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24篇“ 大气环流异常“的相关文章
- 贵州暖季降水时空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对于贵州暖季降水气候规律的认识,提升贵州暖季降水的预测能力。【方法】基于站点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和HadISST海温资料等,利用多种气候统计方法对贵州暖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异常环流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贵州暖季降水及其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总体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其中西部的干湿季差异更为显著,降水具有更强的集中性;贵州暖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准20 a、准7 a振荡周期;贵州暖季降水分布与前期的印度洋和大西洋局部区域的海温指数,以及同期的副高脊线和东亚槽位置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当贵州暖季降水异常偏多时,北半球极涡向乌拉尔山和加拿大北部地区有延伸的槽区存在,东北亚地区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环流经向度的加大和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中国南方地区,伴随贵州北侧上空存在的异常正经圈环流上升支共同影响,使得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在贵州境内产生明显的辐合抬升,为降水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贵州暖季降水异常分布还与前期秋冬季的北太平洋和北美西海岸、西太平洋,以及北大西洋和赤道大西洋等地区的海温异常密切相关。【结论】研究揭示了贵州暖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异常环流、前期海温的显著联系,为提升贵州暖季降水预测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严小冬夏阳任曼琳张皓
- 关键词:环流异常
- 广西1961~2022年寒潮气候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 2024年
- 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低温寒潮的演变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利用广西1961~2022年75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根据广西寒潮标准,计算近61个寒潮年单站和区域的寒潮日数、频次和强度,并利用WS2001线性趋势变化评估方法、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西寒潮演变规律和大气环流的气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97.9%的寒潮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且12月至次年2月频次最高。寒潮日数和频次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而寒潮强度则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近61年寒潮站日数和站次数呈减少趋势,且桂北和桂东减少速率高于桂南和桂西,而站平均寒潮强度呈弱的增加趋势,增幅高值在中部和东部区域,但广西区域性的寒潮从日数、强度和覆盖的站点数量均没有显著变化。广西寒潮主要发生季的气温增加显著,且在1998年发生气温突变,气候变暖后,尽管寒潮频次下降,但区域性寒潮日数降幅较小,站点和区域寒潮强度均表现为轻微的增加趋势。南海副高位置偏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极涡面积和强度指数偏大、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为负位相时,造成广西寒潮频次偏多。
- 唐健秦意茗黄馗卓毅鑫胡甲秋戚焕兴蒙文川刘鲁宁陈明惠
- 关键词:寒潮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
- 近40年中国冬季寒潮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被引量:2
- 2024年
- 利用1980—2023年高分辨率中国气象站观测数据,根据寒潮标准及强度指数,对中国寒潮事件的强度及影响区域进行客观分类,探讨全国性、区域性寒潮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环流演变。结果表明:近40年我国冬季寒潮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影响范围扩大,而强寒潮的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增大。中国寒潮冷空气主要来源于新地岛东南地区,路径因寒潮类型而异。分析全国型、东北华北型和西北华北型寒潮前期和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发现:格陵兰岛的异常深厚暖高压是全国型寒潮的重要前兆,欧亚大陆对流层中高层纬向波列是其爆发的显著特征;东北华北型寒潮与冷涡在中低纬度异常高压系统阻挡下的东移有关;西北华北型寒潮与东欧平原上空暖性高压脊的发展及欧亚大陆两脊一槽的形势密切相关。所有类型寒潮爆发前均有乌拉尔阻塞高压的维持和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的堆积。
- 王淼淼丁明虎吕俊梅陈军明
- 关键词:寒潮冷空气路径
- 盛夏亚洲大陆上空急流变化的两类模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 2024年
- 基于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EOF分解方法揭示出1960-2019年7-8月亚洲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变化的两类主要模态,并利用合成方法研究了两类模态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亚洲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变化的第一模态为纬向风以急流轴为界南北的反位相变化,主要表现为急流整体的南北移动;第二模态为纬向风以青藏高原为界在东西方向上的反相变化,主要表现为急流轴的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向倾斜,该结论不同于以往大多数研究将第二模态定义为急流的强度变化。通过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分析发现,急流的南北移动对应南亚高压同步的南北移动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的变化,急流向南移动时,南亚高压脊线偏南,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扩张,急流向北移动时则相反,该模态主要影响亚洲地区40°N以南的降水异常以及贝加尔湖一带、东亚和南亚的温度异常。第二模态即纬向风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反相变化主要伴随着南亚高压强度的东西振荡,急流轴呈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向倾斜时,南亚高压东侧(西侧)位势高度增强,该模态与西亚高纬度地区、中亚以及印度半岛的降水异常有关。此外,第二模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影响整个欧亚大陆的气温,并呈现双偶极子型的异常分布。
- 李双吟张耀存黄丹青况雪源
- 关键词:副热带西风急流大气环流异常气候效应
- 近40年中国冬季寒潮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
- 本文基于1980/1981到2020/2021年高分辨率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大气环流数据,参考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标准,获得近40年冬季的单站寒潮个例,并判定出399次全国型、区域型寒潮事件(包括148次强寒潮...
- 王淼淼
- 关键词:寒潮冷空气路径极涡
- 1971—2021年大连地区冬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成因分析
- 2024年
