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53篇“ 大陆造山带“的相关文章
- 全球典型大陆造山带中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来自变质岩和地球物理的限制被引量:1
- 2022年
- 大陆岩石圈深俯冲作用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是板块构造及动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全球著名的大陆造山带中榴辉岩的p-T轨迹呈现差异性折返特征,为了揭示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本文结合变质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选取3个典型大陆造山带——中生代—新生代的阿尔卑斯造山带、中生代的苏鲁—大别造山带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中的榴辉岩进行阐述。在阿尔卑斯造山带地区,地球物理研究结果发现,欧洲板块的俯冲造成了Adria地区下方的岩石圈存在明显厚度差异。同时,阿尔卑斯造山带Doria Maria和Pohorje地区以及Pohorje地区内部,榴辉岩折返历史也不尽相同,原因可能是亚德里亚大洋岩石圈断离后不同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使其差异性斜向挤出。苏鲁—大别造山带中榴辉岩的快速折返,原因可能是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后岩石圈的拆沉或断离作用。在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构造结和中喜马拉雅榴辉岩的折返存在差异性。在西构造结,那让和卡甘榴辉岩呈现不同的p-T轨迹和折返速率,变质岩石学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都表明它们的差异性折返很可能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构造挤压作用以及印度大陆岩石圈的断离作用有关。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年轻的正在进行造山活动的造山带,相较于古老的苏鲁-大别造山带,它更适合变质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综合研究。因此西构造结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构造挤压和俯冲板块断离可应用于全球造山带。
- 张丁丁张衡
- 关键词:造山带榴辉岩折返地球物理变质岩石学
- 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大陆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演化的物质记录被引量:5
- 2020年
- 为了更好地了解汇聚板块边缘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在揭示地球演化历史中的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碰撞后岩浆作用的研究历史、碰撞类型及其对造山带地幔属性的影响、碰撞后岩浆作用的概念与内涵,以及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与造山带地幔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不仅是研究和揭示造山带地幔属性与演化的直接物质记录,而且是区域成矿作用的重要载体.然而,对碰撞造山过程中改造上覆岩石圈地幔的地壳物质种类、贡献量及其改造过程与机制、碰撞后镁铁质岩浆成矿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与机制等都是未来本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研究对丰富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许文良赵子福戴立群
- 关键词:造山带成矿作用
- 大陆造山带深熔垮塌的岩石学、地球化学证据:以北大别深熔混合岩为例被引量:1
- 2020年
- 北大别位于大别造山带的核部,分布着大量的造山带垮塌时期形成的混合岩,其于理解大别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北大别混合岩的原岩为TTG(D)岩石,因黑云母和角闪石的脱水熔融诱发深熔作用产生。顺层产出的为富斜长石浅色体,主要矿物组成为斜长石+石英+黑云母±钾长石±角闪石。伟晶岩脉或团块为富钾长石浅色体,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石英±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暗色体为变晶结构,主要矿物组成为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单斜辉石;其中,暗色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常常定向排列,具有明显的溶蚀结构;暗色体中浅色矿物颗粒较小,以斜长石和石英为主,指示部分熔融的残余产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碱金属元素(N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Ba、K、La等)和LREE等优先进入酸性熔体,而相容元素和中-重稀土元素等残留在残余体中。浅色体与本区花岗岩相比,二者都有右倾的稀土配分模式,富集LREE,亏损HREE。但浅色体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δEu值为2.48~6.55,而花岗岩则有弱的Eu负异常,并且浅色体中大颗粒斜长石相互构成框架结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花岗岩熔体,表明浅色体更可能是熔体早期结晶的产物。
- 王德远续海金王攀贾敏高占冬
- 关键词:北大别混合岩深熔作用岩石学地球化学
- 浅析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2019年
- 作为造山带重要研究内容,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是集多种高等研究学科于一体的,高水平、高技术性学科。本文将以造山带沉积学概述为切入点,通过对造山带沉积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对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展开全面探究,希望能够对国内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 李海锋
- 关键词:沉积地质学大陆造山带岩石
- 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特征被引量:14
- 2017年
