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84 篇“ 孔隙特征 “的相关文章
干湿循环作用烧变岩孔隙 特征 与演化机理 2025年 烧变岩的孔隙 特征 对注充填浆液的扩散距离与浆液水与水泥比例较大影响,通过吸水率测定、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等方法对烧变岩物理性质与孔隙 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砂岩吸水率从1.4432%~7.2695%,泥岩吸水率为9.2290%~10.8180%;测试样品的T2图谱的波形基本不变,前峰降低后峰升高,整体向右移动;干湿循环的影响导致烧变岩的孔隙 结构发生变化,虽然波形高低起伏,但峰型保持基本稳定,在前峰降低的同时,后峰上升。在循环过程中,微孔逐步演变为中孔,中孔又逐渐转化为大孔,导致微孔的比例逐步减少,而大孔的比例则持续上升,泥岩W-6、W-7的初始大孔比例为29%、38%;分别增加到48%与53%,变化最大;泥岩经过烧变后物性特征 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于介质流动与注浆充填。研究表明岩性与距离火焰远近是控制孔隙 变化的主要因素。 赵飞 赵飞 韩璐 关继超 李国勇关键词:烧变岩 干湿循环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孔隙 特征 分析 2025年 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测试了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HBPRC)的孔隙 特征 ,对比分析了玄武岩纤维(BF)和聚丙烯纤维(PF)及二者混杂对HBPRC的抗压强度、孔隙 率、孔径分布和曲折度的影响,并基于核磁共振T2谱和孔隙 结构分形理论对4个孔径区域的孔隙 结构分形维数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随着BF的添加,T2谱反映出适量的BF可以减小混凝土的孔隙 率,而且有利于减小大孔体积占比;而随着PF含量增加,T2谱面积增加,且混凝土内部孔隙 有变大的趋势。掺入BF-PF混杂纤维对混凝土的孔隙 特征 会产生正协同作用,当BF和PF掺量均为0.05vol%时,协同作用最佳,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抗压强度提高了3.52%、孔隙 率降低了1.47%、曲折度提高了8.20%。凝胶孔体积占比增大了8.76%,大孔体积占比降低了5.30%,孔径分布得到优化。HBPRC的孔隙 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孔隙 结构分形维数在过渡孔、毛细孔和大孔区域依次增加,此外,分形维数越大,抗压强度越大。通过微观分析认为,纤维在混凝土基体中的粘结状态和分布是影响HBPRC孔隙 分形特征 的主要原因。 黄观送 苏丽 薛翠真 朱翔琛 付勇 叶付凯 乔宏霞关键词:孔隙特征 基于多微观手段的季冻区草炭土孔隙 特征 和渗透性研究 2025年 土体的宏观性质主要受其微观结构和孔隙 特征 的影响。查明土体在冻融等外部条件影响下的微观演化规律对岩土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草炭土作为季节性冻土和特殊土,由于其腐殖质和植物纤维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和较低的强度。因此,以草炭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工试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pography,简称C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等方法研究了草炭土的微观结构、孔隙 特征 和冻融效应。基于岩土力学和核磁共振理论,完成CT切片和SEM的微观图像分割,以识别空气孔隙 和储水孔隙 。结合微观图像和成分分析,草炭土的微观结构揭示了有机质组分是能够容纳和传导水分的土壤基质。冻融后草炭土的孔径分布表现为中孔比例增加,孔隙 总体数量显著增加。因此,量化微观参数表明冻融后草炭土的孔隙 连通性增强,孔隙 形状复杂程度降低,渗透性增强。通过对非饱和土理论计算的验证表明,核磁共振方法能够有效地表征冻融土渗透性的变化。研究成果可作为高有机质、高纤维含量土壤研究的基础,也可作为草炭土分布区工程建设的参数依据。 贺元源 彭绮澜 王力 王世梅 佴磊 徐燕 吕岩 陈勇 陈勇关键词:草炭土 冻融 孔隙特征 复合盐冻环境下玄武岩纤维增强磷酸镁水泥基材料孔隙 特征 分析 2025年 磷酸镁水泥(MPC)因其高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被应用于盐渍土地区,但由于其脆性高,在工程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微裂缝,从而影响MPC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玄武岩纤维(BF)作为新型纤维被添加到MPC中,以进一步提高MPC在盐碱土地区的应用效果和耐久性能。