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6篇“ 子粒产量“的相关文章
叶面喷锌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子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25年
研究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1∶1叶面喷施4.5 kg/hm2 ZnSO4对10个夏玉米主栽品种植株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相比,叶面喷锌平均提高夏玉米子粒产量、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7.5%、1.8%和5.7%,降低支链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2.3%、1.1%和2.6%。裕丰303产量最高,为10.27 t/hm2;谷神玉66、德单5号和伟科702的总淀粉、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最高,分别达74.22%、33.21%和75.70%;粗蛋白含量以先玉335和秋乐618表现最高,为9.54%;粗脂肪和粗纤维分别以德单5号和裕丰303最高,为3.78%和2.63%。与不施锌相比,叶面喷锌条件下登海605、迪卡653、先玉335、秋乐618、裕丰303、郑单958和谷神玉66产量分别提高11.2%、7.2%、9.0%、7.9%、7.4%、17.7%和21.2%,伟科702、裕丰303和德单5号总淀粉含量分别提高5.4%、7.2%和6.4%,隆平638和裕丰303支链淀粉含量分别提高5.6%和9.1%。综合考虑,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1∶1叶面喷施锌肥4.5 kg/hm2,能显著提高裕丰303的产量和淀粉及其支链淀粉含量,改善其品质特性。
张盼盼乔江方侯传伟张美微杨铭波韩琳琳李川范艳萍
关键词:夏玉米子粒产量子粒品质
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及其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2024年
研究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的氮素优势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特征,可为冬小麦氮肥优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冬小麦上茬作物种植模式为主处理,设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夏玉米单作模式2种;以冬小麦氮肥施用量为副处理,设常规施肥(氮肥用量225.0 kg/hm^(2))、减氮20%(氮肥用量180.0 kg/hm^(2))、减氮50%(氮肥用量112.5 kg/hm^(2))、减氮100%(不施氮肥)、增氮20%(氮肥用量270.0 kg/hm^(2))、增氮50%(氮肥用量337.5 kg/hm^(2))6个水平。测定冬小麦的穗部农艺性状、子粒产量子粒品质指标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分析上茬种植模式和下茬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各指标的影响特征;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不同模式的下茬冬小麦子粒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冬小麦子粒产量最高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与夏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冬小麦穗部性状,分别显著提高冬小麦穗长0.37 cm、结实小穗数1.23个,明显降低不孕小穗数0.28个,为冬小麦增产奠定基础。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子粒产量、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076.05、2173.75 kg/hm^(2);子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分别显著提高0.34%、0.89%、2.34 mL;地上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39.01 kg/hm^(2)、23.52%、6.12 kg/kg,土壤氮依存率显著降低9.24%;纯收入显著提高2905.34元/hm^(2)。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下茬冬小麦的最佳施氮量为213.00 kg/hm^(2),较夏玉米单作模式的下茬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减少32.04 kg/hm^(2),节氮率为13.08%。与夏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在提高下茬冬小麦子粒产量、品质和纯收入的同时,�
秦文利张立锋智健飞谢楠刘振宇冯伟潘璇代云霞刘忠宽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利用率
不同N、P、K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光合产物及子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探明不同N、P、K配比对玉米(Zea mays L.)光合生理特性、光合产物及子粒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其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的差异,探索玉米最佳施肥量,以期为吉林省中北部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成熟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整体呈下降趋势,T10处理最高,叶片胞间CO_(2)浓度(Ci)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从拔节期到成熟期T10处理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均最高,玉米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片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合理的N、P、K配施对玉米的茎粗有一定的影响,株高、茎粗除N肥起决定作用外,与P、K肥也有一定的关系;T7处理的倒伏率最高,T1处理的倒伏率最低;T10处理的玉米子粒产量最高,比对照T0增产176.6%,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N为3水平的T10处理在光合生理特性、子粒产量方面综合表现最佳。
祝静雪王莹房晓琨陈展宇
关键词:施肥水平光合生理特性光合产物子粒产量
玉米子粒产量及氨基酸含量对氮肥类型和用量的响应被引量:2
2023年
以始于200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评价持续施用有机肥氮和化肥氮13年对郑单958子粒产量和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子粒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最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氨基酸含量,低氮量60 kg/hm^(2),有机肥氮处理子粒产量低于化肥氮处理;施氮量120~360 kg/hm^(2),有机肥氮与化肥氮处理子粒产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420~600 kg/hm^(2),有机肥氮处理子粒产量显著高于化肥氮处理。施氮量0~600 kg/hm^(2)范围内,施氮量越高氨基酸含量越大且化肥氮处理的氨基酸含量大于等量有机肥氮处理,有机肥氮118.5~600 kg/hm^(2)、化肥氮91.9~600 kg/hm^(2)可以获得最优总氨基酸含量。兼顾子粒产量和氨基酸综合评价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氮120~420 kg/hm^(2)、化肥氮120~300 kg/hm^(2),可实现玉米产量和氨基酸品质的协同提高。
孙文彦尹红娟尹红娟温延臣田昌玉田昌玉赵秉强
关键词:玉米化肥氮氨基酸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茎秆性状及子粒产量的调控效应被引量:1
2022年
以黄淮北部麦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邯麦19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茎秆性状及子粒产量的调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显著降低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和基部一、二节间长度,提高基二节机械强度,降低倒伏指数,对茎秆的壁厚、直径的调节效应因喷施时期和化控剂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多效唑可降低株高6.4~12.3 cm,重心高度降幅达到6.18%~18.12%,机械强度增幅达到5.66%~9.53%,基部一、二节间分别缩短1.98~2.93 cm、0.66~1.03 cm,倒伏指数降幅15.03%~21.66%。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加子粒产量,其中起身期喷施多效唑增产的效果显著,产量增幅为5.15%。综合分析认为,起身期喷施多效唑为最佳处理,给高产小麦合理选用化控剂提供了参考。
