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1篇“ 媒介批判“的相关文章
- “创新”还是“阻碍”:ANT在数字媒介批判研究中的角色和作用——基于库尔德利对ANT的讨论与反思
- 2025年
- 行动者网络(ANT)在媒介批判领域引发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关于它能否为理解媒体权力提供新视角方面。起初,包括尼克·库尔德利在内的许多学者都看到了将ANT与媒体权力研究相结合的前景。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却认为ANT成为了当前数字媒介批判中的最大阻碍。本文在媒介批判研究的脉络中,基于库尔德利等人的媒介思想,探讨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本文发现:ANT以跟踪关键行动者描绘动态网络,提出“强制通行点”的排序模式,以及对“社会”“空间”等概念重构,确实为媒介批判研究打开媒介权力的“黑箱”提供了灵感;但ANT缺乏表征讨论、对社会秩序不感兴趣、不关注“沉淀和惯性”以及对人类主体不强调等特点,又使库尔德利等批判学者们认为它不足以回答媒介权力批判的关键问题。由此,本文认为重视库尔德利等人对ANT的批评是重要的,但是由于宏大媒介批判会有滑向“阴谋论”的风险,所以对ANT的强调亦有必要,它去结构和去历史的路径可以对宏大媒介批判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使媒介批判研究走得更远。
- 王玉婷朱润萍
-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媒介权力
- 尼尔·波兹曼童年论与媒介批判——《童年的消逝》与媒介隐喻力量
- 2024年
- 从形成到消逝之间审视童年,在发明与发现之间解析童年,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出印刷术建构了童年而电子媒介摧毁了童年,其所论的童年是其理论视野的发明,也具有一种媒介批判视野的洞见。这种洞见是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奠定的儿童构建观的延续,也是尼尔·波兹曼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批判的起点。波兹曼童年论述的核心是“媒介即隐喻”,是波兹曼对技术作用于人、文化、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其媒介批判观奠定了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发展的基石,并成为后世研究的路径指引和精神指引。
- 梁芷藤杨红旗
- 关键词:尼尔·波兹曼媒介批判
- 大卫·霍克尼的绘画语言与数字媒介批判
- 2024年
- 大卫·霍克尼可以说是西方当代最负盛名的造型艺术家之一,其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从其绘画的主题、构图、色彩和数字媒介的角度分析,霍克尼的绘画主题广泛,通常关注风景、人物等。在构图中,他采用大框架线条分割,以点、线增强绘画节奏和动感,受中国卷轴画启发,其画作呈现出“移动焦点”的特征,且运用大块主观性色彩,凸显了强烈的视觉表现力。霍克尼大胆探索数字媒介作画,其绘画创新性与大众传播力度进一步提升,但相应地,数字媒介作画也引发了一些关于“艺术终结”的争议。
- 邓源
- 关键词:大卫·霍克尼绘画批评媒介批判
- “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媒介批判视域下元宇宙的形上之思与实践反思
- 2024年
- 对元宇宙做形而下的器用考证并不符合概念本身的超越性意涵,必须回到实事求是的价值立场。在媒介批判的视域下对元宇宙本质澄清时发现,如果从已有对世界的认知展开对元宇宙的再度理解,那么元宇宙依旧逃脱不了在本体论上作为具身知觉延伸的游戏范畴。若要实现对技术革新的感知就必须通过人的生命实践,这种实践在作为认识论的艺术中被直观,而人的交往实践也在与数字化生存状态的互动中展示出媒介生存论的“此在”持存。而若要划清元宇宙实践过程中的内在界限,就不得不直面因媒介资本的极化而形成的数字化“大他者”和技术入侵现实生活所带来的主体性分裂,以及信息安全背后的价值剥削难题。
- 吴梦晗
- 关键词:形上之思媒介批判
- 减速绿洲与共鸣幻象:社会加速理论视阈下的“慢”游戏实践及其媒介批判
- 2024年
- 现代社会的不断加速产生普遍的时间焦虑和情感异化,人们开始倡导“慢生活”以缓解这些现代性症候。本文以“慢”游戏为考察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慢”游戏通过重塑时空秩序感、满足玩家的社交需求、疗愈玩家的情感异化等方式构建加速社会的减速绿洲。但由于受到社会加速及资本逻辑的侵蚀,“慢”游戏不过是现代媒介建构的“乌托邦”幻境,很难实现与外部世界的真正共鸣。
- 杜晓红孔文轩
- 媒介批判视角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像
- 2024年
- 为进一步辨析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影响下,影像生成方式导致的内容、受众和劳动发生的变革,采用媒介批判的视角,借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像的生产与传播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商品化、全球化和结构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像可能带来的困境与危机。研究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像的发展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在逐渐走向集中的平台化中,不被看见的劳动力和不断被生产的受众需求,潜藏了新型的阶级关系、算法的性别化、霸权与两极分化等问题。
