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2篇“ 大肠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章
探讨分析腹腔镜根治大肠恶性肿瘤的安全性
2021年
探讨探讨分析腹腔镜根治大肠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方法:纳入大肠恶性肿瘤患者108例,时间2017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分为两组,按照患者自愿选择,传统开腹根治术治疗对照组,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研究组,清扫淋巴、住院天数、排气时间术后、手术行程、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情况及免疫功能指标两组对比。结果:两组术后三天免疫功能指标均低于术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三天时IgM、IgG、IgA数值均更高(P<0.05)。研究组住院天数、出血量术中、排气时间术后、发生并发症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清扫淋巴结个数、手术行程对比均无差异(P>0.05)。结论:传统开腹根治术治疗与之相比,大肠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发生并发症的百分比明显下降,患者住院天数减少,几乎不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张玉清
关键词:免疫功能大肠恶性肿瘤腹腔镜根治术
不同术式治疗大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年
大肠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高。目前治疗大肠恶性肿瘤主要方法是根治性手术,包括腹腔镜根治术和开腹根治术。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是腹腔镜手术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干扰,影响预后。本文对以上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大肠恶性肿瘤的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徐万全
关键词:大肠恶性肿瘤腹腔镜根治术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式根治性手术
617例大肠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大肠恶性肿瘤近10年临床病理变迁情况,从而为早期诊断结肠癌及肿瘤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08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617例大肠恶性肿瘤资料,分别对大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病理及DNA错配修复基因等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检出率为2.35%(596/25 308),同时性多发大肠癌18例(3.02%,18/596)。男女之比为1.34∶1.00,平均年龄66.8岁。596例原发性大肠癌中,结肠癌占76.68%,其中右半结肠癌占39.17%,女性右半结肠癌的检出率(47.34%)明显高于男性(33.46%)(P=0.003)。组织病理类型主要为高中分化腺癌,占84.60%(522/617),其中黏液腺癌占6.81%(42/617)。230例患者进行了DNA错配修复(MMR)状态检测,其中DNA错配修复缺失(d MMR)患者57例(24.78%),与DNA错配修复正常(p MMR)患者相比,常见于右半结肠、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含黏液分泌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高危患者的结肠镜筛查,提高对同时性多发大肠癌的认识。对于女性患者,重视右半结肠癌的筛查。对于右半结肠癌、低分化腺癌(含印戒细胞癌)及黏液分泌腺癌患者,进行MMR检测。
郭春梅吴静王亚丹宿慧
关键词:大肠癌结肠镜病理DNA错配修复
中药健脾养血方剂对改善大肠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的疗效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养血方剂对大肠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进行化疗的60例大肠恶性肿瘤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健脾养血方剂口服,1剂/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白细胞介素-11(IL-11)使用情况。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后,中药组III^IV度骨髓抑制发生频次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象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象各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中药组治疗后血象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及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KPS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中药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患者G-CSF及IL-11使用例数分别为4、2例,使用剂量分别为1 107μg、19 mg,对照组患者G-CSF及IL-11使用例数分别为9、5例,使用剂量分别为2 780μg、32 mg,中药组G-CSF及IL-11使用例数和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在研究期间均未发现与口服中药相关的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异常。结论中药健脾养血方剂可有效缓解大肠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葛善义宋晓冬肖羽邵荣江
关键词:健脾养血大肠恶性肿瘤化疗骨髓抑制
大肠恶性肿瘤不同术式治疗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大肠癌根治术治疗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自愿,将95例大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并测定术前和术后3 d血清IgA、IgG、IgM和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CRP水平、住院时间显著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IgA、IgG、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开腹术,腹腔镜下根治术效果更好,对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更小,值得临床推广。
王亮李伟刘雅刚贾楠
关键词:大肠癌根治术开腹术免疫功能
年龄和下消化道报警症状预测大肠恶性肿瘤的价值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年龄和下消化道报警症状预测大肠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因肠道症状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并在内镜中心完成肠镜检查的患者,统计患者的年龄、下消化道报警症状(便血、贫血、消瘦、大便变细、腹部包块、肠梗阻)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5 240例患者接受肠镜检查,其中检出大肠恶性肿瘤患者共408例,占7.8%;大肠恶性肿瘤组的年龄及便血、消瘦、贫血、腹部包块的发生率均较非恶性肿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恶性肿瘤组患者随年龄增大报警症状发生率增高,其中≥50岁患者报警症状发生率较非恶性肿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报警症状对大肠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2.9%~56.7%,特异性为71.4%~99.6%,其中便血的敏感性最高,腹部包块的特异性最高。结论报警症状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均不高,但特异性均较高,对年龄较大和出现报警症状的患者应重视筛查大肠恶性肿瘤,及时行结肠镜检查。
钟选芳甘爱华张晓慧许岸高余中贵刘宇辉
关键词:年龄大肠恶性肿瘤
大肠恶性肿瘤不同术式治疗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大肠恶性肿瘤不同术式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44例大肠恶性肿瘤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手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开腹大肠癌根治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术前、术后3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g A、Ig G、Ig M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3.9±27.4)min,术中出血量为(196.3±41.5)ml,住院时间为(10.9±3.1)d,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排气时间和并发症总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血清Ig A、Ig G和Ig M出现了小幅度下降,CRP含量上升,观察组患者Ig A、Ig G、Ig M和CRP水平较对照组变化幅度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大肠恶性肿瘤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小,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也更小。
杨景先麦建全陈晓峰王侦伟杨卓涛余颖誉
关键词:大肠肿瘤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免疫功能
多原发大肠恶性肿瘤12例临床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大肠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对12例大肠多原发癌患者的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大肠多原发癌患者术前、术中均仔细检查,未出现漏诊病例,未实施根治术方案,术后第7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其他均治愈出院。结论针对大肠多原发癌,明确诊断,并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最大程度改善预后,保障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李更蛟
大肠恶性肿瘤高危人群早防早治
本书重点介绍了大肠癌的基础知识,提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发病模式、早期表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并简要介绍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中医治疗和康复治疗。
周英杰主编
关键词:大肠肿瘤中西医结合
CT及强化CT鉴别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CT和强化CT在诊断和鉴别大肠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差异。方法将110例共计122个大肠恶性肿瘤确诊患者分别采用CT与强化CT对所有大肠恶性肿瘤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肿瘤检出率及对瘤体部位、瘤体形态、生长方式的检查符合率等。结果强化CT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CT组肿瘤检出率和瘤体部位、瘤体形态及生长方式符合率均高于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CT较CT在大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敏感度与特异度及瘤体生长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临床应注重强化CT的应用。
刘建国刘福尧齐淑玲石磊郭金升
关键词:大肠恶性肿瘤灵敏度特异度

相关作者

白克运
作品数:85被引量:274H指数:9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复方黄柏液 疗效观察 中医药疗法 保留灌肠治疗
赵丽中
作品数:42被引量:290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大肠癌 大肠癌筛查 结直肠肿瘤 直肠癌
谢忠士
作品数:70被引量:223H指数:9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研究主题:腹腔镜 直肠癌 右半结肠切除术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PTEN
马娟
作品数:35被引量:190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胃癌 足细胞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 胃癌生物学行为 胰十二指肠
王晓玲
作品数:24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
研究主题:双气囊小肠镜 免疫组化 肠黏膜 肠屏障功能 慢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