苏玉环马永安陈冬梅刘庆芳李小康刘保华王伟王雪香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茎秆性状子粒产量
玉米子粒产量及其组成性状的QTL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为推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总结出近30年玉米子粒产量及其组成性状的QTL研究进展。表明子粒产量的QTL为5~9个,主要分布在第1、2、5、6、7、8、9染色体上,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的QTL均为3~6个,主要分布在第1、2、3、4、5、6、7、8染色体上,这些QTL成簇分布在几条主要染色体上,形成QTL富集区域,它们能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25%左右;多数性状的QTL主要表现为加性、显性、部分显性或超显性效应,部分性状的QTL存在遗传×环境互作效应。预示子粒产量及其组成性状的QTL存在共同染色体载体,育种选择应在多环境、大样本下进行,在不同环境下均能稳定表达的QTL更适用于育种选择;单株穗数、植株性状和抗逆性的QTL研究有待加强。
谢雯霍川彭超颖霍仕平
关键词:玉米染色体QTL
吐丝后不同阶段干旱胁迫对糯玉米子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2
2021年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试验对照和干旱处理下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5%和55%,干旱胁迫时间分别为子粒建成期和灌浆充实期,研究结实期不同阶段(子粒建成期和灌浆充实期)干旱胁迫对糯玉米子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子粒产量,且降幅子粒建成期大于灌浆充实期。干旱胁迫下淀粉含量显著降低,总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含量显著增加,淀粉平均粒径增大、支链淀粉平均链长增加,相对结晶度升高,且影响子粒建成期大于灌浆充实期。糯玉米粉峰值黏度受灌浆充实期干旱胁迫影响较小,在子粒建成期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糯玉米粉热焓值在子粒建成期干旱胁迫下降低,灌浆充实期干旱胁迫下增加。苏玉糯5号回生值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且降幅灌浆充实期较大;渝糯7号回生值受子粒建成期干旱胁迫影响较小,灌浆充实期干旱胁迫下显著增加。
王龙飞杨倩李广浩陆卫平陆大雷
关键词:糯玉米干旱胁迫淀粉粒
测墒补灌对邢麦13号耗水特征和子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给邢台地区小麦节水灌溉提供依据,2018~2019年以高产小麦品种邢麦13号为试材,以小麦全生育期不补充灌溉(T0)和当地传统灌溉(T_(ck))为对照,在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测墒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0%(T_(70))、75%(T75)和80%(T_(80)),研究了测墒补灌处理对小麦耗水特征和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水较灌水处理更能够充分地利用降水和土壤贮水;传统灌溉下,降水和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占比最低。与传统灌溉相比,测墒补灌可明显降低麦田耗水总量,有效提高降水和16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的利用,其中T_(80)处理的小麦产量(7000.04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2.96 kg/(hm^(2)·mm)〕和灌溉效益〔13.41 kg/(hm^(2)·mm)〕均为最高。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测墒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为80%,小麦产量水平与传统灌溉基本相当,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显著提高,能够兼顾高产与节水,是本研究条件下最佳的补灌方案。
程媛媛苏娟娟景东林
关键词:耗水特征
施氮量对粮饲兼用玉米子粒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1
2020年
2017~2018年以主推粮饲兼用玉米陕科9号品种为材料,设0、90、180、270和360 kg/hm25个氮肥水平进行大田试验,测定不同氮肥处理下叶面积指数、产量和饲用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等性状指标,分析施氮量对玉米子粒产量、饲用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生物量增加;子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稳定,此时最佳施氮量为268 kg/hm2,产量增加64.4%。随着氮肥增加,氮肥农学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氮肥偏生产力降低。饲用品质分析显示,子粒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氮肥270 kg/hm2处理下分别较不施氮处理增加2.4%、13.7%和22.5%;秸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减少20.4%和18.1%,秸秆粗蛋白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分别增加22.5%和17.6%。适当增施氮肥改善玉米群体质量,增加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饲用价值。陕北灌区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实践中,推荐适宜施氮量为268 kg/hm2。
王晨光赵美娟裴文东王国兴张宏军雷格丽张仁和
关键词:春玉米施氮量子粒产量氮肥利用率饲用品质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8
2018年
为明确不同播期播量处理对两种穗型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以大穗型品种山农23号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群体动态、花后叶面积指数、子粒灌浆进程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月10日播期处理有利于两个品种小麦群体的构建,延迟播期后,即使增大播量也不能获得高产。山农23号在延迟播期后,有效叶面积减少,子粒灌浆速率减慢,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差异显著,加大播量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济麦22延迟播期后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下降,加大播量后,单位面积穗数不升反降,花后叶片衰老加剧。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的最适播期均为10月10日,山农23号的适宜播量为180kg/hm^2,济麦22的适宜播量为105kg/hm^2。
安霞张海军蒋方山吕连杰陈军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播量

相关作者

宋凤斌
作品数:248被引量:2,342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玉米 根系 干旱胁迫 耐旱性 水稻
赵久然
作品数:502被引量:6,604H指数:50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玉米 玉米品种 SSR 玉米自交系 选育
李潮海
作品数:326被引量:4,986H指数:42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 夏玉米 玉米品种 基因型 杂交种
尉德铭
作品数:32被引量:539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玉米 RAPD 自交系 玉米自交系 选育
戴俊英
作品数:107被引量:2,291H指数:28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 有效微生物群 干旱 水分胁迫 玉米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