目前SCRC的治疗则上同结直肠癌,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是首要目标。本文将简要概述SCRC的诊疗现状,并从手术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等方面对近期国内外SCRC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With the increase of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and the progress of medical level, the incidence and detection rate of synchronous colorectal cancers (SCRC) increase, accounting for about 1.1%~8.1% of colorectal cancer currently, and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There is no unified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 of SCRC at home and abroad. In principle, the treatment of SCRC should be the same as that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early radical resection is the primary goal. This paper will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R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review the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of SCRC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aspec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and neoadjuvant therapy.
涂利文赵书峰曾祥福
关键词:结直肠癌诊疗
同时性发结直肠癌和单发结直肠癌鉴别因素列线图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鉴别同时性发结直肠癌(SMCRC)和单发结直肠癌(单发CRC)发生的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2例SMCRC及120例单发CRC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SMCRC和单发CRC发生的相关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与校准曲线分析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合并腺瘤性息肉、高血压、血清癌胚抗水平、白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3.108,95%CI=1.113~8.682)、合并腺瘤性息肉(OR=2.941,95%CI=1.036~8.346)、高血压(OR=3.202,95%CI=1.128~9.088)、血红蛋白≤120 g/L(OR=3.868,95%CI=1.095~13.671)是SMCRC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将男性、合并腺瘤性息肉、高血压、血红蛋白≤120 g/L作为预测因子,绘制列线图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3(95%CI=0.630~0.856),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68%。校准曲线显示3条曲线拟合度良好,提示本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结论:男性、合并腺瘤性息肉、高血压、血红蛋白≤120 g/L是鉴别SMCRC和单发CRC发生的相关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准确评估SMCRC的存在风险,为临床早期识别SMCRC提供依据。
程晋坤李琪崔巍
关键词:多原发结直肠癌列线图
同时性发结直肠癌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结肠镜随访的配对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同时性发结直肠癌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异时性进展期腺瘤(MAA)的发生率。方法纳入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结直肠癌手术(外科手术或内镜切除)并进行3年结肠镜随访的结直肠癌患者。患者在术后6~36个月内完成≥2次结肠镜随访,且2次结肠镜检查间隔时间>6个月。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期、病理学特征,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术前癌胚抗、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基线结肠镜检查结果,MAA检出情况等资料。根据年龄(±2岁)、性别、发肿瘤部位(同一节段)和肿瘤分期将同时性发结直肠癌患者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按照病灶数1∶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配对。计算同时性发结直肠癌和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MAA的累积发生风险。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AA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14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配对。配对后,同时性发结直肠癌患者36例(78个癌灶),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78例(78个癌灶)。同时性发结直肠癌组患者1、2、3年MAA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1%(4/36)、22.2%(8/36)、33.3%(12/36),散发性结直肠癌组患者1、2、3年MAA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8%(3/78)、12.8%(10/78)、20.5%(16/78)。同时性发结直肠癌与MAA的3年累积发生率增高相关(HR=4.163,95%置信区间1.032~4.721,P=0.047)。指数病变位于左侧结肠时,同时性发结直肠癌发生MAA的风险增加(HR=7.186,95%置信区间1.602~20.787,P=0.010)。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结肠镜检出同时性进展期腺瘤是MA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3.175,95%置信区间1.411~7.142,P=0.005)。结论同时性发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进展期腺瘤患者应强化结肠镜随访。
郭春梅刘红王亚丹孟明明王沧海宿慧吴静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散发性结直肠癌
散发性同时性发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散发性同时性发结直肠癌(SSCRC)个癌灶相对位置及微卫星状态对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于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78例SSCR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按照个癌灶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是:(1)右半组(个癌灶均分布于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2)左半组(个癌灶均分布于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3)左半+右半组(个癌灶在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直肠均有分布)。按照微卫星状态(MSI),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MSI-H组(错配修复缺陷)和MSI-L+MSS组(错配修复完整)。比较组间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不同临床特征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预后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结果278例SSCRC患者中,有256例(92.1%)癌灶数量为2个,22例(7.9%)>2个;255例(91.7%)病灶病理表现为腺癌,23例(8.3%)病灶包含或表现为黏液腺癌;136例(48.9%)发生淋巴结转移;癌灶浸润深度超过肌层的患者238例(85.6%);TNM分期为Ⅲ或Ⅳ期者147例(52.9%);左半组、右半组以及左半+右半组分别有155例(55.8%)、55例(19.8%)和68例(24.5%)。全组有199例行完整4项错配修复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查,其中有166例微卫星状态为MSI-L+MSS;33例微卫星状态为MSI-H。左半组、左半+右半组以及右半组比较,女性比例分别占16.8%(26/155)、26.5%(18/68)和49.1%(2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35,P<0.001);癌灶数量≥3个的比例分别占5.2%(8/155)、16.2%(11/68)和5.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8,P=0.015);黏液腺癌的比例分别占4.5%(7/155)、8.8%(6/68)和18.2%(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6,P=0.007);淋巴结转移比例分别占55.5%(86/155)、48.5%(33/68)和30.9%(1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7,P=0.007);浸润T3~4分期比例分别占81.3%(126/155)、88.2%(60/68)、94.5%(52/55),差异有统计
秦兆甫徐国徽周诗琪郑棚文朱玉萍鞠海星李德川马德宁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同时性发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2022年
论同时性发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将 2010 年 3 月 到 2016 年 2 月到我院治疗的 22 例同时性发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 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同时性发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结果 同时性发结直肠癌和同期单发结直肠癌病例相似,利用同期手术方案可以实施治 疗,22 例患者姑息性切除患者 2 例,占 9.09%,根治性切除患者 20 例,占 90.91%, 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存活 14 例,5 年生存率为 63.64%。结论 在手术治疗前或手术 中通过常规的全程结肠镜检查结直肠癌患者,并常规解剖标本,可有助于对同时性 发结直肠癌进行诊断,而对同时性发解直肠癌的治疗则是根治性切除。
林勇董德嘉
关键词:多原发结直肠癌
异时性发结直肠癌危险因素与治疗研究
2022年
异时性发结直肠癌(MCC)是结直肠癌中的一种特殊分类,在MCC发病过程中,不良生活习惯(高脂饮食、肥胖、吸烟、饮酒等)和结直肠癌手术等是其重要影响因素,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有助于MCC的治疗。导致M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复杂,其中林奇综合征相关结直肠癌发生通路在MCC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CC的治疗以外科治疗为主,但具体术式尚存在争议。MCC的诊断与治疗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在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上探索MCC的治疗靶点将有助于临床诊疗的精准化、个体化。
李佳魏孝礼白玉贤
关键词:不良生活习惯分子机制外科治疗

相关作者

程勇
作品数:108被引量:532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大肠癌 结直肠癌 肿瘤干细胞 直肠癌 MIR-21
董超
作品数:10被引量:57H指数:3
供职机构:荆州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多原发结直肠癌 乳腺癌 多原发癌 KAI1 结直肠癌
徐维
作品数: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P53 多原发结直肠癌 结直肠腺瘤 胰腺癌 K-RAS突变
王贵玉
作品数:148被引量:729H指数:1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 自然腔道 大肠癌 标本
吴江宏
作品数:18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及软组织外科
研究主题:结肠直肠肿瘤 胃肿瘤 胃癌 直肠癌 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