- 刘逍然
- 关键词:影像传播人工智能劳动力SORA传播政治经济学
- 英国新左派媒介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中国启示被引量:1
- 2023年
- 英国新左派在战后面对文化环境骤变、政治实践迷茫、理论传统单一固化等历史危局,以大众媒介文化为战域,通过意识形态层面的理论创新、“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突破、研究立场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以及英国特色研究新范式的形成等四种“中断式”转向,实现了对时代危局的突破与回应,并创立了具有英国特色的大众媒介批判理论体系。面对全媒体时代舆论格局剧变、媒介生态混乱、传统价值取向失调等问题与挑战,我们应当加强理论建设与理论武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斗争精神;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阵地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全方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维护和服务国家建设发展全局。
- 周白冰
- 关键词:英国新左派媒介批判理论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
- “青年必读书”:鲁迅的媒介批判被引量:2
- 2023年
- 1925年,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发起“青年必读书”征求活动,鲁迅“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应答引起争议,至今余波未止。多年来,相关研究都集中在古今中外典籍的阅读本身,忽略了《京报副刊》征求活动原本属于媒体事件,而鲁迅的姿态首先体现的是他对现代媒体的态度。媒体通过自己对问题的制造、设计和引导决定了大众的兴趣,甚至思想的基本方向与路径。在鲁迅看来,这样的“议程设置”恰恰是应该高度警惕的。规避媒体精英对大众的思想操纵,克服他人的误导,保持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行动能力,才是在鲁迅看来一代青年自我发展的基本方向。
- 李怡
- 关键词:现代媒体孙伏园媒介批判媒体事件《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
- 谁才是真正的敌人?——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视阈下的《全网公敌》
- 2023年
- 当代社会被鲍德里亚称为消费社会,但随着资本主义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消费社会的生活越来越具有符号化的特征。消费不再意味着简单的物质交换,而是通过消费媒介建构的符号影像来获得各自的认同,使其成为社会地位、名誉和身份的象征。本文用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对黑镜《全网公敌》进行解读,阐释在大众媒介及虚拟现实渗入生活各角落的当代社会,大众媒介是如何通过控制、利用人们的情绪,进而控制社会,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并对数字媒介技术的异化进行批判。
- 刘月晗
- 关键词:鲍德里亚媒介批判超真实内爆
- “后霍尔时代”大众媒介批判理论多元分化发展的理论探究
- 2023年
- “后霍尔时代”大众媒介批判理论是在战后福利制度、经济全球化、撒切尔主义、霍尔的被动离开等历史因素影响下生成的,因英国文化研究传统忽视“经济基础”,文化研究的文化决定论局囿,以及“文化兴趣复兴”的主要因素影响,而走向“经验主义”“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多元分化研究路径,并呈现出从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背景出发到远离伯明翰学派,从根本上失去政治旨趣的主要特征,走向学院化、书斋化的日渐式微的理论路径。
- 周白冰
-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
相关作者
- 梅琼林

- 作品数:133被引量:664H指数:1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 研究主题:传播学 楚辞学 媒介 《九歌》 方法论
- 连水兴

- 作品数:76被引量:254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媒介 公民社会 传播学 公共领域 大众传媒
- 臧诚

- 作品数:8被引量:93H指数:4
- 供职机构:嘉兴市广播电视集团
- 研究主题:媒介批判 媒介 信息泛滥 媒介化社会 把关人理论
- 张晓明

- 作品数:95被引量:27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研究主题:法治 宪法 劳动权 以人为本 基模分析
- 陶贤都

- 作品数:138被引量:265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科技新闻 视频 科普 大众传媒 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