- 基于1971—2021年大连地区南部(大连、旅顺、金州)、北部(瓦房店、普兰店、庄河)6个国家气象站冬季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百分位法定义极端事件阈值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1 a大连地区冬季冷暖变化趋势及异常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冷冬、暖冬年大气环流异常成因。结果表明:近51 a大连地区冬季和各月气温变化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南部地区的上升率高于北部地区;金州以南和瓦房店地区尤以最低气温上升最明显,最低气温的上升对冬季增暖最为显著,旅顺最低气温升幅最大,而普兰店和庄河地区尤以最高气温上升最明显,最高气温的上升对冬季增暖最为显著,普兰店最高气温升幅最大;大连地区2月的气温上升对冬季增暖贡献最大。20世纪70—80年代为偏冷期,90年代是最暖期,进入21世纪以来,从2006年开始冬季增暖趋缓。大连地区在1986年前后发生由冷变暖的显著突变。近51 a低温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相对暖期仍有寒冷年份出现,1月低温日数最多。近51 a冬季极端冷日显著减少,极端暖日明显增加,且极端暖日年际起伏较大,增加了气候异常的不稳定性。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主要是由地面西伯利亚高压、500 hPa东亚大槽、乌拉尔山高压、鄂霍茨克海高压等的异常导致。冬季地面西伯利亚高压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强(弱),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以经(纬)向环流为主,乌拉尔山高压、鄂霍茨克海高压和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弱),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有(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大连地区,从而造成大连地区易出现冷(暖)冬。
- 王秀萍金巍侯彦泽范开宇李潇潇
- 关键词:大气环流
- 秋季北极海冰变化与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及机制研究
- 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全球持续变暖,北极海冰快速消融,这给全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北极海冰的变化及其影响备受公众与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地球系统模式大样本集合(CESM...
- 宋子祎
- 关键词:北极海冰北大西洋涛动
- 大气环流异常对吉林省霾污染的影响
- 2023年
- 利用1979—2019年ERA5的再分析资料,以及2015—201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下载的逐日PM_(2.5)浓度资料,研究了吉林省PM_(2.5)污染的特征和大气环流异常对吉林省PM_(2.5)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19年长春市的PM_(2.5)污染日基本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季节变化趋势表现为冬季PM_(2.5)污染重而夏季污染轻的特征。2015—2019年吉林省出现了12次较严重的区域性PM_(2.5)污染天气,污染的空间分布以长春市污染最为严重,周边地区向东西两侧逐渐减轻。吉林省出现区域性PM_(2.5)污染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表现为500 hPa高度距平场呈EU型(欧亚型)的负向,乌拉尔山高压脊减弱,东亚大槽填塞,高空环流变得平直,同时200 hPa副热带西风急流减弱。物理量场表现为对流层低层逆温层增强,湿度增加,边界层高度降低和偏南风影响。地面气温偏高的程度、偏南风的强度是造成严重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边界层高度可能不是导致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
- 张伶俐王纯郭栋王冀
- 关键词:污染特征环流异常
- 21世纪第2个10年初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增加及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被引量:4
- 2023年
- 华北是中国人口聚集区及主要的农业和工业区,旱涝灾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基于近61年(1961—2021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第2个10年初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11/2012年前后经历了从干到湿的变化。选择1999—2011年作为干旱期,2012—2021年作为湿润期,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华北地区在干旱期和湿润期相关大气环流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此次从干到湿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变化关系不大,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发生的年代际变化有所不同。在2011—2021年湿润期,对流层中低层环流场上在蒙古高原—中国东北地区上空为气旋式环流异常,气旋西侧的偏北风将高纬度的冷空气输送到华北,有利于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的交汇;对流层高层则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地区上空为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东亚西风急流的东伸北抬,由涡度方程诊断可知相对涡度的水平平流项对急流位置偏北东伸有重要贡献;上述环流形势有利于华北地区上升运动的增强。与此同时,湿润期华北地区上空假相当位温升高,且假相当位温垂直变化增强,说明华北上空大气更加暖湿,且大气层结更不稳定,也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动力和热力条件异常变化共同导致华北地区在2012—2021年降水较前期降水明显增多。
- 赵嘉诚李清泉丁一汇刘芸芸谭桂容沈新勇吴清源
- 关键词: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
- 近50a黑龙江省5—9月气象干旱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被引量:4
- 2023年
-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该区域干旱气候特征对科学开展旱灾防御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基于1971—2020年农作物生长季(5—9月)黑龙江省80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计算黑龙江省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分析黑龙江省中旱、重旱、特旱日数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对比分析典型干旱、湿润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971—2020年5—9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南部、松嫩平原西部是干旱多发区;干旱日数月际空间分布西多东少、中部腹地局部偏多;中旱、重旱、特旱日数年代际特征明显且均呈减少趋势,中旱减少趋势最明显,变化速率为-1.7 d·(10 a)^(-1)。典型干旱年与典型湿润年的环流存在显著差异,典型干旱年,贝加尔湖以西地区受反气旋控制,黑龙江上空受西风带气流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冷暖空气交汇,水汽输送通道不明显,水汽难以到达黑龙江地区;典型湿润年情况则相反。
- 王莹张舒徐永清阙粼婧李新华黄英伟陈雪王蕾
- 关键词:大气环流
相关作者
- 李智才

- 作品数:74被引量:308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西省气候中心
-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夏季 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异常 大气环流
- 陈海山

- 作品数:187被引量:2,093H指数:29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土壤湿度 夏季 夏季降水
- 李永华

- 作品数:93被引量:874H指数:17
- 供职机构:重庆市气候中心
- 研究主题:夏季 大气环流 降水 夏季旱涝 大气环流异常
- 李崇银

- 作品数:306被引量:4,239H指数:4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大气环流 ENSO 数值模拟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大气季节内振荡
- 严华生

- 作品数:94被引量:78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
-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高度场 降水 大气环流 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