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5篇“ 大气对流“的相关文章
一种大气对流层顶折叠现象的预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气对流层顶折叠现象的预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下载预报时间段的GFS全球天气预报模型数据集;步骤2,从已下载的GFS数据中提取出所需区域的用于识别对流层顶折叠现象所需的要素信息,并基于提取出的要素...
曹乐丁鸿艺徐力强王梦珂杨盛凯袁金龙赵天良
一种大气对流层顶折叠现象的预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气对流层顶折叠现象的预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下载预报时间段的GFS全球天气预报模型数据集;步骤2,从已下载的GFS数据中提取出所需区域的用于识别对流层顶折叠现象所需的要素信息,并基于提取出的要素...
曹乐丁鸿艺徐力强王梦珂杨盛凯袁金龙赵天良
ENSO振幅不对称与赤道太平洋大气对流–海温非线性敏感性的关系研究
2024年
ENS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冷暖位相的强度存在着明显的非对称性,即El Niño强于La Niña,前人的研究将其归因于海洋非线性动力加热。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比较了ENSO发展期线性动力加热的贡献,发现El Niño发展期内赤道中东太平洋混合层海流及温跃层深度对海面异常风应力的响应要强于La Niña发展期的响应强度,这导致纬向平流反馈以及温跃层反馈均对El Niño的发展产生更大的贡献。这种海洋动力响应的不对称源自于El Niño期间热带中太平洋的异常西风响应强于La Niña时期间的异常东风响应。研究还发现热带太平洋大气对流–海温的非线性敏感性是风场对ENSO冷暖位相海温产生非对称响应的诱因,即在赤道中东太平洋25.5℃~29℃的背景海温区间,海温升高导致的大气对流加强的幅度要强于等量的海温降低引发的对流减弱的幅度,因此El Niño能激发更强的异常西风。由此,本文揭示了海气耦合的不对称性在“海温→大气对流→海面风应力→海流、温跃层→海温”这一动力链条中的传递过程,为解释ENSO振幅不对称提供了动力逻辑上的依据。
姜明宏谢瑞煌
过去30年北京地区大气对流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4年
大气对流边界层高度的演变对天气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关于北京地区对流边界层高度的气候特征研究较少。利用1992—2022年的高分辨率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过去30年北京地区对流边界层高度的气候特征。首先使用无线电探空观测数据评估了ERA5大气对流边界层高度数据的表现,结果显示ERA5可以很好地再现探空观测的对流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其次研究了对流边界层高度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以及对流边界层高度与关键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过去30年春季和秋季的对流边界层高度分别以61.6 m·(10 a)^(-1)和13.1 m·(10 a)^(-1)的速率呈逐年减小趋势,夏季和冬季的对流边界层高度分别以2.9 m·(10 a)^(-1)和7.7 m·(10 a)^(-1)的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中午时段的对流边界层高度中位数分别约为1700、1100、950、800 m。春季在全年四个季节中的对流边界层高度发展最高,是因为春季地表感热通量最大,同时大气层结的不稳定程度最强。通过分析对流边界层高度与感热通量、位温直减率、地气温差的相关关系,发现在春季,当感热通量每增大100 W·m^(-2)时,对流边界层高度升高615 m;当位温直减率每增大1℃·km^(-1)时,对流边界层高度升高1376 m;当地气温差增大1℃时,对流边界层高度升高175 m。
赖悦李林王辉张宏文夏芸洁韦涛孟磊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无线电探空影响因素
热带大气对流垂直结构与降水模拟偏差的关系:基于GAMIL3模式的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针对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模式GAMIL(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IAP LASG)的两个版本GAMIL2(G2)和GAMIL3(G3),评估了其对热带降水气候态以及对流垂直结构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新版本模式降水模拟改进的原因以及热带对流垂直结构与降水模拟偏差的关系。两个版本的GAMIL模式都较好地捕捉到了热带降水的主要特征,且G3的模拟结果整体优于G2。新版本的主要改进在于显著减小了热带西北太平洋正降水偏差。水汽收支诊断显示,模式降水偏差主要来源于蒸发项和水汽垂直平流动力项,而后者的偏差则来自于对流强度和对流垂直结构的共同作用。对流垂直结构偏差主要存在于赤道印度洋与赤道大西洋区域,表现为大气低层辐合分量偏小,对流卷出层高度偏高;在热带西北太平洋与赤道东太平洋区域,模式较好地还原了典型的“头重型”和“脚重型”对流垂直结构,但依然存在有整体性的对流偏深。湿静力能(MSE)收支显示,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过量的净能量通量是模式垂直运动偏差的主要来源。而对流垂直结构偏深造成的总湿稳定度(Gross Moist Stability,简称GMS)偏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模式中的净能量通量偏差,抑制了模拟的对流强度。诊断结果显示,G3中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的降水改善主要源于对流强度正偏差的减小。G3中对流阈值和层云阈值的下调,使得对流发生频率增加,从而抑制了过大的对流强度。热带对流垂直结构与降水偏差有着紧密且多样的联系,在未来模式发展中应当予以重视。