因此,通过掺加不同体积掺量的BFRMPC在复合盐溶液(5%Na_(2)SO_(4)+3.5%NaCl)中进行冻融加速试验,借助XRD、SEM-EDS能谱分析、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微细观孔隙 结构来揭示BFRMPC的腐蚀劣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复合盐冻融耦合环境下,BF的掺入可以显著加强MPC的耐腐蚀性能,而掺入0.09%体积掺量的BF使得MPC强度提升最为明显且腐蚀程度最低,同时BF的添加减弱了水泥侵蚀后孔隙 的劣化,较普通MPC凝胶孔占比增大了5.74%,大孔占比降低了26.38%。 乔宏霞 栾帅 杨天霞 刘昊信关键词:核磁共振 孔隙特征 耐久性 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孔隙 特征 及成因机制——以川东北铁山金窝剖面为例 2025年 文中以川东北铁山金窝剖面凉高山组为研究对象,综合野外露头样品,开展岩石铸体薄片、全岩X衍射、扫描电镜及孔隙 度测试,系统分析了凉高山组砂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及成岩作用特征 ,探讨物性控制因素,明确储层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凉高山组砂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中—差,岩石类型以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孔隙 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粒内微孔、杂基/胶结物微孔为主,孔隙 度介于0.64%~14.71%,平均为6.65%,物性较差;砂岩成岩特征 表现为强压实、弱胶结、弱溶蚀。砂岩物性是物源、沉积条件及埋藏成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小湖盆、近物源导致了砂岩搬运距离短,淘洗不充分,岩屑及塑性组分含量高;早期持续快速埋藏压实导致粒间孔隙 快速损失、后期胶结和溶蚀受抑制。互层的烃源岩品质较差导致储层晚期溶蚀改造有限。喜山期抬升改造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现今有利砂岩主要形成于水下分流河道。 章海燕 张釜源 林思臣 祝海华 王明磊 李育聪关键词:砂岩储层 孔隙特征 侏罗系 SAP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及其孔隙 特征 2025年 高吸水树脂(SAP)作为一种内养护材料,有效解决了外部养护对高性能混凝土养护效果不佳的问题。为探究不同水胶比下SAP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抗压强度试验探究了3种水胶比下SAP掺量和SAP预吸水倍数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灰色关联理论和回归分析探究了各因素与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关联度,以及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并构建了SAP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此外,通过压汞试验探究了SAP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孔隙 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SAP的预吸水倍数为10且掺量为0.1%时,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最好;水胶比与SAP掺量和SAP预吸水倍数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不同的水胶比改变了SAP掺量和SAP预吸水倍数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高性能混凝土的微观孔径分布会随着SAP的掺入发生改变,其中孔隙 率和大孔径数量会随着SAP掺量的增加而增大。 魏瀚 吕镇锋 李昊 王行行 杨镇华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 SAP 抗压强度 压汞法 灰色关联 冻结煤未冻水与孔隙 特征 变化核磁共振研究 2025年 由于液氮致裂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煤层增渗技术,且低温下的煤孔隙 水相变严重影响煤孔隙 结构,因此,研究液氮循环冻结导致的煤孔隙 水相变和孔隙 演化对评价液氮致裂增渗效果,以及提高煤层气抽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饱水烟煤进行不同次数的液氮冻融循环处理,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试煤样的横向弛豫时间曲线、累计孔隙 度和累计孔喉分布。