- 本文探讨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介质密度的变化特征和不同类型,并用大陆动力学机制解释这些特征产生的原因。根据重力场小波变换的尺度—源深度转换律,进行地面重力异常场多尺度分解,取得了反映中国地壳不同埋藏深度的小波细节,揭示了造山带地壳的密度结构。和克拉通地体不同,中国大陆的造山带下地壳密度都偏低,只有古生代块体弱碰撞形成的摺皱山脉是例外。这些造山带大都与古大洋封闭和俯冲碰撞作用有关。古大洋封闭后在地壳中留下的裂隙和海水,会造成地壳密度降低。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大致可以分四类。上中下地壳密度都偏低的属于第一类造山带。第二类造山带上中地壳密度偏低,而下地壳密度偏高。第三类造山带上中地壳密度偏高,而下地壳密度偏低。第四类造山带上中下地壳密度都偏高。通过板块构造原理和岩石物理规律对青藏高原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分类的解释可见,青藏高原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壳密度结构分属三类不同的造山带,体现印度次大陆和欧亚板块碰撞不同阶段作用造成的结果。根据地壳密度变低和厚度是否加大,还可以识别板沿和板内造山带。
- 杨文采瞿辰侯遵泽颜苹于常青
- 关键词:大陆动力学地壳构造造山带小波多尺度分析
- 大陆造山带碰撞-俯冲-折返-垮塌过程的岩浆作用及大陆地壳净生长被引量:36
- 2015年
- 地球上的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增生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造山带岩浆作用发生在从大洋俯冲、大陆碰撞到造山带垮塌的每一个阶段.陆.陆碰撞的必要条件是大陆俯冲带的存在.一般假设,大陆岩石圈深俯冲的前提是大洋岩石圈俯冲及其在陆.陆碰撞时对紧随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重力拖曳.大陆俯冲和碰撞的结果是地壳加厚和隆升,但是所产生的造山带岩浆作用发生在什么时间则取决于岩石圈加热机制.增生型造山带没有发生大陆之间强烈碰撞和深俯冲,一般缺少大规模的地壳叠置加厚和隆升,缺少与大陆深俯冲有关的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岩,虽然大洋俯冲阶段可以形成巨厚的陆弧地壳,但同碰撞和碰撞后岩浆作用是否存在值得怀疑.碰撞型造山带由于大陆深俯冲和地壳强烈加厚,超高压变质的洋壳和大陆地壳在折返过程中减压熔融,形成同碰撞岩浆作用,在造山旋回晚期去根和垮塌过程中,由于岩石圈伸展和软流圈地幔上涌,形成碰撞后岩浆作用,并标志造山旋回的结束.因此,碰撞造山带的岩浆作用可以发生在大陆深俯冲的同时、俯冲洋壳与陆壳断离后的折返和隆升、造山带的去根和垮塌过程,从大陆碰撞到造山带垮塌和剥蚀(造山旋回结束)的时间跨度为50~90百万年.大陆碰撞造山带是深入了解大陆深俯冲、折返隆升及其造山带垮塌过程的重要场所,而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对大陆地壳生长和再造有重要意义.
- 宋述光王梦珏王潮牛耀龄
- 关键词:碰撞造山大陆深俯冲岩浆作用
- 大陆造山带岩石圈拆沉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7
- 2011年
- 岩石圈拆沉作用是指部分岩石圈由于重力不稳定性而沉入软流圈中的过程,与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非牛顿流体近似的有效黏度模型对岩石圈拆沉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岩石圈的黏度结构对拆沉作用的影响.数值模拟显示,下地壳控制着地壳与岩石圈地幔的耦合程度,对拆沉作用的过程和形态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初始重力不稳定性条件下,当岩石圈地幔相关的有效黏度在10^(22)~10^(24)Pa·s时,拆沉作用有可能在5~30 Ma时间范围内发生.从拆沉的形态看,在上述岩石圈地幔有效黏度范围内,黏度越大,重力不稳定性发展越慢,岩石圈剥离(peel away)范围越大.从拆沉的结果看,当拆沉块体与上部岩石圈完全断离时,造山带完成了从挤压构造到伸展构造的转化过程.最后,结合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岩浆事件和构造演化,讨论了岩石圈拆沉在该地区的应用.
- 王洪亮白武明王青平
- 关键词:拆沉非牛顿流体
- 秦岭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大陆造山带构造动力学背景被引量:58
- 2002年
- 根据构造单元、构造演化及其矿床组合,将秦岭造山带划分为4个成矿集中区:小秦岭古陆活化区、熊耳山裂谷增生区、南秦岭被动陆缘断陷区和碧口地体古拼合带。分别构成4个成矿系列:花岗-绿岩带型金-铁矿床系列、陆相火山岩型金-钼矿床系列、沉积岩型金-铅锌-汞锑矿床系列、海相火山岩型金-银-多金属矿床系列与超基性岩型镍-金矿床系列。矿床系列表现出同生成矿作用和后生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的演化,同生成矿作用与造山带形成早期(古生代及其以前)广泛的地幔羽或热点活动有关,后生成矿作用是在盆山转化和陆内构造-岩浆活动时期(120~340Ma)完成的。
- 王靖华张复新于在平于岚
- 关键词: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矿化集中区秦岭造山带
- 大陆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Ⅰ 岩石构造环境地球化学判别的改进被引量:33
- 2001年
- 本文讨论了如何改进岩石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判别方法及其应用于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问题。在论述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构造环境关系实质的基础上 ,提出了优选判别指示元素、参数和方法的准则及应用实例 ;并提出采用岩套内岩类配套及相邻构造期岩套或岩石建造时空配套综合分析途径的建议 ,以解决某些岩石化学特征在反映构造环境方面存在的多解性问题 。
- 张本仁
- 关键词:大陆造山带岩套构造环境地球化学判别岩石
- 从亚洲大陆块体拼贴过程看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被引量:14
- 2000年
- 本文就亚洲大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进行详细评述,并据大地构造学和古地磁学最新研究成果讨论并总结大陆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模式,即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演化可能涉及以下5个连续的过程:碰撞→旋转→拼合→陆内挤压→反弹。
- 周烑秀肖文交杨振宇朱日祥
- 关键词:大陆造山带
相关作者
- 杨志华

- 作品数:84被引量:467H指数:17
-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
- 研究主题:抽拉构造 秦岭造山带 成矿作用 全球动力学理论 造山带
- 周鼎武

- 作品数:164被引量:2,250H指数:30
-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蛇绿岩 南天山 东秦岭 三塘湖盆地
- 陆关祥

- 作品数:19被引量:209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遥感图像 构造区 造山带 南天山 南天山东段
- 张成立

- 作品数:116被引量:1,899H指数:30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北秦岭 东秦岭 秦岭造山带 花岗岩
- 张国伟

- 作品数:298被引量:6,304H指数:53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秦岭造山带 地球化学 造山带 蛇绿岩 大陆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