任子坤周天军郭准陈晓龙郭准吴波
大气对流初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2023年
大气中的对流初生(Convective Initiation,CI)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征兆,是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的重点所在,近些年越来越被关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CI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CI的定义、基于雷达数据和卫星数据的CI成熟算法、CI局地时空分布特征、影响CI的主要因子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CI未来研究作一展望,以期加深对CI的认识,为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姚秀萍曹晓敏
中国北方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土壤湿度对大气对流活动的影响研究
大气对流活动对地球大气系统有着强烈的影响,会导致对流大气低层与高层之间、甚至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产生热量?动量和水汽的交换,往往具有极强、极快、易致灾等特征,尤其是强对流活动常会带来瞬时大风、冰雹、龙卷、雷暴和短时强降水...
刘维成
关键词:土壤湿度
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城市大气对流层NO_(2)柱浓度时空变化研究
2023年
本文利用基于臭氧监测仪(OMI)的对流层NO_(2)柱浓度(VCD)产品,分析了喀什、伊斯兰堡、卡拉奇及拉合尔等城市2005—2019年NO_(2)柱浓度的长时间序列变化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5—2019年,NO_(2)柱浓度污染水平表现为拉合尔>伊斯兰堡>喀什>卡拉奇;拉合尔和伊斯兰堡的对流层NO_(2)柱浓度冬季污染最为严重,卡拉奇和喀什分别在夏季和秋季最为严重;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城市NO_(2)柱浓度相对较低,原因是经济发展缓慢,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且常年风速较小,污染不易扩散。
肖洋李艳红赵晓蓉张梦洁
黄河流域大气对流层O_(3)和NO_(2)时空变化及来源解析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2005—2021年OMI的对流层O3和NO_(2)柱浓度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后向轨迹等方法,对黄河流域O3和NO_(2)时空分布和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①2005—2021年黄河流域对流层O3柱浓度年均值波动增长,在2010和2019年达到峰值,最大值为41.45 DU;NO_(2)柱浓度年均值2005—2012年缓慢上升,2013—2021年呈下降趋势.②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O3柱浓度在山东和内蒙古境内较高,NO_(2)柱浓度在山东和河南等地较高,两者柱浓度低值区都出现在四川和青海等地;冷热点分析发现呼和浩特市O3柱浓度和济南市NO_(2)柱浓度热点区域都有所扩大,其中O3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占比上升了2.1%;NO_(2)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和山东省,占比上升了2.8%.③季节变化上,O3柱浓度季均值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NO_(2)柱浓度季均值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④由于呼和浩特市O3浓度较高,因此本研究对呼和浩特市的污染来源进行解析.研究发现气象轨迹长距离传输较多,其中以西北方向的居多.O3潜在源区主要在蒙古国南部,对其污染贡献水平大,与浓度权重的高值区域保持一致性.
王扬刘旻霞宋宜凯王晓雯
关键词:后向轨迹黄河流域
模拟大气对流
2022年
在水箱中制造令人震撼的天气现象。制作冰块选择一种颜色代表大气对流中的冷空气,在这里我们选择蓝色。在冰格模具的格子中添加水和几滴蓝色食用色素,再放入冰箱冷冻层使其凝固。
关键词:食用色素大气对流冷冻

相关作者

施明恒
作品数:560被引量:2,495H指数:25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多孔介质 数值模拟 传热 传热传质 分形
林锡贵
作品数:26被引量:11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西太平洋 海面 气象特征 夏季风 赤道
赵天良
作品数:187被引量:1,345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沙尘气溶胶 PM PM2.5 污染 大气污染物
曹乐
作品数:29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大气边界层 WRF模式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半干旱草原 污染过程
陈振乾
作品数:486被引量:811H指数:15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泡沫金属 超声波 相变材料 地源热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