结果表明:煤样在-196℃冻结条件下,煤孔隙 内仍存在微量未冻水,随温度升高,小孔隙 冰先开始融化,产生小孔隙 未冻水,孔径越小,孔隙 冰的熔点越低。随着孔隙 冰逐渐融化,累计孔隙 度不断增大,增长过程可分为指数函数式快速增长、一次函数式匀速增长和二次函数式增长3个阶段。对横向弛豫时间曲线进行积分,可获得煤样融化过程中的孔隙 未冻水变化,并进行拟合,可观察到,在负温区间,未冻水含量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函数式变化,越接近0℃,未冻水含量增速越快。-196~-34℃,微孔未冻水占比接近100%;-20~0℃,以中、大孔隙 未冻水为主。循环冻结可有效提高煤样的有效孔隙 度和渗透率。该文基于SDR(Schlumberger-Doll Research)渗透率模型,计算了煤样冻融循环后的渗透率变化。煤样的有效孔隙 度和渗透率的增长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循环次数由5次增至30次时,有效孔隙 度增长率由20.68%增至24.15%,渗透率增长率由109.73%增至122.20%,但随着循环次数不断增加,冻融循环次数对煤样增渗作用的边际效应愈发明显。该文研究结果可为低温介质循环冻融煤体渗流孔隙 结构演变研究和与液氮致裂增渗相关的现场作业提供参考。 秦雷 王辉 王辉 刘鹏飞 李树刚关键词:孔隙结构 低场核磁共振 川中北部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一段碳酸盐岩微孔隙 特征 及其成因 2025年 直径小于10μm的微孔隙 是目前深埋藏致密储层研究的热点。四川盆地下寒武统沧浪铺组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沧浪铺组一段(沧一段)白云岩中发育的大量微孔隙 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因此明确微孔隙 的发育特征 及成因机制是寻找有利勘探区的关键。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和岩心CT扫描,开展了川中北部地区寒武系沧一段白云岩微孔隙 表征,并结合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探讨了微孔隙 的成因机制。研究区沧一段鲕粒白云岩样品平均孔隙 度为3.44%,最大孔隙 度达9.44%,铸体薄片鉴定显示孔隙 发育差,但扫描电镜分析、CT扫描等结果均显示存在大量微孔隙 ,表明研究区沧一段鲕粒白云岩储层孔隙 度主要由微孔隙 贡献。研究区沧一段储集空间以颗粒内广泛发育的晶间微孔隙 为主,形态呈三角形、多边形,孔径分布主要集中在3~9μm,呈点状或团状分布,宏观上呈现为鲕粒的轮廓,指示微孔隙 主要分布在颗粒内部。研究区沧一段白云岩微孔隙 的形成与沉积早期海平面变化导致的鲕粒滩被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密切相关,埋藏期的白云石化作用更是微孔隙 形成的关键,而宏孔的消失则主要受压实、压溶作用及下伏地层油气充注的影响。 周春宇 和源 李宗泽 周刚 杨岱林 孙奕婷 张亚 文华国 刘四兵关键词:白云岩 鲕粒 下寒武统 四川盆地 配合比对多孔隙 混凝土孔隙 特征 与性能影响 为研究配合比对多孔隙 混凝土内部孔隙 特征 和透水性能、降噪性能和强度的影响规律,对18组不同配合比的多孔隙 混凝土的透水性能、降噪性能和强度值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工业CT获得了其内部孔隙 特征 值,分析了其不同性能与不同孔隙 特征 的相... 张毅 侯芸 李辉 杨洁 王果关键词:孔隙特征 透水性能 降噪性能 一种带有直线式切割装置的加热卷烟孔隙 特征 参数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直线式切割装置的加热卷烟孔隙 特征 参数检测装置,包括样品进料单元、与所述样品进料单元配合的样品切割单元、视觉检测单元、样品收集单元;本实用新型通过样品进料单元、样品切割单元、视觉检测单元的相互配合,... 请求不公布姓名 请求不公布姓名
相关作者
唐书恒 作品数:257 被引量:2,542 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研究主题:煤层气 煤储层 沁水盆地 孔隙结构 页岩 赵迪斐 作品数:144 被引量:724 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 研究主题:页岩 储层 龙马溪组 页岩气 沉积环境 马东民 作品数:110 被引量:951 H指数:19 供职机构: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煤层气 解吸 煤 甲烷 煤储层 郭英海 作品数:171 被引量:2,031 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页岩 龙马溪组 沉积环境 储层 山西组 申向东 作品数:260 被引量:1,637 H指数:23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轻骨料混凝土 风积沙 水泥土 无侧限抗压强度 混凝土